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时间有耐心,是不骄不躁,顺势而为。数字降下来的时候,保持售心;改革诉求与改革阻力并存的时候,保持决心;自我削权、自我革命,有所“不为”的同时,保持“有所为”的进取心。
被称为“深改元年”的2014已经在喧嚣中落幕,这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腐大计、百姓生活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经济领域充满不确定因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矛盾交织,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唱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时移世易,这是与以往任何时候都迥异的一年,然而,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中国向何处去?是继续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为经济注入一剂有着强烈副作用的“强心针”?还是“适应新常态”,在“三期疊加”的复杂形势下深化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涵盖“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改革方案,改革蓝图来之不易,而对它最大的珍惜,就是义无反顾地将其变为现实。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项改革正徐徐铺就、慢慢展开。“三期叠加”是这一年经济的表征,而透过表征背后,“战略上的平常心”正在支撑着中国冷静应对挑战。
增长速度换挡期,在GDP增速放缓背后,我们看到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依然牢固: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全年控制在3.5%的目标内已无悬念。
经济学家厉以宁坦言,GDP能增7%就不错了,即使6.5%也属正常,经济增长重在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而另一位经济学元老吴敬琏说,只要效率上去了,别说7%,6%甚至更低,也没什么问题。
结构调整阵痛期,我们看到转型升级的活力正在进发: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7%,这一比重自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4.6%,创下“十二五”以来的最大降幅。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们看到利率、汇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正在推进:2014年伊始,自国务院层面开始,决策层多次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4月和6月,央行两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对应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的业务,定向“输血”实体经济。11月底,央行以一次巧妙的不对称降息来降低融资成本。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陆续展开。伴随着简政放权,数百项曾经困扰着市场的审批权力被取消和下放;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现代财政制度的新时代被开启;营改增试点持续扩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40%;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先后放开、调整10多项商品与服务价格;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北京、上海、山东等16省市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出炉,50%的省市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金融改革拉开大幕,民营银行试点破冰,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金融市场竞争有了更结实的安全网……
“深改元年”过去了,我们总结它、怀念它,因为这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升与降、增与减、起与伏、喜与忧的变换之间,蕴含了数不尽的经济规律。蕴含了对“速度情结”的反思,对“换挡焦虑”的破解。
对时间有耐心,是不骄不躁,顺势而为。数字降下来的时候,保持信心;改革诉求与改革阻力并存的时候,保持决心;自我削权、自我革命,有所“不为”的同时,保持“有所为”的进取心。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战略上的平常心”。
改革犹如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4“深改元年”已经过去,2015“深改关键之年”已经到来,这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酝酿之年。它将开启一个怎样艰辛而壮美的时代?我们满怀期待。
被称为“深改元年”的2014已经在喧嚣中落幕,这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反腐大计、百姓生活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一年,经济领域充满不确定因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矛盾交织,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唱空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时移世易,这是与以往任何时候都迥异的一年,然而,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中国向何处去?是继续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为经济注入一剂有着强烈副作用的“强心针”?还是“适应新常态”,在“三期疊加”的复杂形势下深化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涵盖“社会最大公约数”的改革方案,改革蓝图来之不易,而对它最大的珍惜,就是义无反顾地将其变为现实。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各项改革正徐徐铺就、慢慢展开。“三期叠加”是这一年经济的表征,而透过表征背后,“战略上的平常心”正在支撑着中国冷静应对挑战。
增长速度换挡期,在GDP增速放缓背后,我们看到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依然牢固:2014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全年控制在3.5%的目标内已无悬念。
经济学家厉以宁坦言,GDP能增7%就不错了,即使6.5%也属正常,经济增长重在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而另一位经济学元老吴敬琏说,只要效率上去了,别说7%,6%甚至更低,也没什么问题。
结构调整阵痛期,我们看到转型升级的活力正在进发: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7%,这一比重自去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4.6%,创下“十二五”以来的最大降幅。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我们看到利率、汇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正在推进:2014年伊始,自国务院层面开始,决策层多次强调金融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4月和6月,央行两次下调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对应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的业务,定向“输血”实体经济。11月底,央行以一次巧妙的不对称降息来降低融资成本。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陆续展开。伴随着简政放权,数百项曾经困扰着市场的审批权力被取消和下放;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现代财政制度的新时代被开启;营改增试点持续扩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40%;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先后放开、调整10多项商品与服务价格;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北京、上海、山东等16省市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出炉,50%的省市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金融改革拉开大幕,民营银行试点破冰,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金融市场竞争有了更结实的安全网……
“深改元年”过去了,我们总结它、怀念它,因为这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升与降、增与减、起与伏、喜与忧的变换之间,蕴含了数不尽的经济规律。蕴含了对“速度情结”的反思,对“换挡焦虑”的破解。
对时间有耐心,是不骄不躁,顺势而为。数字降下来的时候,保持信心;改革诉求与改革阻力并存的时候,保持决心;自我削权、自我革命,有所“不为”的同时,保持“有所为”的进取心。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战略上的平常心”。
改革犹如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14“深改元年”已经过去,2015“深改关键之年”已经到来,这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酝酿之年。它将开启一个怎样艰辛而壮美的时代?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