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音乐传媒大奖澳门落幕,实力派重将理当重奖

来源 :音乐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0日,刚刚在澳门颁出的第12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颁奖礼上,几乎没有出现一个超级明星大腕的名字,也几乎没有一个热门红星的捧场。记者也与周遭一众圈内圈外的朋友聊起这次颁奖,不少人说:获奖的人有很多我们听都没听说过!
  这错了吗?音乐的颁奖,到底应该颁给谁?是颁给音乐,还是颁给那些炙手可热的名字?是该以音乐认知度为标准,还是市场认知度为标准?当颁奖越来越颁成一个PARTY,当评奖越来越变成一场交易,当唱歌越来越沦为一门生意,原本旨在肯定歌坛一年成绩的各种奖项,还能有多少尊重留给音乐,还能有多少尊严留给奖项?
  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以及前不久刚颁出的台湾金曲奖,再一次将这些问题,抛到了整个乐坛面前。
  焦点:一场实力派的集体表彰大会
  6月30日晚,由南方都市报举办的第12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在澳门威尼斯人剧场隆重举行,用43个奖项为辛勤奋斗了一年的华语音乐和音乐人分别给予了相应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43个奖项几乎全部被实力派唱将及创作型歌手夺得。当晚的获奖名单中,既有殿堂级别的陈升、黄耀明、胡德夫、陈小霞、黄贯中,也有中生代的汪峰、左小诅咒、陈珊妮、谢安琪、林一峰,同时还有新生代的林宥嘉、何韵诗、谭维维、王啸坤、胡夏、泳儿、蛋堡,这些名字中的绝大多数,虽然都不曾到过最最当红最最一线的位置,但却都是华语歌坛这三十年多年来,各个时期的享有最多专业口碑肯定的实力型重将,堪称一次完全凭实力说话的颁奖。
  事实上这也是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一贯作风。与其他大多数颁奖礼不同的是,这是少数不与任何唱片公司合作的一个颁奖,该奖项的评委全部由在乐坛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音乐记者、乐评人担任,评奖基本上也秉承着完全“只对音乐不对人”的原则出发,譬如在今年的“最佳国语女歌手”奖项的侯选人名单中,就分别还有当下最大腕的张惠妹和最当戏的田馥甄入围,虽然二人去年的两张专辑品质也相当出众,但强中更有强中手,评委综合作品的品质性及意境呈现,以及歌手的本来条件及突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将奖项颁给了整体性更胜一筹的魏如萱。
  重点:黄贯中汪峰最大赢家,魏如萱谢安琪双双连庄
  来自北京的汪峰和来自香港的黄贯中以各得两个重量级大奖成为当晚最大赢家,黄贯中一举拿下“最佳粤语男歌手”、“最佳摇滚艺人”两项重头大奖,而汪峰则将“最佳国语男歌手”“最佳国语专辑”两项大奖一并揽入怀中。
  女歌手方面,则由台湾的实力唱将魏如萱和香港的草根天后谢安琪,分别夺得“最佳国、粤语女歌手”。而这两位,都不是第一次夺得传媒奖,其中谢安琪也是传媒奖的常客,更是第三次获得传媒奖“最佳粤语女歌手”,至于拿下国语女歌手的魏如萱,则是台湾近年来备受好评的一名年轻女唱将,她在台上说,这是第二次出席传媒奖的颁奖礼,去年她曾拿过一个“评审团专业致敬奖”,觉得这已经是很重的一个大奖了,没想到今年竟然能拿到最佳女歌手,让她甚为惊喜。在离开领奖台那一刻,她还略显不淡定的补充一句:“这是我第一次拿最佳女歌手奖哦!”
  歌手谭维维亦捧走了“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大奖。而另一位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香港唱将级女歌手何韵诗则凭专辑《AWAKENING》拿下了“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专辑”大奖。
  亮点:最佳新人皆是高龄人
  历来各大颁奖礼都会为了鼓励年轻一代的新歌手而设立几种“最佳新人”之类的奖项,得主也都会是一些新鲜的年轻面孔,而本届传媒奖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新人奖的得主居然年纪都在40岁左右。
  譬如今年的最佳国语男女新人,男的是来自新疆的民谣小老头张智,这个将近40岁的民谣歌手,因为去年才发了首张个人专辑《尼勒克小镇》,就成了本届传媒奖的最佳国语男新人。而女的则是,女的则是台湾阿美族部落的准妈妈以莉·高露,今年已经四十多的她是一位农夫歌手,一边种地一边写歌创作,让她的音乐有别于其它民歌手的内涵。但当晚她并没有出现在颁奖礼现场。原来,,因为有了身孕而不方便远行,所以这个准妈妈只能请朋友帮忙帮忙领取了这个大奖。而获得“最佳新乐队/组合”大奖的19乐团年纪也不轻,两位成员一位是被喻为“暗黑公主”的著名歌手陈珊妮,另一位则是著名制作人陈建骐,都是华语乐团堪称资深的音乐人,获奖专辑《19》是两名制作人利用业余时间凭借热情所创作的,创作过程没有压力和强硬的要求,没有固定印象,没有被商业的框架所规限,它的获奖也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原创音乐中新领域发展的可能性。
  泪点:汪峰现场庆生,贯中伤祭家驹
  领取传媒大奖的前一天,恰好是汪峰41岁的生日,当天匆匆赶往澳门的他,并没有来得及庆祝,颁奖礼当晚,为了弥补他这一遗憾,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与他相熟的谭维维和王啸坤临时担当颁奖嘉宾,在台上为他大唱生日歌,遭遇这一场面,汪峰颇感惊喜,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感谢你们还有这样的安排,昨天是我的生日,这个城市里和朋友吃了饭庆祝,今天在这里又拿到两个大奖,特别特别荣幸。”
  有人欢喜,也有人伤怀。当天另一位大赢家黄贯中在领奖时,则说了这样一番话:“能够拿到这个奖,我很开心,但今天是6月30号,我开心不起来……”原来,当天正是BEYOND领军人物黄家驹的19年祭日,黄贯中在台上激动地说:“这个奖应该是家驹拿的,家驹,奖在这里,我先帮你拿着,总有一天我会带给去给你!”
  看点:魏如萱谭维维翻版二人组,陈升左小诅咒酒鬼二人组
  所有的颁奖礼上都少不了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精彩看点。当天的女歌手中,最引人注目的,非魏茹萱和谭维维莫属。原来属于小清新范畴的前自然卷主唱魏如萱,当晚也一改以往形象低调的做法,顶着一头银色假发,身穿一件由不同色块组合成的前卫连衣裙,俨然一副LADYGAGA的风范,秒杀了现场不少镜头。而谭维维则一身宽大黑袍搭配一件蓝白流苏披肩,诡谲而艳丽,而眼部的贴片装饰,唇部的双色处理以及背头发型,再配上她瘦削的脸庞和身形,完全是香港百变歌后梅艳芳的翻版。
  在表演环节中,当晚获得“年度艺人”大奖的左小诅咒和获得“最佳作词人”和“评审团推荐奖”的陈升合作演唱了一曲《爱情的枪》,两个戴着帽子的老男人席地而坐,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喃喃而唱,完全是一对喝多了酒鬼坐在路灯上互吐衷肠的样子,让人忍俊不忍。   爆点:谢安琪搭上左小诅咒,左小却求欢黄耀明
  当天的颁奖礼,也透露出一些让人颇为惊诧的最新消息和音乐动向。譬如,谢安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透露了一个特别的消息:“我明年将会推出第二张国语专辑,而且还会跟左小祖咒合作,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组合,希望大家会有期待。”
  然而左小诅咒显然是一个见一个爱一个的主儿。左小祖咒在后台时,就热情招呼黄耀明一起群访,称明哥是他最爱的华语歌手,陈升不算。左小还当众逼问,说:“你如何喜欢我?”明哥笑称:“你这么厉害,我如何不喜欢你?”两人表示未来将合作至少一首歌,左小说:“他们觉得我长得怪,以为我说话不算话。实际我说话很算数,一定合作!”
  议点:传媒大奖弥补金曲奖缺憾
  在传媒大奖之前一周颁出的金曲奖,在业界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很多大家一致看好,公认去年作品上乘的歌手和音乐作品纷纷落马,令人抱撼。而这一缺憾,显然在当晚的传媒大奖,都基本上得到了补偿,也有媒体称,传媒大奖是在公开叫板金曲奖。
  譬如林宥嘉和魏如萱,当晚林宥嘉就拿下了“评审团推荐奖”,而他的《晚安》也帮助陈小霞拿到“最佳作曲奖”,而在金曲奖上输给蔡健雅的魏如萱则拿下“最佳国语女歌手”大奖。另外,胡夏的《那些年》获得“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歌曲”。而胡德夫去年发行了新专辑《大武山蓝调》,口碑不错,但是金曲奖一个奖都没有提名,传媒大奖他则获得了“最佳爵士、蓝调艺人奖”。
  本刊观察
  专业化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6月23日,第23届台湾金曲奖正式揭晓所有获奖名单后,业内业外嘘声一片,众多大牌缺席不说,这一届的评奖结果更是被誉为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届,很多之前被普遍看好的歌手纷纷落马,而一些在过去一年中最具市场号召力和公众传播度的歌手和作品如林宥嘉、田馥甄颗粒无收,但很多获奖的人和作品都显得格外冷辟偏门,有不少人称其“不知所云,完全是几个评审关起门的自娱自乐”。
  一周之后,由内地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第12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虽然也略略弥补了金曲奖的一些缺憾,但同样被人诟病于评奖结果过于专业,完全不考虑市场。同样是大牌缺席,同样是明星落马,同样是一堆生面孔拿奖,似乎,这又是一个专为小众而办的颁奖礼。
  金曲奖也好,传媒奖也罢,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颁奖礼,其实个个都希望自己的活动现场能够大牌云集星光熠熠,这样台上台下都会好看许多,愿意来捧场的明星和观众也都会多出很多。在业内这么多年,我们也深深知道,为了那一夜的好看,那一夜的捧场,那一夜的面子,很多颁奖礼都会跟各大唱片公司,各位艺人事先谈判交易,你来吧我给你什么什么奖,或者你给我什么什么奖我才去,尽管几乎所有的颁奖礼都在否认这件事,但绝大部分颁奖礼都曾经或者正在并且仍将继续干这种事。只是,如果所有的颁奖礼都只是为了获得明星和观众那一夜的捧场,其他时间都各顾各的,该干嘛干嘛,你要这些人捧场又有何用,你有了那一夜的面子,就能代表这个乐坛很有面子了吗?
  再说到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问题。正常的情况下,好的音乐是完全应该有它好的市场反应的。只是如今的市场环境,早已经不是一个正常该有的样子,而音乐的市场化,又绝对不单单只是音乐本身单独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很多优秀的音乐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一个本就呈恶性恶意竞争状态的市场中,可能缺乏足够充足的资源资金以及有效的推广渠道,因而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个足够普及的位置,而很多能够活跃在市场环境中的音乐作品,单单只是一个资金铺垫和宣传渲染的结果,其中的大部分,甚至根本不能叫做音乐。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单凭市场倾向来决定你的音乐评判走向?
  如今的音乐市场有多乱有多滥完全不用再多费一句话来描述,若不是这样,兴盛了几十年的唱片业也不会走到了灭绝的边缘,而音乐市场的乱中之乱、滥中之滥就在于,音乐已经基本上快从一个过去需要有技术水准和品质标准保障的专业行业变成了一个只要有名有钱谁都可以来趟回浑水的纯娱乐行业。所有人都在说,为什么现在的好歌越来越少了,会唱歌的人越来越少了,问这些问题的人,为什么不再多问一遍自己,现在你们都在捧什么样的歌手,在消费什么样的音乐?如果再没有专业的人士出来告诉你,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有价值的音乐,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好音乐的标准,我们可以听到的音乐,只会越来越难听。
  虽说听什么样的歌是每个人很个人化的选择,但人与人之间总都还会有一些共性,也都需要去寻找一些共鸣,音乐本是一个使人精神愉悦并获得心灵净化的东西,人们需要一些好的音乐来提升自己的精神意识,满足自己更高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达到这样的水准,则需要一些更专业人士的更专业表现,很多人其实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却总是在一张难得一见的明星名人面孔面前,迅速放弃了自己的这些基本道理。如果所有的专业判断都丧失在明星名人效应之下,那以后的音乐评奖,单纯以专辑销量、网络下载量、市场演出价码来从前往后排就是了,还有什么再办的必要?
  既然大部分的颁奖礼实际上都在买明星的帐讨名人的好了,大部分的奖项都成了随便来个人就能拿走的,总该还有一两个不一样的吧?既然还打着“音乐”的旗号,总该还有几个只论音乐不论人的奖项吧?如今的音乐市场,最缺的就是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我们现在常说要拯救音乐行业,而首先需要拯救的,就是音乐的准入门槛,和音乐的评判标准,如此看来,这样的专业化音乐奖项,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只有守住这样纯粹的音乐奖项,才能为音乐捍卫住最后的规范和最后的尊严。而像传媒大奖这样专门由专业的传媒人士评选出来的奖项,更是应该继续坚持这样的原则,毕竟,传媒的功能,不只是反映,还需要导向,把正确的,有价值的东西和观念传播给大众,才是传媒真正该做的事情,把正确的音乐,有价值的音乐,不管是谁唱的,都找出来推荐给大家,并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这才是音乐颁奖该做的事情,才是传媒大奖这样的颁奖礼该做的事情。
  正如汪峰在颁奖当晚所说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有一个感受,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让我听到很多平时连我们都不太熟悉的声音,那些声音往往会让你觉得真诚,而且更贴近人性。他不一定是最光彩的,也不是最亮丽的,但我相信,是我们一直等待的。”   第十二届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获奖名单
  公开奖
  年度国语专辑 汪峰《生无所求》
  年度国语歌曲 陈奕迅/王菲《因为爱情》
  最佳国语男歌手 汪峰《生无所求》
  最佳国语女歌手 魏如萱《不允许哭泣的场合》《在哪里》
  最佳国语男新人 张智《尼勒克小镇》
  最佳国语女新人 以莉·高露《轻快的生活》
  最佳新乐队/组合 19乐团《19》
  最佳乐队 低苦艾《兰州 兰州》
  最佳组合 南王姐妹花《巴力瓦格斯》
  最佳摇滚艺人 黄贯中《A小调协奏曲》
  最佳电子艺人 梁基爵《Digital Hug》
  最佳民谣艺人 陈明章《青春》
  最佳爵士艺人/蓝调艺人 胡德夫《大武山蓝调》
  最佳嘻哈/说唱艺人 蛋堡×Shin-Ski《踩.脚.踏.车》
  最佳民族音乐艺人 罗思容与孤毛头乐团《揽花去》
  最佳R&B/Soul艺人 方大同《15》
  最佳舞曲艺人 萧亚轩《我爱我》
  最佳封套 蒋明《再见北方》(史茅茅设计)
  最佳企划创意 王啸坤《唱片》
  年度合辑 《很久没有敬我了你 电影·音乐·剧 原声带》
  年度艺人 左小祖咒
  技术奖
  最佳作词人 陈升《滚滚辽河》
  最佳作曲人 陈小霞《晚安》
  最佳编曲人 谭伊哲《夜之缪斯》
  最佳制作人 尚雯婕/谭伊哲/尚·马龙/Daniel Merlot/Zuge《In》
  最佳录音 全胜/张博/Eric《迁徙》
  最佳HIFI艺人 陈洁仪《重译》
  粤语奖
  最佳粤语男歌手 黄贯中《A小调协奏曲》
  最佳粤语女歌手 谢安琪《你们的幸福》
  最佳粤语男新人 许廷铿《出走三部曲》
  最佳粤语女新人 林欣彤《Vocalist》
  年度粤语歌曲 C Allstar《天梯》
  年度粤语专辑 林一峰/黄馨《花诀》
  评审团奖
  评审团推荐奖 黄耀明《拂了一身还满》
  林宥嘉《美妙生活》
  陈升《家在北极村》
  百家传媒奖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音乐人 陈珊妮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女歌手 谭维维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男歌手 黄耀明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专辑 《Awakening》何韵诗
  百家传媒年度最受瞩目歌曲 《那些年》胡夏
  百家传媒年度突破奖 泳儿
  百家传媒年度舞台演绎奖 郑伊健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4月23日晚,陈奕迅“2012Duo世界巡回演唱会”在英国伦敦的The O2 Arena举行,也让他成为首位踏进这个世界知名演唱会场地的华人歌手。别致的造型,完美的舞台效果,配上Eason精湛的唱功,更是让整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唱会气氛情绪High到爆表。  以经典的粤语歌曲《今天等我来》拉开序幕,陈奕迅身着别致的双色西装现身舞台。灯光暗下之时,金色与黑色相间的西装只有金色那半边闪耀出光芒,犹
期刊
“将爱情进行到底”,你对这个词到底有多深的印象?如果你记起的是1998年那部轰动一时的青春偶像剧,那么你一定是70后或者80后。如果你只能想起的是2011年的那部电影,那你至少是90后。  “将爱情进行到底”曾经是一个口号,也是我们关于那个年代的一段记忆。两年前电影版的《将爱》之所以成功,可以说当年的电视剧功不可没。而这两部影视作品的导演张一白,在这个2012年的夏天,又带来了延续“将爱”系列的第
期刊
陈嘉桦(Ella)日前进棚拍摄《我就是…Ella陈嘉桦》EP最新宣传照,由实践大学服装设计科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前卫感十足,有科技感十足的尖头女战士机器人、性感的羽毛衣裳,还有展现客家精神的花布男孩造型。同事惊呼,以后可以夏天推女版Ella,冬天推出男版Ella。Ella大笑表示:“这个主意不错!但就如同EP中我自己创作的歌曲《我就是我》,我不是大美女,我只是不男又不女,我只想好好做自己。”
期刊
黄莺莺小传  黄莺莺早年为台湾雷鸟合唱团主唱,并曾与苏芮到台中的美军俱乐部驻唱。后获刘家昌赏识,于1974年推出第一张国语专辑《云河》。之后便嫁到新加坡。1976年再度复出发行专辑。黄莺莺是台湾歌坛中少数中英文歌曲皆有佳绩的歌手之一,发行超过50张个人专辑(国语、英语与粤语),许多知名音乐人都曾与黄莺莺合作或为她写歌。提到黄莺莺,人们都会想到《哭砂》《葬心》《春光》或者《云河》。  今年,黄莺莺发
期刊
从4月20日开始,达明一派一连四场的《达明兜兜转转演演唱唱会》在香港举行,4月23日晚,演唱会举行尾场演出,两位主角黄耀明、刘以达的忘我演出继续热爆全场。圈内诸多好友竞相捧场,包括大肚杨千嬅、许志安、古巨基、薛凯琪、蔡一智等。黄耀明在现场大声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并表示不会不好意思而是表达真实的自我。  首场演出格外High  由刘以达独唱一曲《晚节不保》揭开序幕,黄耀明随后出场唱出《石头记》、《半生
期刊
4月14日,王力宏“MUSIC-MANⅡ火力全开”北京演唱会在鸟巢落幕。作为第一个在鸟巢开个唱的流行歌手,王力宏的这场“火力全开”演唱会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演震撼了现场的每一个观众。    太鼓开场气势如虹  开场一段太鼓表演拉开当天演唱会的序幕。30名太鼓手充满雄浑气魄的表演瞬间让观众热血沸腾。随后,王力宏一袭红色荧光盔甲战袍驾驶“巨型坦克”闪亮登场。在一众舞者的簇拥下,王力宏帅气起舞,舞台两侧
期刊
歌手侃侃的一曲《滴答》,无疑是近来最接近流行音乐本质也最值得一说的音乐话题,一方面这首歌难得让我们听清楚旋律和歌词,另一方面也在分秒滴答的流逝感中得暇思考一些老生常谈。  侃侃《滴答》于时下的内地歌坛而言,犹如贵如油的春雨,滴滴答答的,虽不能解渴,却能在心急火燎又油滑甜腻的一片聒噪中显得卓尔不群,这难得的怡然自得或许就是其悄然爆红之源。  《滴答》词曲间营造了一种单调或说接近纯粹的个人空间感,在忧
期刊
3月份的国产电影市场充满了文艺气息,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及院线数据显示,3月上映的两部文艺片《桃姐》《晚秋》,截至4月8日累计票房分别为6800万元、6500万元,谈文艺片色变的时代终于要过去了。  然而,“小文艺”的3月却担不起“文艺片复兴”的重任。艺术电影一直深陷生存困境,虽然业内人士多年来都在呼吁建立艺术院线,开辟艺术片专属放映空间,但艺术片市场始终被商业大片挤压,进了影院最多“一日游”
期刊
6月21日至24日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大爱音乐节在成都非物质遗产文化公园如期举办。这场为期四天、云集了山羊皮乐队、崔健、罗大佑、苏打绿、小野丽莎、汪峰、陈冠希等数十中外大牌乐队和音乐人等堪称近年来阵容最强的音乐节,原本是一时间传为美谈的乐坛一大盛事,却在第三天开始急速直转成乐坛一大丑事,而几天之后,再度被誉为乐坛一大强事。  音乐节在国内兴起十年来,每一场音乐节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总有节外生
期刊
歌唱比赛出身的陈势安是从2006年开始在华语乐坛崭露头角的。在家乡马来西亚的一个歌唱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后,他转战香港参加TVB全球华人新秀大赛,拿下最高荣誉“金麦克风奖”。之后,凭借自己熟识马来语、英语、国语、粤语、闽南语的优势,陈势安先后踏足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香港发展,发行了《隆重登场》《天后》等EP。此次来内地宣传,是他第一次来到内地,也让最近刚刚发行的新专辑《再爱一遍·天后陈势安》成为他在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