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嵴心动过速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时心房激动的竞争夺获现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阐明右心房内界嵴心动过速(CT-A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存时心房激动的竞争夺获现象,分析其可能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49~57岁,心动过速病史10~20年.3例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左股静脉置入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水平.构建右心房构型后,经高位右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建立心动过速的心内膜等电势图,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传导方向,由此确定消融的部位和方法.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每点予以60 W、60 s、60℃温控消融,直至心动过速不能诱发.结果 3例患者均可诱发出CT-AT和AVNRT.例1 CT-AT和AVNRT同时被诱发,两种心动周期比较接近,分别为283 ms和262 ms;心内膜电生理提示心动过速由CT-AT逐渐移行成AVNRT.例2首先诱发出CT-AT,随之又诱发出AVNRT,且两者并存,两种心动周期基本相同,分别为350 ms和359 ms;心内膜电生理示右心房上部随CT激动,下部及间隔部随AVNRT激动.例3 AVNRT比CT更易诱发,两者不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前者心动过速周期为273 ms,后者为365 ms.3例患者均先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使AVNRT不再诱发.CT-AT经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后发现,最早激动均位于界嵴上端,以后向下、向间隔弥漫地激动整个心房,呈点状爆发激动模式.心动过速的最早激动点距窦性激动爆发点分别2.0 cm、1.8 cm和1.7 cm.于最早激动点处行点状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分别随访3个月、5个月和6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CT与AVNRT并存时,若频率相似则可互相夺获各自邻近的心房组织,使心内膜电生理同时表现出两者的特征;若两者频率差异大,则两种心动过速不在同一时间段同时出现,频率快者完全夺获心房或容易诱发者首先完全夺获心房.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EnSite3000)可帮助确定界嵴的解剖位置并标测CT-AT的起源和导航消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降低异物所致胸段食管穿孔患者死亡率的对策.方法:对12例异物所致胸段食管穿孔患者均行开胸探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①食管镜下取出异物加Ⅰ期食管修补术(3例)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皮质脑电图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切除或热灼癫痫灶对伴癫痫症状脑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 6例伴有癫痫症状的脑肿瘤患者 ,术中通过皮质脑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 6h内的C反应蛋白 (CRP)水平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76例首次前壁AMI患者于发病 6h内测定血浆CRP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脑病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1994年1月~2002年8月符合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诊断标准者42例,男1例,女41例,年龄12~49岁,平
目的 :检测人β 防御素 (hBD) 1,2mRNA在慢性扁桃体炎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 ,分析腭扁桃体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0例扁桃体炎组
目的:从免疫病理学角度探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局部变态反应在声带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声带息肉组织(息肉组)和10例正常声带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uman ammaglobin(MAM)mRNA和CEA RNA表达情况.方法用RT-PCR法,检测52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RNA和CEA RNA的表达情况,另抽取28
目的应用Fujinon SP-701小探头超声内镜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前后曲张静脉及侧枝循环的变化,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0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依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Ⅰ组为单纯食管静脉曲张(EV);Ⅱ组为合并有食管旁静脉(PEV),但无交通枝(PV);Ⅲ组合并有食管旁静脉及交通枝.患者EVL术后4、8、12周行超声内镜检查,观察及测量EV、PEV、PV
目的 探讨环氧化物水解酶(mEH)的基因多态性和慢性苯中毒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52名苯中毒工人为病例组,152名接触苯而没有中毒表现的工人为对照组.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mEH基因c.113和c.139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携带mEHc.113 C/C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为携带有mEHc.113T/T和T/C基因型个体的0.6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卒中后癫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卒中仍然是老年人癫的最常见原因。癫发作又可以使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直接影响卒中的预后。因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