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呢”的表意作用

来源 :学习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iaoxi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往对语气词“呢”的分析中,一般认为“呢”有表疑问、表时态、表停顿等作用,但经过分析发现,这些作用都是由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来表示的,去掉“呢”也不会影响整体句意。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呢”是话语中表达说话者主观情感时必不可少的成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在汉语里的使用会那么频繁。
  关键词:“呢”;再分析;语用学;主观情感
  提到语气词“呢”,我们通常最先想到的是其表疑问的作用,例如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就把“吗(么)”、“呢”、“吧”、“啊”四个语气词划为最典型的表疑问的语气词。[1]45此外,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我们一般还公认“呢”可以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如“外面正下雨呢”;另外,“呢”用在句中,还可以表示强调和停顿,如“明天呢,我又要出门”等。
  一、语气词“呢”的用法再分析
  下面以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呢”的解释为例,来分析“呢”的用法。吕叔湘先生将“呢”的用法分为四种,我们逐一来列举并分析:
  1、“呢”表示疑问
  “呢”“表示疑问,用于是非问句以外的问句”。[2]412这下边又具体分为三类:一是用于特指问句,如“你问谁呢?”“你到哪去了呢?”等,句中也可以不出现疑问代词,如“我的帽子呢?”“后来呢?”等;二是用在选择疑问句中,如“明天是你去呢,还是我去呢?”“这样说对不对呢?”等;三是用在反问句中,如“你们何必大惊小怪呢?”“我怎么不记得呢?”等。
  对于“呢”到底能不能表示疑问,学术界也有过争论,呈现一种对立的态势。邵敬敏提到“‘呢’在任何疑问格式中都不负载疑问信息”。[3]108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的例句:
  首先,在特指问句“你问谁呢?”和“你到哪去了呢?”中,疑问代词分别为“谁”和“哪”,如果去掉“呢”,句子依然成立,句意不变。而在不出现疑问代词的句子“我的帽子呢?”和“后来呢?”中,去掉“呢”后句子不能成立,这是因为句子中省略了疑问代词,若有疑问代词“我的帽子在哪?”和“后来怎么样了?”,“呢”的存在与否也是不影响句意的。然而在省略疑问代词的情况下,“呢”似乎能起到代替疑问代词帮助疑问句成句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基本上认为“呢”本身是不表示疑问的,只能说“呢”可以帮助或代替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其次,在选择疑问句和反问句中也是如此,去掉“呢”并不影响整个句意的表达。
  2、“呢”用于指明事实
  “呢”用于“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2]413也存在三种形式:一是“可+形+呢”,如“今天可冷呢”、“王府井可热闹呢”;二是“才+动+呢”,如“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始呢”、“我倒没什么,你们才辛苦呢”;三是“还+动+呢”,如“他还会做诗呢”、“亏你还是个大学生呢”等。
  这一类的“呢”要跟前面出现的副词“可”、“才”、“还”等配合成句,但是句子中真正用来指明和强调事实的词却是“可”、“才”、“还”等副词,若去掉“呢”,句子也是可以接受的,如“今天可冷了”、“晚场电影八点钟才开始”、“他还会做诗”等。其中使用“可”这个副词的句子比较特殊,后面必须有“了”或者“呢”才能成句,这属于“可”字的用法,这里不再赘述。
  还有一类句子是不需要加副词而用“呢”来指明事实的,我们也把它算进这一类中,如:
  甲:“他每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学习成绩一定不好吧!”
  乙:“他连着拿了三年的奖学金呢!”
  乙的回答有“他学习成绩很好”的言外之义,然而这样的言外之义也不是由“呢”带来的,去掉“呢”后这句话所表示的言外之义依然成立。
  另外,我们对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实”表示赞同,而对“略带夸张”持保留态度。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指明事实”,并没有夸张,吕叔湘先生并没有清楚地指明“略带夸张”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语义上夸张、还是说话人情感的夸张?“略带夸张”又“略带”到何种程度?所以“略带夸张”一说太笼统而又不够贴切。
  3、“呢”字作为时态标志
  “呢”字“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示持续的状态”。[2]413可以看作一个正在进行的时态标志。如“他睡觉呢”等。
  通常情况下,句子的正在進行义是由副词“正、正在、在”或动态助词“着”来表示的,当这些词存在于句子中时,去掉“呢”字也不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而在没有这些词的句子中,如“他睡觉呢”中的“呢”则确实有强调状态持续的意味,就相当于前面提到的省略了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但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呢”在这样的句子中更多地是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语气和言外之义,同时还有帮助成句的作用。
  4、“呢”用于句中停顿
  “呢”字“用在句中停顿处”,[2]413可以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列举或对举,如“老马呢,喜欢篮球,小张呢,喜欢足球”;二是用在假设小句的末尾,如“你要是饿了呢,就自己做点吃”;三是用在其他成分之后,如“其实呢,他不来也好”等。
  “呢”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口语中,一般伴随有说话者的思考过程或者突出说话者想要强调的部分。去掉“呢”之后句子的语义不会发生改变。
  二、从语用学角度看语气词“呢”的意义
  学者们一直以来都对语气词“呢”的用法采取不同的分别方式。如丁声树先生将“呢”分为表疑问、表陈述和表停顿三种, [4]209;朱德熙先生也将“呢”的用法分为三种,但是又与丁先生有所不同:表示持续时态的“呢1”,表示疑问语气的“呢2”和表示说话人情感和态度的“呢3”;[5]207-214赵元任先生将“呢”概括为“有上下文的问话”、“有特指点的问话”、“有意停顿”和“温和的警告”四种.[6]358-359
  很多学者不同意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呢”字,如齐沪扬先生认为上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说不是对‘呢’的意义的分析,而是对‘呢’用法的分析”。 [7]而如曹逢甫等学者认为“‘呢’作为一个虚词,和其他虚词一样,只有一个恒常的语义,当这个语义和语境产生互动后,就会有种种不同的意义产生。” [7]   通过以上对《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呢”字用法的再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呢”字所表示的意义按“表疑问”、“表肯定”、“表停顿”等分别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些意义通常是由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来表示的。但是,如果说“呢”字只有一个恒常的語义,那么这个语义究竟是什么似乎又很难确定。另外,如果在大部分句子中去掉“呢”后语义不变,按照语言的经济原则,“呢”似乎成了一个不必要存在的语气词,但是,汉语中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句子要使用“呢”呢?我们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有些带有“呢”的句子可以加强句子所要表达的言外之义,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试比较下面的例句:
  甲:老郭怎么每天都这么辛苦?
  乙:老郭家有三个孩子。/ 老郭家有三个孩子呢!
  乙的两种回答都是想表示“老郭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不得不辛苦工作”的言外之义,但有“呢”的句子显然比没有“呢”的句子更能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呢”字本身并不表示言外之义,话语的言外之义是由语境表现出来的,而“呢”则增强了这种言外之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呢”字可以将说话人那种急于与对方交流的主观情感恰当地表现出来。再比如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始呢”,言外之义是“你不用那么着急”;“他正睡觉呢”的言外之义是“我们不要吵醒他”等。
  其次,在凸显说话人主观情感的基础上,使用“呢”的句子有时还是为“关系准则”而服务的,我们先看下面两组例子:
  (1)甲:工作了,赚钱了,准备用工资干什么呀?
  乙:我准备贷款买房。
  (2)甲:终于自己挣钱了,感觉幸福吧?
  乙:我还要贷款买房呢!
  “关系准则”是Grice的“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是指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 [8]68在上面的例句中,第一组中的“乙”正面回答了“甲”关于“干什么”的问题,遵守了“关系准则”;而第二组中的“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甲”的问题,而是使用了一个答非所问的回答,言外之义是“自己挣钱了也并不幸福”,并加上了一个“呢”字。这个“呢”字可以理解为说话者为了表示自己没有违反“关系准则”而加上的语气词。第一组中“乙”说的话也可以加上“呢”,但放在这样的语境下会显得给出的信息量过大,并给人以一种“言未尽”的感觉。
  再次,“呢”用在句中时,也是语用的需要。说话人在边表述边思考时,经常在话语中插入“呢”,以延长思考的时间,如“老李呢,他好像是前年入党的”;或者表示迟疑,如“我呢,其实不是很想去”;或者是提醒听话人注意后面的信息,如“这个地方呢,我们要重读”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前面对“呢”字所有的分析来总结一下“呢”字在汉语语用中的不可或缺性。“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语气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避开谈“呢”字的意义,而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呢”在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呢”在语用上主要是用来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的,是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的重要工具。至于具体表达说话人什么样的主观情感,要根据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在描写语言时,可以将“呢”字在不同语境和话语中所凸显的主观情感一一描述出来,但没有必要一定要为“呢”的用法进行分类和制定规则。“呢”的使用非常灵活,能表达各种各样不同的主观情感,若要进行分类势必会分出很多种不同的类来,分类越多,就意味着分类标准越不明确,则更容易出现交叉和混乱。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齐沪扬.“呢”的意义分析和历史演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丹青(1986年10月——),女,内蒙古人,汉族,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师认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和撒手不管,这是非常错误的。减负应该是“轻负担,高质量”的意思,要达到既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保证更高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的目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普遍面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集体备课  (一) 从思想上重视 仅凭
期刊
摘 要: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并提出应积极探索多媒体计算机与物理实验的结合,实现对物理实验的实时控制及对实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以更好的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如何促进物理教学演示中的信息化、物理实验中数据采集的信息化,以及物理实验数据分析的信息化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信息化  0 引言  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
期刊
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房价涨势逐渐明显,所以本文就2003-2013年这十年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探究,分析了房价久调不降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展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房地产宏观调控长效机制的探寻与建立乃是房地产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失效;建议  自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投资过大,房价持续上涨过快的现象,这对于国计民生皆不利,
期刊
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今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也不太科学,不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最近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来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突破口。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而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被重视和完美地完成。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应该明确具体。  我们组织一堂课,首先得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我们的教学
期刊
摘要:HSKK(高级)包括听后复述、朗读和回答问题三个部分,要求考生可以听懂并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为帮助考生顺利通过最高等级的汉语口语考试,本文通过举例说明对三个部分提出了一些具体而详尽的应试技巧。  关键词:HSKK(高级) 听后复述 朗读 回答问题 应试技巧  一、听后复述应试技巧  第一部分共三个小题,每题播放一段话,要求考生听后复述。这三道题目的文体是规定的,分别为记叙、记叙加议论
期刊
摘要: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生态语文教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方向。这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要求,一方面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需要。当今社会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现代化的知识掌握方面,而是要具备博古通今的学习能力,这就使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生态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学技术被应用到医学领域,生物技术及微电子领域。其中,机关作用对于农业、生物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选取云恢优质290稻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激光照射处理对它的影响,而后对其优质稻植株的外部形态指标进行了比较,对植物生理检测指标、优质稻成分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其激光诱变机理。旨在通过此课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到强激光对于生物组织热损伤问题的认识。  
期刊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如何快速适应学校、班级、宿舍及同学,融入到新的生活、集体及同学中进行了一番论述,对大学生如何学会沟通、交流、包容及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适应环境;融入集体;大学生  0.前言  人就是在一個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人应该学会的是如何适应环境,而不是当环境不适时让环境
期刊
摘要: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辅助手段获取和加工信息,吸收整理为自身知识,实现个人知识创新,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文章介绍了基于过程特征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了以浅阅读、深阅读、表达与应用为主要层次的阅读习惯培养模型。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阅读习惯,知识  项目:校级党建思政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27)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试验中,学校拥有了更
期刊
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让问题自己解决,你只作为观众去欣赏这个过程。  我们习惯用问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觉得只要把问题解决了,世界就美好了,但是心理学认为,不是这样的。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关注它,它才变得更严重。  你观察同事是用什么眼光来看他,你会说这个同事太懒,这个同事穿着太邋遢,这个同事浪费,因为他爱买贵重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习惯用这种方式去观察对方?假设一个女士很漂亮,我们会说她虽然很漂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