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ng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只有把学科本体知识的优化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才能迎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目标优化 资源整合 教学方式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研究已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笔者参加过多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展示课活动。听课之余,细细品味,感觉许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其实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具体表现在,有的课堂要么只片面追求学科知识层面的优化,而忽略了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要么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只有把本体知识的优化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笔者试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具体进行论证,以求教于同行。
  一、本体知识的优化策略
  所谓本体知识的优化是指师生对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本学科知识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以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性的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如果目标不清,就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而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优化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指南。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即使是课改多年后的今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习惯上仍然偏重关注知识领域的目标落实情况。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很显然,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等单维目标,而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落实置之不顾,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就会成为空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也只能成为空想,这无疑是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依据历史课程目标要求,笔者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设计,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理解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其在近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民族资本家勇于开拓、艰难进取、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工业和维护民族独立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设计,既遵循了课程目标,又挖掘了教材资源,具有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现实感强等特点,从而使得教材中简单而枯燥的本体知识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并且彰显出培养真正完整人格的价值功能。
  2.整合教材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新课程强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功能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整合开发教材,形成个性化的教材知识,从而促进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在对教材资源整合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既要强调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整体认知,又要关注其局部发展的特征描述。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放在整个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考查和探究,因此有必要把上一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放进本课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对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贯穿整个近代史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整体认识。其次,教材在具体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时,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后、1927—1936年、抗战时期等阶段术语,这样的表述,科学性没问题,但因为年代和事件属于不对应的历史阶段标志,在教材中却被同时用来界定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体系作二次处理。比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先分为两大阶段:晚清时期(1840—1912年)和民国时期(1912—1949年),然后把晚清时期的发展再进一步分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而民国时期则可进一步分为民国初年(1912—1919年)、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抗战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这样处理,较之于原教材体系,既充分照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更为清晰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如果辅之以结构图表,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状的知识体系就跃然于学生面前,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益。
  二是处理好教材内外资源的关系。本课三维目标清晰明确,若仅靠教材中简单的文本资料,则目标的实现定非易事。因此在资源整合时,除了用好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的图文资料外,还应补充相关史料。在《中国近代经济史料》等著作中即有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其中有关著名的荣氏企业兴衰的史料,对本课的学习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补充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读史和探究能力,更直观地感受到以荣氏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艰难求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兴办实业、造福乡梓、抵制侵略的爱国情操。不经意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升华。如果仅以教材为依托,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难达到的。
  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策略
  广义上的教学中的技术层面是指除本体知识之外的能够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并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如教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组织艺术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因为语言板书和课堂组织等更多地反映教师的内在职业素质,个体差异性较大,所以笔者着重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两方面阐述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常常被教师主宰,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科素养。具体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并构建简要的知识体系,从而对其发展历程形成一个纵向的、粗线条的认识。在探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素时,教师提供一组近代荣氏企业发展的史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出具体因素。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探究,影响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也就了然于胸。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只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却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他们或思考、或交流、或争辩,喧嚣但不失理性,热闹但不乏智慧。他们会因体验而快乐,更为成就而自信,历史课堂的魅力彰显无遗。
  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探讨时,因为课堂上所用的所有教学素材对这一问题都无丝毫提及,而且这一历史概念对高一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和空洞,没有任何现实感,因此这里指导学生“神入历史”应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穿越历史长河、进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半殖半封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之艰难,进而设想民族资本家会提出怎样的诉求,并且为实现诉求,又会作何努力。显然,“穿越”会使历史复活,“体验”更让课堂灵动,因为回到历史现场,学生思维的火花会不断点燃,推理和想象的灵感会不断迸发,课堂预设目标的实现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仅可以化解教学难题,而且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之道。
  2.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魅力和实效。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能打天下的时代已成过去,新的时代需求呼唤更高效的历史课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多彩的魅力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视频——1954年9月的一天,在上海市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大会上,荣氏企业掌门人荣毅仁豪情满怀地走上主席台宣布,包括申新集团在内的所有荣氏产业进行公私合营,其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视频一播放,学生马上就被深深吸引了,此时,教师语言导入:珍贵的镜头记录了当时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真实的内心世界,历史证明,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荣氏企业才能真正顺利发展并找到真正的归宿,因此镜头中的荣毅仁,其难掩的激动恰恰反衬出荣氏企业曾经的艰难和彷徨。那么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旧中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这样导入,真正激趣设疑,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进入新课学习开了好头。再如探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素这一问题时,可以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反映荣氏企业发展历程的图文史料,这些史料较之教材更为直观,更加丰富,也更为生动,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来说,更具有真实性和冲击性,因此对课堂探究活动的展开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真正有魅力的高效课堂绝非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越多越好,也并非每节课都一定要用到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切不可因片面追求形式,而丢掉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因为华而不实的课堂既无魅力,又难称高效。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广大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只有立足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把本体知识的优化和技术层面的创新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 要: 校园文化对教师自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之外,还深刻影响着教师自主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教师自觉自主的发展行为也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垒砌了基石。未来的学校运营模式必将是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个体自主发展,以教师个体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必须重视学校政策的调整,注意营造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环境,完善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构建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平台。  关键词: 教师自主发展 校园文化 徐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很多大学进入了多校区办学的发展阶段。作为大学重要内涵之一的校园文化,其建设和传承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学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从其在不同校区建设校园文化的实践出发,总结了其成功经验,探寻了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能途径。在多校区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以师生为主体着力建设,而且要重视在校园文化精神不同校区的传播
摘 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研究生的思想必然会产生影响。这就对我们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与新方法,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心理特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一些创新性的思路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获得者玛格丽特·杜拉斯一生创作丰厚,为世界文坛抹下了浓重的一笔。她的《劳儿之劫》被认为是众多作品中最美、同时也是阅读难度较大的一部,开启了“女疯子”小说系列,劳儿因此成为杜拉斯笔下重要的人物之一,她所体现出来的痛苦、遗忘和欲望也是杜拉斯其他作品中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试通过探究劳儿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揭示劳儿无法走出“黑夜”这一事实。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仅仅指向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培养。本文试从教学语言的角度,谈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如何用动情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教育和语感能力培养;如何用机智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情感导向 机智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
摘 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因其剖析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性,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有“人学”之称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精神分析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流派。本文正是采用这一批评方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近两年被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的张爱玲遗稿,自传体长篇小说《雷峰塔》与《易经》,探求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沈琵琶的心理状态及其人际关系,并力求从中揭示张爱玲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要做到“一握”、“两发”“三引”,教师要“把握”学生道德观、法制观的基本现状,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地“阐发”、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启发”意义,吸引学生进入课程教学情境,让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反思社会现实、反省自身意识与行为,进而最终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教师要善于迁移运用《诗经》中“赋、比、兴”方法提高教学质
摘 要: 散文《肖邦故园》是一篇表现波兰钢琴家音乐创作心路历程与独特艺术魅力指向的精品力作。文章通过故园的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将简陋清寒的“侧屋”升华凝练为波兰民族的圣地、波兰人民的精神家园;深刻揭示了故园与肖邦音乐的源流关系,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愫正是来自对故园生活、故园风景乃至故国无法割舍的挚爱;细致描述了故园的优美景色和蕴感的无穷魅力,“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充满了唯美浪漫,令人回味
摘 要: 《雌性的草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在文本中严歌苓把自己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索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女性被迫“去女性”的性别异化表现出来,这对一直以来的女性书写既是种继承也是种超越,她本真地展现了女性在特殊年代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  关键词: 严歌苓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女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学术领域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环
摘 要: 女词人李清照强调“词别是一家”,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她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词中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特色,具有凄婉悲怆的风格,而她最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特色在于,她的词中有丈夫之气,能在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  关键词: 李清照词 婉约词派 艺术特色    在古代中国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享誉“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