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中天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
“可爱的奸雄”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其形象基本属于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大约源自宋代。易中天在其《品三国》中这样解释: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艺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遂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来加以怀念,董卓、曹操遂成为理所当然的反面,因此,曹操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白脸奸臣了。
著名史学家朱绍侯也说,曹操形象的转变主要归因于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的《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中,只要涉及曹魏,都存在很多歪曲和丑化的内容,久而久之,曹操的真实形象就被人遗忘了。
实际上,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贡献。朱绍侯说,东汉末年,社会衰败、诸侯混战,汉王朝已没有能力统治天下,曹操统一北方,实现屯田制,对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重大贡献,也为后来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在易中天看来,历史中的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曹操是“奸雄”。但他这个“奸雄”,多半是被逼出来的。
曹操似乎命中注定只能当一个“坏人”,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好。他生于东汉桓帝朝,长于灵帝朝,是在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入仕的,而桓、灵两朝,要算是汉王朝四百年间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所谓“桓灵之时”,几乎就是君昏臣奸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时代,要做一个“好人”,确乎很难。不是被人陷害,就是窝窝囊囊。曹操既不想被害,又不肯窝囊,当然便只好去当“坏人”。总之,来历不明又生不逢时,曹操倒霉得很。
曹操的命运似乎老早就被决定了。
曹操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少年”,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并不讨人喜欢,许多人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然而太尉桥玄却认为曹操是“命世之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曹操莫属。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却并非一般的流氓地痞或纨绔子弟。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正是乱世需要的人才。所以桥玄十分看好曹操,竟以妻子相托,还建议他去结交许劭,看许劭怎么说。
许劭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要知道在汉魏六朝,品评人物是社会中的一件大事。任何人要进入上层社会,都必须经过权威批评家的鉴定,由此决定自己的身价,就像当今欧美艺术市场上,只有权威批评家叫好的艺术品才能卖大价钱一样。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曹操得到的评语则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据说,为了得到许劭的评语,曹操很费了些心思,很下了些功夫,而且无论他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曹操逼得没有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但这样一来,则曹操的一生,便虽未盖棺,却已论定。
显然,许劭也看出曹操是个人物。至于是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则要看他是处在治世还是乱世。成为人物,素质所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曹操運气不好,他遇到了乱世,当奸雄只怕是当定了。其实曹操一开始也是想做能臣的,至少从公元174年出山,到189年起兵,这15年间,曹操还是想当能臣的。他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典军校尉等职。其间,一次被免,两次辞官,三次被征召议郎。就在这些宦海沉浮之中,他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他清楚地看出,东汉王朝已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曹操曾上书朝廷,力陈时弊,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任洛阳尉,他执法如山,打击豪强;任济南相,他肃清吏治,安定地方。所有这一切,都未能整顿朝纲扭转时局,也没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做的种种努力,对于江河日下的王朝,都是杯水车薪,已无济于事;对于横行霸道的权臣,则如蚍蜉撼树,无异于以卵击石。之所以尚未招致杀身之祸,只不过有曹嵩这个大后台罢了。但朝廷借口他“能明古学”,多次打发他去当有职无权的闲官议郎,则已不难看出其用心。
曹操不能不重新考虑他人生道路的选择。看来,“治世之能臣”是当不成了,曹操只好去当他的奸雄。
真实而本色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在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得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一直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又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易中天认为,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除此之外,在易中天看来,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指责他好色误事,曹操烦躁不堪将其赶回娘家。大概几个月以后,他又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虽然丁夫人没随曹操回去,但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她另嫁他人,丁夫人一直也没有改嫁。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曹昂的字)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他的妻子气走了!这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一面。
曹操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在易中天眼里,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的是另一张脸。但是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可爱的奸雄”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其形象基本属于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大约源自宋代。易中天在其《品三国》中这样解释: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艺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遂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来加以怀念,董卓、曹操遂成为理所当然的反面,因此,曹操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白脸奸臣了。
著名史学家朱绍侯也说,曹操形象的转变主要归因于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的《三国演义》和各种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中,只要涉及曹魏,都存在很多歪曲和丑化的内容,久而久之,曹操的真实形象就被人遗忘了。
实际上,曹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大贡献。朱绍侯说,东汉末年,社会衰败、诸侯混战,汉王朝已没有能力统治天下,曹操统一北方,实现屯田制,对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都有重大贡献,也为后来晋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在易中天看来,历史中的曹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
做能臣,还是做奸雄
曹操是“奸雄”。但他这个“奸雄”,多半是被逼出来的。
曹操似乎命中注定只能当一个“坏人”,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好。他生于东汉桓帝朝,长于灵帝朝,是在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入仕的,而桓、灵两朝,要算是汉王朝四百年间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所谓“桓灵之时”,几乎就是君昏臣奸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时代,要做一个“好人”,确乎很难。不是被人陷害,就是窝窝囊囊。曹操既不想被害,又不肯窝囊,当然便只好去当“坏人”。总之,来历不明又生不逢时,曹操倒霉得很。
曹操的命运似乎老早就被决定了。
曹操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少年”,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并不讨人喜欢,许多人也没把他放在眼里(世人未之奇也)。然而太尉桥玄却认为曹操是“命世之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曹操莫属。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却并非一般的流氓地痞或纨绔子弟。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正是乱世需要的人才。所以桥玄十分看好曹操,竟以妻子相托,还建议他去结交许劭,看许劭怎么说。
许劭是当时最有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他常在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无论是谁,一经品题,身价百倍,世俗流传,以为美谈。要知道在汉魏六朝,品评人物是社会中的一件大事。任何人要进入上层社会,都必须经过权威批评家的鉴定,由此决定自己的身价,就像当今欧美艺术市场上,只有权威批评家叫好的艺术品才能卖大价钱一样。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许劭的好评。但曹操得到的评语则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据说,为了得到许劭的评语,曹操很费了些心思,很下了些功夫,而且无论他怎样请求,许劭都不肯发话。最后,许劭被曹操逼得没有办法,才冒出这么一句。但这样一来,则曹操的一生,便虽未盖棺,却已论定。
显然,许劭也看出曹操是个人物。至于是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则要看他是处在治世还是乱世。成为人物,素质所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曹操運气不好,他遇到了乱世,当奸雄只怕是当定了。其实曹操一开始也是想做能臣的,至少从公元174年出山,到189年起兵,这15年间,曹操还是想当能臣的。他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典军校尉等职。其间,一次被免,两次辞官,三次被征召议郎。就在这些宦海沉浮之中,他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他清楚地看出,东汉王朝已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曹操曾上书朝廷,力陈时弊,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任洛阳尉,他执法如山,打击豪强;任济南相,他肃清吏治,安定地方。所有这一切,都未能整顿朝纲扭转时局,也没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做的种种努力,对于江河日下的王朝,都是杯水车薪,已无济于事;对于横行霸道的权臣,则如蚍蜉撼树,无异于以卵击石。之所以尚未招致杀身之祸,只不过有曹嵩这个大后台罢了。但朝廷借口他“能明古学”,多次打发他去当有职无权的闲官议郎,则已不难看出其用心。
曹操不能不重新考虑他人生道路的选择。看来,“治世之能臣”是当不成了,曹操只好去当他的奸雄。
真实而本色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在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得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一直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又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易中天认为,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除此之外,在易中天看来,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指责他好色误事,曹操烦躁不堪将其赶回娘家。大概几个月以后,他又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虽然丁夫人没随曹操回去,但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她另嫁他人,丁夫人一直也没有改嫁。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曹昂的字)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他的妻子气走了!这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一面。
曹操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在易中天眼里,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的是另一张脸。但是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