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带领“七色花”合唱团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从参赛心态、参赛乐曲的选择、赛后反思三个方面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关键词:“七色花”;世界合唱;比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161-02
合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群体的合作意识要达到高度统一与协调。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各种大赛的举行,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已不停留在早期的观点,它在声音观念、表演形式、评判标准等方面都融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对我们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笔者有幸在2010年7月带领我院“七色花”合唱团赶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并担任该团指挥和钢琴伴奏,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受益匪浅的事。本届世界合唱比赛共有83个国家参加,参加队伍多达476支,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合唱比赛,被称为合唱比赛的“奥林匹克”。比赛程序严谨有序,组织工作细致周到,评委严格公正。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7月15日到7月19日为第一阶段,7月20日到7月26日为第二阶段。我院合唱团参加第二阶段的比赛,也称锦标赛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的公开赛,锦标赛阶段的竞争更为激烈,演唱水平相对较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院在同声青年组36支参赛队伍中获得铜奖(第十名)的成绩。
这次的观摩学习和参赛,让我校“七色花”合唱队员大大开阔眼界,见识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合唱形式,领略到了无论是本民族的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无论是宗教、传统、民谣,还是现代、流行甚至爵士、灵歌等不同风格的音乐神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音乐引领了未来的方向,也极大地鼓舞了我院合唱团在将来的合唱艺术中不断探索,在保持实力和发挥专业特长的学习中唱出更加完美和动听的歌,让“七色花”合唱团的歌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以下笔者从参赛心态、参赛乐曲的选择、赛后反思等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参赛心态
本合唱团成立于1984年,现有团员60人。主要由学院学前系的学生组成,创始人是我省著名的青年指挥家邵宁副教授。二十多年来,合唱团始终团结协作,刻苦训练,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追求过程中取得了一次次令人欣喜的成绩。
世界合唱节是以“让世界人民一起欢唱”为宗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给“七色花”合唱团提供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平台展示学生的风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团的每位队员都十分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都抱着学习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这场盛会当中。他们用心聆听来自五大洲的天籁之音,用自己的歌喉唱响奔流于自己血液中的那一份律动。
参赛乐曲的选择
遵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宜的合唱曲选择是影响合唱团演唱及参赛成绩的关键。因此,我们结合“七色花”合唱团队员的具体情况对比赛作品的选择做了合理的安排。“七色花”合唱团队员都是女生,年龄都在16~18岁之间,因此,成年人的混声合唱作品对于本团的实际情况就显得不大适宜,演唱的效果可能会出现低音空无声、高音喊破。如果长期演唱她们力所不及的歌曲,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对合唱失去信心甚至胆怯。因此,针对“七色花”合唱团的具体情况和人员的组合,选择适合她们身心发展的曲目是符合规律的。
必须量体裁衣、扬长避短笔者认为,是否能够选用恰当的曲目参加比赛对于比赛成绩好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选择作品和难度的同时还必须使作品与表演者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出表演者最好的演唱技术水平和音乐表现水平,达到技术和音乐的统一与协调,以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呈现给评委。所以在选择比赛作品的时候还是比较讲究的,毕竟比赛作品的选择和我们平时合唱团训练的标准不太相同。平时的训练我们可以遵循教学原则循序渐进,除学生擅长的作品类型之外,还要着重训练学生的不足点,在训练合唱团的大多数时间,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有的放矢地补什么。但比赛训练模式就大不相同了,曲目的选择应该扬长避短,让学生演唱她们自己最擅长的作品,让她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只要能够符合选手本身的技术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手的潜力,就值得去选择。另外,由于本次比赛是一次国际性的合唱比赛,评委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应尽量避开西洋作品,除了比赛规定曲目之外应多选择本国的作品或者本土原创作品来参赛。这样的曲目选择会给评委一个全新的听觉体验,同时也突出了合唱团队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很多国内比赛中,表演中国作品的人并不多,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选择大家熟悉的作品还是相对生疏的作品,这要根据合唱团整体团员的能力来决定。比如,大家在以往一些合唱比赛中经常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作品和一些旧歌新唱,这些合唱作品绝大部分是对旧有曲目进行的改编与二次创作,绝大多数是创作者根据合唱团队员本身的声音、声线特点和音乐技术表现水平来量身定做的。这样,在比赛的时候往往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使表演的质量得到保证。
理性看待作品的难易程度从作品的难易程度来说,“难度值”仅仅是一个参考。不同难度的作品不仅对评委,对观众和选手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合唱团队员的年龄相当,个人演唱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此时选择程度相对较深的作品会给听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追求作品难度而不考虑团员本身的演唱条件,那么,表演就显得很牵强且没有质量。所以,盲目追求曲目的难度,对于合唱比赛这样的团队合作的艺术形式是不适宜的。
本次比赛我们精心挑选了四首作品,分别是《飞吧鸽子》、《自由颂》、《回娘家》、《小燕子》,其中《飞吧鸽子》和《小燕子》是邵宁副教授根据合唱团队员的实际能力为比赛精心创作改编的。这两首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是小作品大文章,通过对小作品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使作品在保持了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艺术成分,既通俗易懂又极具艺术表现力,使听者耳目一新。《飞吧鸽子》、《小燕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编,作品通过不断地转调对节奏、节拍、音色和音乐织体都做了巧妙的变化。特别是在作品《小燕子》当中加入了和原有风格对比强烈的流行爵士的节奏风格,为作品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瑞典作曲家欧·彼得森的《自由颂》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洋作品,它和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回娘家》在风格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首曲子风格迥异,独具特色。总之,参赛的四首作品在符合合唱团实际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其艺术表现力,做到了演唱技术与音乐表现力的和谐统一,曲目的处理和舞台动作经过合理的编排后,得以最美的舞台效果展示在评委与观众的面前。
赛后反思
“七色花”合唱团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我们对学生进行基础声乐训练、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舞蹈基础的身段表演的培养,并以声乐基础与标准的普通话水平作为合唱队员选拔的基本条件。此外,学生在舞蹈方面的特长使我们在合唱表演的基础上增添了肢体表演的优势,加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带给评委和观众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不足之处在于,学前系的专业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因此,对合唱这门要求统一与协调的艺术来说,队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协调统一就成了制约合唱水平提高的“瓶颈”。所以,在将来的教学中必须强调统一与协调性。在声音训练上要提高各声部的协调性与声音高位置上的统一性,加强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另外,在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加强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和音准,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训练贯穿始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开阔眼界,多借鉴其他合唱团队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做到多听、多看、多想、多学,让“七色花”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陈明恩.合唱与指挥[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2]郭瑶.让合唱的歌声更迷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曾华青(1962—),女,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
刘景(1978—),男,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关键词:“七色花”;世界合唱;比赛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161-02
合唱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要求群体的合作意识要达到高度统一与协调。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以及各种大赛的举行,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已不停留在早期的观点,它在声音观念、表演形式、评判标准等方面都融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对我们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
笔者有幸在2010年7月带领我院“七色花”合唱团赶赴浙江绍兴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并担任该团指挥和钢琴伴奏,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件受益匪浅的事。本届世界合唱比赛共有83个国家参加,参加队伍多达476支,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合唱比赛,被称为合唱比赛的“奥林匹克”。比赛程序严谨有序,组织工作细致周到,评委严格公正。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7月15日到7月19日为第一阶段,7月20日到7月26日为第二阶段。我院合唱团参加第二阶段的比赛,也称锦标赛阶段。相比第一阶段的公开赛,锦标赛阶段的竞争更为激烈,演唱水平相对较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院在同声青年组36支参赛队伍中获得铜奖(第十名)的成绩。
这次的观摩学习和参赛,让我校“七色花”合唱队员大大开阔眼界,见识了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合唱形式,领略到了无论是本民族的作品还是外国作品,无论是宗教、传统、民谣,还是现代、流行甚至爵士、灵歌等不同风格的音乐神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学习音乐引领了未来的方向,也极大地鼓舞了我院合唱团在将来的合唱艺术中不断探索,在保持实力和发挥专业特长的学习中唱出更加完美和动听的歌,让“七色花”合唱团的歌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以下笔者从参赛心态、参赛乐曲的选择、赛后反思等三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参赛心态
本合唱团成立于1984年,现有团员60人。主要由学院学前系的学生组成,创始人是我省著名的青年指挥家邵宁副教授。二十多年来,合唱团始终团结协作,刻苦训练,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艺术追求过程中取得了一次次令人欣喜的成绩。
世界合唱节是以“让世界人民一起欢唱”为宗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给“七色花”合唱团提供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平台展示学生的风采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团的每位队员都十分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都抱着学习的心态与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这场盛会当中。他们用心聆听来自五大洲的天籁之音,用自己的歌喉唱响奔流于自己血液中的那一份律动。
参赛乐曲的选择
遵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宜的合唱曲选择是影响合唱团演唱及参赛成绩的关键。因此,我们结合“七色花”合唱团队员的具体情况对比赛作品的选择做了合理的安排。“七色花”合唱团队员都是女生,年龄都在16~18岁之间,因此,成年人的混声合唱作品对于本团的实际情况就显得不大适宜,演唱的效果可能会出现低音空无声、高音喊破。如果长期演唱她们力所不及的歌曲,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对合唱失去信心甚至胆怯。因此,针对“七色花”合唱团的具体情况和人员的组合,选择适合她们身心发展的曲目是符合规律的。
必须量体裁衣、扬长避短笔者认为,是否能够选用恰当的曲目参加比赛对于比赛成绩好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选择作品和难度的同时还必须使作品与表演者本身所具备的技术水平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出表演者最好的演唱技术水平和音乐表现水平,达到技术和音乐的统一与协调,以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呈现给评委。所以在选择比赛作品的时候还是比较讲究的,毕竟比赛作品的选择和我们平时合唱团训练的标准不太相同。平时的训练我们可以遵循教学原则循序渐进,除学生擅长的作品类型之外,还要着重训练学生的不足点,在训练合唱团的大多数时间,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有的放矢地补什么。但比赛训练模式就大不相同了,曲目的选择应该扬长避短,让学生演唱她们自己最擅长的作品,让她们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不管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只要能够符合选手本身的技术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手的潜力,就值得去选择。另外,由于本次比赛是一次国际性的合唱比赛,评委来自世界各地,所以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应尽量避开西洋作品,除了比赛规定曲目之外应多选择本国的作品或者本土原创作品来参赛。这样的曲目选择会给评委一个全新的听觉体验,同时也突出了合唱团队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很多国内比赛中,表演中国作品的人并不多,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选择大家熟悉的作品还是相对生疏的作品,这要根据合唱团整体团员的能力来决定。比如,大家在以往一些合唱比赛中经常可以听到耳熟能详的作品和一些旧歌新唱,这些合唱作品绝大部分是对旧有曲目进行的改编与二次创作,绝大多数是创作者根据合唱团队员本身的声音、声线特点和音乐技术表现水平来量身定做的。这样,在比赛的时候往往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使表演的质量得到保证。
理性看待作品的难易程度从作品的难易程度来说,“难度值”仅仅是一个参考。不同难度的作品不仅对评委,对观众和选手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合唱团队员的年龄相当,个人演唱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此时选择程度相对较深的作品会给听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追求作品难度而不考虑团员本身的演唱条件,那么,表演就显得很牵强且没有质量。所以,盲目追求曲目的难度,对于合唱比赛这样的团队合作的艺术形式是不适宜的。
本次比赛我们精心挑选了四首作品,分别是《飞吧鸽子》、《自由颂》、《回娘家》、《小燕子》,其中《飞吧鸽子》和《小燕子》是邵宁副教授根据合唱团队员的实际能力为比赛精心创作改编的。这两首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是小作品大文章,通过对小作品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使作品在保持了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艺术成分,既通俗易懂又极具艺术表现力,使听者耳目一新。《飞吧鸽子》、《小燕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编,作品通过不断地转调对节奏、节拍、音色和音乐织体都做了巧妙的变化。特别是在作品《小燕子》当中加入了和原有风格对比强烈的流行爵士的节奏风格,为作品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瑞典作曲家欧·彼得森的《自由颂》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洋作品,它和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回娘家》在风格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首曲子风格迥异,独具特色。总之,参赛的四首作品在符合合唱团实际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其艺术表现力,做到了演唱技术与音乐表现力的和谐统一,曲目的处理和舞台动作经过合理的编排后,得以最美的舞台效果展示在评委与观众的面前。
赛后反思
“七色花”合唱团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我们对学生进行基础声乐训练、标准的普通话以及舞蹈基础的身段表演的培养,并以声乐基础与标准的普通话水平作为合唱队员选拔的基本条件。此外,学生在舞蹈方面的特长使我们在合唱表演的基础上增添了肢体表演的优势,加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带给评委和观众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不足之处在于,学前系的专业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缺少专业性和系统性。因此,对合唱这门要求统一与协调的艺术来说,队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协调统一就成了制约合唱水平提高的“瓶颈”。所以,在将来的教学中必须强调统一与协调性。在声音训练上要提高各声部的协调性与声音高位置上的统一性,加强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另外,在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加强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和音准,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训练贯穿始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开阔眼界,多借鉴其他合唱团队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做到多听、多看、多想、多学,让“七色花”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陈明恩.合唱与指挥[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2]郭瑶.让合唱的歌声更迷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曾华青(1962—),女,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
刘景(1978—),男,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