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化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正是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点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今天,课堂提问更突出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是课堂的提高更有效,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教师提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案例一:在“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轿车图片,并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老师今天早上是怎样从家里到达学校的吗?”有的学生说是老师自己开车来的,有的学生说是打的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坐公交车来的……学生回答了半天也答不出老师心中想要的答案。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这是一个和环保有关的问题。”终于有个学生说:“老师坐自行车来的。”老师终于如释重担并很高兴地说:“对,老师是坐自行车来的!”然后老师继续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汽车会污染环境吗?”……就这样,一节课40分钟,他花了差不多五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讨论他是怎么来学校上班的,以致后面的教学活动匆匆忙忙,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案例一中,老师的问题是:“你们知道老师今天早上是怎样从家里到达学校的吗?”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却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则能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化学思维能力,为下面的内容教学的展开作好“引子”。如果教师直接这样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汽车尾气的危害和防治。”这样的提问紧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对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转化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提问应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人深思,促进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仅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都应该予以肯定。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可以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案例二:教师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在分析氯水的成分前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物质溶于水可分为几种情况?”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三种结论:1、物质溶于水中但不电离,如蔗糖溶于水;2、物质溶于水中并在水中电离,如氯化钠溶于水;3、物质溶于水中并与水反应,且生成物还会在水中电离,如二氧化碳溶于水。教师对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然后教师接着追问:“那么氯气溶于水中属于哪种情况?氯水中又有哪些微粒?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此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找到答案了。
  在案例二中教师先设计“物质溶于水可分为几种情况?”的简单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并为“氯气溶于水中属于哪种情况?”的问题设下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氯水的成分的求知欲,为后面探究“氯水中又有哪些微粒?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的实验教学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提问要难易适中,深浅有度,启发有方
  课堂提问的语言力求简单,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深浅有度,而且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要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启发式提问,重在“善诱”、“引喻”,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心志,培养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案例三: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是一个难点,在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中,本人让学生随堂制取氯气并通入水中制得氯水后,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引入的问题。
  问题1:氯水呈什么颜色?它与什么物质的颜色相同(相似)?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氯水中含有什么分子?(学生通过对比氯气和氯水的颜色和状态很容易得出氯水中含有“Cl2和H2O”的结论。)
  问题2:氯水由哪些元素组成?在物质的分类中应该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氯水是由氯、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问题3:大家尽可能的猜测氯水中可能存在的成分,并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来检验这些物质?(学生参与很积极,并写出了很多的物质。我边走边观察,并及时修正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化学式。)
  当完成这节课氯水成分的探究教学后,本人感觉到很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围绕着学科的主干知识在开展,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上,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探究活动,还从中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美,这些都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该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化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阅读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又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钻研阅读教材,以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去培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文能力; 思维能力; 培养;    近年来,人们对阅读教学越来越予以重视,可是阅读教学的低效率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那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既能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自由,又能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语文阅读效率呢?实践证
【摘 要】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的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在改变,只有在改变中才能培养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有效 和谐 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因此上,如何提高小
训练想象能力的语文教学中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选入教材的极大部分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又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意境的形象,才能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蕴。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而另一方面,丰富的想象活动,还能刺激语言的发展。  
期刊
今天的长北项目,不光为首都北京及周边城市每年提供30亿立方米的清洁能源,还将为长庆油田、中国石油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长北经验”。 Today’s Changbei
中评协近期组织第三批资深会员初审合格人员约请面谈。刘萍秘书长在约谈时指出,资深会员称号是资产评估行业的崇高荣誉,荣誉来自于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和职业自尊。约谈是客观
<正>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发布,并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中全面运用。2018年,政府补助指南发布,对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列示和相关信息的
在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买卖契约中,有一个词出现过六次,它的转写字有三种:“y(a)g(a)n”、“yg(a)n”、“yig(a)n”,均译作“甥”.他还把y(a)g(a)n taγay释为“甥舅”.其他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是无穷无尽的。本文对初中语文课
正在起草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郑卫华近日向记者介绍,目前正在进行制订的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已经初步确定,生产性、生态性、生活性是国家标准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rn郑
小学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所用时间最多,到底向学生教什么,所谓众说纷纷,那么目前我认为主要四种观点:一是我们要关注阅读课文的文学因素,通过诵读来感悟陶冶学生的道德和审美感。二是我们要关注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因素,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的运用,让学生注重读写相结合。三是我们要关注阅读课文的文章学因素,通过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文章的方法与过程。四是我们要关注阅读课文时交代作用的特征和理解的结构,重点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