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学校开办之初,学校要聚贤能、聚能量、聚焦点、聚人才,建立行政团队、完善各项制度、构建聚能教育、抓好团队建设,快速把学校工作理出头绪,使新学校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勤于总结、提炼,逐步形成新学校的办学特色,凝练出聚能文化,成就“树品”德育,使新学校向高品质学校发展。
关键词:新学校;规范化管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1;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028-02
新学校开办之初,迎来了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新家长。在一切的“新”中,要快速理出头绪,避免管理秩序混乱。这就需要聚贤能、聚能量、聚焦点、聚人才,建立行政团队、完善各项制度、构建聚能教育、抓好团队建设,使新学校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要逐步形成新学校的办学特色,使新学校向高品质学校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成长的生态校园、智慧校园、智能校园、诗意校园。
一、聚贤能,组建行政团队
学校可以以筹建组的教师为主,成立新学校的行政班子。行政班子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身上都已印刻上原学校的文化基因,这就需要进行文化融合,趋大同,存小异。要以共同办好新学校为目标,研究新学校内外的实际情况,进行“头脑风暴”,把事务进行梳理并邀请资深专家进行指导,确定学校近期办学目标及远期办学目标。
大家达成共识,对近期目标进行分解,分工协作,逐一完成。故此,学校行政团队架构初步搭成,成立了校长室之下的德育处、教学处、总务处、办公室,做到上下畅通无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取得全面的进展,校园秩序逐渐变得清晰、有序。
例如,笔者接到筹备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小学北校区的区教育局相关文件后,依据相关文件精神,立刻在全区各学校招贤纳士。经过多次辗转,吸纳了兄弟学校三位骨干教师,成立了筹备组,开始北校区筹备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彼此慢慢了解、相互磨合,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理解,从理解到默契,完成了筹备组几名教师之间文化观念、性格、工作作风的摩擦与碰撞,形成了建设北校区的合力,为行政班子的组建打好了基础。
二、聚能量,完善制度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团队组建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让教职工的学习、生活有章可循。行政团队借鉴他校的规章制度,联系本校实际情况,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引,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分类归纳,汇编成册。
为了开学以后新生尽快熟悉学校,行政班子带领大家汇编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入学手册》,使之成为新生入学阶段家长与孩子的开学指南。
三、聚焦点,构建聚能教育
学校顶层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新校办校之初,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启发,基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学校布局定位,教师和学生、家长资源,还有环境布局、区域环境、人文底蕴与社区资源,以及校长及学校核心成员的育人理念进行深入思考,构思学校顶层文化,逐步形成“聚能教育”——广学博纳、聚能发展。建立一训三风:校训——广学博于纳、校风——乐学始于读、教风——研学精于思、学风——好学勤于问。孕育“诗雅校园”文化,形成“树品”德育特色,构建“聚能教学”模式。
而校园文化是顶层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营造学校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和平台。新学校要利用校园空白的优势,结合学校顶层文化的内容,布置学校、装饰校园,让墙壁说话、让雕塑宣传、让功能场室诉说文化内涵。美好的校园文化能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贵,引导学生将学习视为终身行为,开拓思维领域。同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也起着激励作用,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师生自觉爱校、荣校、强校的想法不是只停留于表面口号而是付诸实际行动。
四、聚人才,抓好团队建设
为了开学之后学校尽快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开学之前的教师培训势在必行。学校各处室要组织新老教师培训、交流,让教师们知道学校的筹备历程,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为开学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开学之后,学校要及时对新教师、新班主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倡导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卓越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学术水平引导教育学生。定期邀请专家以及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对全体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教科研培训,有序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让新班主任找到工作方向。
例如,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小学北校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注重人本管理,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师师德、专业成长计划,使全校教职工不断提升师德水平、科研和教学水平,彰显高效团队的风采。首先,师德促成长。学校给教师提供最好的发展平台,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让他们在这里感受职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快乐。教师们在师德学习中滋养自己的底气,在思考中获得灵气,在实践中造就自己的才气。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在人本管理的滋润之下迅速成长,成为身正为范、师德为重的幸福教师。其次,师徒共成长。和谐的校园氛围,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土壤。科组实施师徒结对子活动,班主任也实施师徒结对子活动。学校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的老教师均带一名青年教师作为帮教对象,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最后,培训促成长。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学校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校本培训,并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专题报告或学术讲座。学校还积极外派新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重视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对于外出学习的教师,学校进行跟踪管理,让外出学习者撰写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根据培训内容,还请部分外出学习者在校内开展后续培训,将学习收获跟其他教师分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培训成果。此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的扎实开展,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了教师的自身成长。
五、成特色,抓好“树品”德育
新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对新生的养成教育培训当成德育工作的重点,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培养学生就像种树一样,要让学生懂得唯有自己努力夯实基础,才能根深叶茂,才会有触碰天际的翅膀。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使德育工作目标具体化、内容系列化、评价制度化。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真正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践行。还要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深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要重视强化少先队建设,少先队工作要配合学校活动计划,开展得有广度、有深度,逐步形成“树品”德育特色。
综上所述,促使新学校在办学路上快步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聚贤能,组建行政团队;聚能量,完善制度机制;聚焦点,构建聚能教育;聚人才,抓好团队建设;成特色,抓好“树品”德育。学校教职工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与学校一起走向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
关键词:新学校;规范化管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1;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028-02
新学校开办之初,迎来了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新家长。在一切的“新”中,要快速理出头绪,避免管理秩序混乱。这就需要聚贤能、聚能量、聚焦点、聚人才,建立行政团队、完善各项制度、构建聚能教育、抓好团队建设,使新学校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要逐步形成新学校的办学特色,使新学校向高品质学校发展,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成长的生态校园、智慧校园、智能校园、诗意校园。
一、聚贤能,组建行政团队
学校可以以筹建组的教师为主,成立新学校的行政班子。行政班子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身上都已印刻上原学校的文化基因,这就需要进行文化融合,趋大同,存小异。要以共同办好新学校为目标,研究新学校内外的实际情况,进行“头脑风暴”,把事务进行梳理并邀请资深专家进行指导,确定学校近期办学目标及远期办学目标。
大家达成共识,对近期目标进行分解,分工协作,逐一完成。故此,学校行政团队架构初步搭成,成立了校长室之下的德育处、教学处、总务处、办公室,做到上下畅通无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推进,取得全面的进展,校园秩序逐渐变得清晰、有序。
例如,笔者接到筹备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小学北校区的区教育局相关文件后,依据相关文件精神,立刻在全区各学校招贤纳士。经过多次辗转,吸纳了兄弟学校三位骨干教师,成立了筹备组,开始北校区筹备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大家彼此慢慢了解、相互磨合,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理解,从理解到默契,完成了筹备组几名教师之间文化观念、性格、工作作风的摩擦与碰撞,形成了建设北校区的合力,为行政班子的组建打好了基础。
二、聚能量,完善制度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政团队组建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让教职工的学习、生活有章可循。行政团队借鉴他校的规章制度,联系本校实际情况,以上级文件精神为指引,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各类规章制度,分类归纳,汇编成册。
为了开学以后新生尽快熟悉学校,行政班子带领大家汇编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入学手册》,使之成为新生入学阶段家长与孩子的开学指南。
三、聚焦点,构建聚能教育
学校顶层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新校办校之初,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的要求,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启发,基于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学校布局定位,教师和学生、家长资源,还有环境布局、区域环境、人文底蕴与社区资源,以及校长及学校核心成员的育人理念进行深入思考,构思学校顶层文化,逐步形成“聚能教育”——广学博纳、聚能发展。建立一训三风:校训——广学博于纳、校风——乐学始于读、教风——研学精于思、学风——好学勤于问。孕育“诗雅校园”文化,形成“树品”德育特色,构建“聚能教学”模式。
而校园文化是顶层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营造学校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和平台。新学校要利用校园空白的优势,结合学校顶层文化的内容,布置学校、装饰校园,让墙壁说话、让雕塑宣传、让功能场室诉说文化内涵。美好的校园文化能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贵,引导学生将学习视为终身行为,开拓思维领域。同样,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教师也起着激励作用,让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师生自觉爱校、荣校、强校的想法不是只停留于表面口号而是付诸实际行动。
四、聚人才,抓好团队建设
为了开学之后学校尽快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开学之前的教师培训势在必行。学校各处室要组织新老教师培训、交流,让教师们知道学校的筹备历程,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为开学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开学之后,学校要及时对新教师、新班主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倡导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卓越的人格魅力、高超的学术水平引导教育学生。定期邀请专家以及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对全体青年教师进行教学业务、教科研培训,有序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活动,让新班主任找到工作方向。
例如,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小学北校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注重人本管理,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师师德、专业成长计划,使全校教职工不断提升师德水平、科研和教学水平,彰显高效团队的风采。首先,师德促成长。学校给教师提供最好的发展平台,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教研氛围,让他们在这里感受职业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快乐。教师们在师德学习中滋养自己的底气,在思考中获得灵气,在实践中造就自己的才气。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在人本管理的滋润之下迅速成长,成为身正为范、师德为重的幸福教师。其次,师徒共成长。和谐的校园氛围,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土壤。科组实施师徒结对子活动,班主任也实施师徒结对子活动。学校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的老教师均带一名青年教师作为帮教对象,充分发挥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最后,培训促成长。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学校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校本培训,并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开展专题报告或学术讲座。学校还积极外派新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重视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对于外出学习的教师,学校进行跟踪管理,让外出学习者撰写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根据培训内容,还请部分外出学习者在校内开展后续培训,将学习收获跟其他教师分享,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培训成果。此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校本培训的扎实开展,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速了教师的自身成长。
五、成特色,抓好“树品”德育
新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对新生的养成教育培训当成德育工作的重点,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培养学生就像种树一样,要让学生懂得唯有自己努力夯实基础,才能根深叶茂,才会有触碰天际的翅膀。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使德育工作目标具体化、内容系列化、评价制度化。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真正做到人人皆知,人人践行。还要聘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深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要重视强化少先队建设,少先队工作要配合学校活动计划,开展得有广度、有深度,逐步形成“树品”德育特色。
综上所述,促使新学校在办学路上快步走上规范化管理之路,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要聚贤能,组建行政团队;聚能量,完善制度机制;聚焦点,构建聚能教育;聚人才,抓好团队建设;成特色,抓好“树品”德育。学校教职工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与学校一起走向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