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说谎是成人世界中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情,但在孩子的世界则未然。对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说谎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儿童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说谎,这种说谎倾向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谎言性质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儿童说谎真的是一件坏事吗?
关键词: 说谎 欺骗 引导
长鼻子匹诺曹的故事、乔治·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狼来了的故事等,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暂且忽略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不难看出不能说谎成了大部分孩子童年时代最重要的一课,可是说谎真的是一件令人避之不及的坏事吗?要厘清这个问题还要从儿童说谎行为最开始出现时候谈起。
1.儿童说谎行为的出现和发展
我们对意识的记忆从第一次说谎开始——约瑟夫·布罗斯基。
1.1谎言的出现
普遍认为儿童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开始说谎行为。2~3岁的幼儿可以讲出相对完整的谎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技巧不断成熟,谎言可信性随之增大。到了4岁时,儿童已经有策略地掩饰说谎行为。事实上,说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也有行为上的伪装。维苏德薇·雷迪在观察婴儿与父母的互动中发现,婴儿身上表现出的一些行为与伯恩和怀特恩对欺骗行为的分类相吻合。如9个月大的婴儿会用假笑加入正在欢笑的团体;11个月大的婴儿被喂食时小心地看着妈妈,妈妈一转身,立刻将面包吐掉。这些看似可爱的行为都是欺骗行为的萌芽。
当然不必太过担心,3岁以下幼儿的说谎行为大都出于本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达到某种简单目的,同时没有什么说谎技巧,属于无意说谎。就像2岁左右的小朋友在打翻茶杯之后会立马说:“不是我做。”这样的谎言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只是单纯想避免惩罚,而且很快供认不讳。这种单纯的说谎情形到了4岁之后将发生转变。
1.2 谎言的发展
“抵制诱惑游戏”是最经典的研究儿童说谎的范式。研究员会和小朋友玩一个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猜对3次便可以得到奖励。在2道简单题目后紧接着就是一道障碍题,目的就是难住小朋友。研究员会在小朋友回答障碍题前故意找借口离开房间,并嘱咐他们不可以偷看。大部分小朋友都不能遵守约定,实验录像显示80%以上的小朋友都会偷看玩具。游戏的最后,研究员会追问小朋友是否有偷看,通常3岁左右的儿童会承认偷看行为,而4岁左右的孩子则会否认。这种结果与4岁儿童的两项认知发展是分不开的。
要成为一名说谎高手首先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技能,称为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它是有机体对思想、情绪、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一个成功的谎言不仅要保持说谎前后信息的一致性,还要抑制说真话的优势反应,这就需要一定水平的执行功能完成这项任务。执行功能的发展以3岁为临界点,在4岁时达到转折,这与幼儿说谎发展的关键期发生重叠。其次,一个完美的谎言还需要“察言观色”的能力,也就是心理学家说的“心理理论”。目前普遍认为儿童说谎行为与一级心理理论相关,即说谎者为他人制造一种错误信念,如果两个人的信念相同,就没有必要说谎了;儿童维持谎言的能力与二级错误信念相关。在抵制诱惑实验中3岁的儿童会承认说谎,因为他们还处于说谎第一水平——操纵行为。这一水平儿童只想通过说谎影响他人的行为,并不会考虑他人的信念想法。到了4岁之后,儿童会否认说谎行为,并有策略地使谎言更具有合理性,这与心理理论发展是分不开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小朋友都会说谎,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行为并不绝对是件好事或坏事。一方面,说谎本身就具有两面性,虽然谎言可以操纵别人的想法、行为,获取个体想要的东西;但谎言可以起到保护、安抚的作用,就像白色谎言。另一方面说谎行为是儿童正常心智发展的一部分。一位德国教育学家曾提出:幼儿的说谎行为是想象力和开创性行为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谎言让儿童走出困境,那么另一个谎言则势在必行。到了7岁以后,小朋友还持续性地说谎,很可能这种习惯将持续到成年。这个时候成人适时适当地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2.如何正确引导
2.1 惩罚和放纵并不是阻止说谎的有效途径
有这样另一个版本的抵制诱惑游戏。首先将受试孩子分为三组,在游戏开始前,分别给三组小朋友讲一则故事,研究故事对后续游戏中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一组故事是《狼来了》,最后因为说谎小男孩和羊群都被狼吃掉了;一组故事是《匹诺曹》,匹诺曹每次说谎鼻子都会随之变长;一组故事是《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小华盛顿主动承认错误,爸爸表扬了他说实话的行为。三个故事,不同结局。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狼来了》或《匹诺曹》的故事能更有效地减少儿童说谎行为,因为故事主人公因为说谎受到了严重惩罚,可以起到一定震慑作用。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故事组儿童在后续游戏中表现出了最少说谎行为。
惩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与其向孩子灌输谎言被拆穿的恐怖,不如引导孩子享受说实话的喜悦。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既然说谎是普遍现象,不需要太在意;或儿童的说谎行为会随着年纪增长而自然消失,因此面对孩子的谎言若无其事、放任自流。事实上,这种做法反而会给孩子某种错误的解读:反正说了谎也没关系,可以说更多谎。
2.2 高质量的陪伴
与惩罚和无视相比,高品质的陪伴或许更有效果。所谓高品质陪伴不是时间上、金钱上、物质上的陪伴,而是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需要,不批判、不评价。根据孩子不同气质类型和特点调整教养方式,如抚养表现出焦躁、抵触的困难型儿童时要更有耐心。同时以身作则,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正向的标杆。做一个好的陪伴者,而不是看护者。
努力和孩子间建立起结实的情感纽带。根据依恋理论,幼儿为了个体生存会和照顾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就是依恋。在安全依恋关系中,孩子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意愿,也能坦然地接受对方的拒绝。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通过其他策略(如说谎)达到目的。谎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还很弱小的孩子们来说,说谎可能是最好的适应社会、保护自己的手段。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说谎就成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说来说去,想要培养孩子诚信可靠的品质,最根本办法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鼓励,挖掘出他们本性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摩拳擦掌地企图消除糟糕的部分。正向的鼓励远比消极的惩罚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波.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 2013,1.
[2]Fu, G., Heyman, G.D., Chen, G., Liu, P.,
关键词: 说谎 欺骗 引导
长鼻子匹诺曹的故事、乔治·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狼来了的故事等,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暂且忽略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不难看出不能说谎成了大部分孩子童年时代最重要的一课,可是说谎真的是一件令人避之不及的坏事吗?要厘清这个问题还要从儿童说谎行为最开始出现时候谈起。
1.儿童说谎行为的出现和发展
我们对意识的记忆从第一次说谎开始——约瑟夫·布罗斯基。
1.1谎言的出现
普遍认为儿童在学会说话的同时开始说谎行为。2~3岁的幼儿可以讲出相对完整的谎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说谎技巧不断成熟,谎言可信性随之增大。到了4岁时,儿童已经有策略地掩饰说谎行为。事实上,说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也有行为上的伪装。维苏德薇·雷迪在观察婴儿与父母的互动中发现,婴儿身上表现出的一些行为与伯恩和怀特恩对欺骗行为的分类相吻合。如9个月大的婴儿会用假笑加入正在欢笑的团体;11个月大的婴儿被喂食时小心地看着妈妈,妈妈一转身,立刻将面包吐掉。这些看似可爱的行为都是欺骗行为的萌芽。
当然不必太过担心,3岁以下幼儿的说谎行为大都出于本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达到某种简单目的,同时没有什么说谎技巧,属于无意说谎。就像2岁左右的小朋友在打翻茶杯之后会立马说:“不是我做。”这样的谎言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只是单纯想避免惩罚,而且很快供认不讳。这种单纯的说谎情形到了4岁之后将发生转变。
1.2 谎言的发展
“抵制诱惑游戏”是最经典的研究儿童说谎的范式。研究员会和小朋友玩一个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猜对3次便可以得到奖励。在2道简单题目后紧接着就是一道障碍题,目的就是难住小朋友。研究员会在小朋友回答障碍题前故意找借口离开房间,并嘱咐他们不可以偷看。大部分小朋友都不能遵守约定,实验录像显示80%以上的小朋友都会偷看玩具。游戏的最后,研究员会追问小朋友是否有偷看,通常3岁左右的儿童会承认偷看行为,而4岁左右的孩子则会否认。这种结果与4岁儿童的两项认知发展是分不开的。
要成为一名说谎高手首先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技能,称为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它是有机体对思想、情绪、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一个成功的谎言不仅要保持说谎前后信息的一致性,还要抑制说真话的优势反应,这就需要一定水平的执行功能完成这项任务。执行功能的发展以3岁为临界点,在4岁时达到转折,这与幼儿说谎发展的关键期发生重叠。其次,一个完美的谎言还需要“察言观色”的能力,也就是心理学家说的“心理理论”。目前普遍认为儿童说谎行为与一级心理理论相关,即说谎者为他人制造一种错误信念,如果两个人的信念相同,就没有必要说谎了;儿童维持谎言的能力与二级错误信念相关。在抵制诱惑实验中3岁的儿童会承认说谎,因为他们还处于说谎第一水平——操纵行为。这一水平儿童只想通过说谎影响他人的行为,并不会考虑他人的信念想法。到了4岁之后,儿童会否认说谎行为,并有策略地使谎言更具有合理性,这与心理理论发展是分不开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小朋友都会说谎,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种行为并不绝对是件好事或坏事。一方面,说谎本身就具有两面性,虽然谎言可以操纵别人的想法、行为,获取个体想要的东西;但谎言可以起到保护、安抚的作用,就像白色谎言。另一方面说谎行为是儿童正常心智发展的一部分。一位德国教育学家曾提出:幼儿的说谎行为是想象力和开创性行为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谎言让儿童走出困境,那么另一个谎言则势在必行。到了7岁以后,小朋友还持续性地说谎,很可能这种习惯将持续到成年。这个时候成人适时适当地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2.如何正确引导
2.1 惩罚和放纵并不是阻止说谎的有效途径
有这样另一个版本的抵制诱惑游戏。首先将受试孩子分为三组,在游戏开始前,分别给三组小朋友讲一则故事,研究故事对后续游戏中孩子说谎行为的影响。一组故事是《狼来了》,最后因为说谎小男孩和羊群都被狼吃掉了;一组故事是《匹诺曹》,匹诺曹每次说谎鼻子都会随之变长;一组故事是《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小华盛顿主动承认错误,爸爸表扬了他说实话的行为。三个故事,不同结局。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狼来了》或《匹诺曹》的故事能更有效地减少儿童说谎行为,因为故事主人公因为说谎受到了严重惩罚,可以起到一定震慑作用。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故事组儿童在后续游戏中表现出了最少说谎行为。
惩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与其向孩子灌输谎言被拆穿的恐怖,不如引导孩子享受说实话的喜悦。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既然说谎是普遍现象,不需要太在意;或儿童的说谎行为会随着年纪增长而自然消失,因此面对孩子的谎言若无其事、放任自流。事实上,这种做法反而会给孩子某种错误的解读:反正说了谎也没关系,可以说更多谎。
2.2 高质量的陪伴
与惩罚和无视相比,高品质的陪伴或许更有效果。所谓高品质陪伴不是时间上、金钱上、物质上的陪伴,而是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需要,不批判、不评价。根据孩子不同气质类型和特点调整教养方式,如抚养表现出焦躁、抵触的困难型儿童时要更有耐心。同时以身作则,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正向的标杆。做一个好的陪伴者,而不是看护者。
努力和孩子间建立起结实的情感纽带。根据依恋理论,幼儿为了个体生存会和照顾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就是依恋。在安全依恋关系中,孩子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意愿,也能坦然地接受对方的拒绝。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通过其他策略(如说谎)达到目的。谎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还很弱小的孩子们来说,说谎可能是最好的适应社会、保护自己的手段。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说谎就成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说来说去,想要培养孩子诚信可靠的品质,最根本办法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鼓励,挖掘出他们本性中最好的部分,而不是摩拳擦掌地企图消除糟糕的部分。正向的鼓励远比消极的惩罚更有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波.儿童说谎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 2013,1.
[2]Fu, G., Heyman, G.D., Chen, G., Liu,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