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苍苍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唐代柳宗元有诗云:“道人庭院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悟本性,有竹园。
  鸡啼声后,竹园的人习惯了吃井水,而且是吃西边林姓的那口古井的水。古井和那几个黑衣老婆婆特别亲密无间,亦和洗衣的中年妇女无话不谈。古井是一种古典的美和记忆,更是一种传承。鸡啼的第一声,六婆和三婶最机灵,她们“噌”的一声起来,简单洗漱一下就去挑水了。挑水和她们的走路声像音乐,是铁器和木头的交响乐,铺满一路。
  洗衣的人在东边有第一缕微光的时候出来的,她们穿过竹园最美的风景线。不管是东边的人家还是西边的,都要沿着山下的小溪一直往西走。小溪旁边的路叫竹道,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被一丛一丛的竹子弯下腰罩着。竹子弯下腰,刚好照见小溪。第一缕晨光出来,它早就醒了,它也会向着小溪照照镜子。村里的妇女们多高兴啊,也收拾得性情温柔。不管是貌美如花的,还是只穿睡衣的,都在竹道上穿过去了。小溪弯弯,她们也会弯弯,小溪潺潺,她们有时候哼起歌,甚是好听。
  竹园是有靠山的,半山腰的村庄,脉络分明的家门小道,都像血管一样汇聚到像护村河的竹道上,来到太极八卦一样的西村古井,开始八卦。古井便有了不一样的荣耀,这里没有门第高贵,没有出身低微,只有人间冷暖。衣服在灵巧的手的捣鼓下,伴着霞光渐现成了习惯和享受。她们大多聊着一些家常琐事,有时会埋怨一下,数落一下自家的男人,评判一下小孩儿,哀叹一下世事,但总是对神灵敬畏的。她们说到一些无法解开的难题,生活的艰辛和无奈,就会想到神婆和神灵,商量一下去哪里看花算命更好,也会举例说出那些神灵有多好。于是,悲伤也会像洗衣水一样泼出去。衣服洗完了,很多心结也解开了。
  她们总会说起村东头的神庙。那是多好的神庙Ⅱ阿!方圆几百里的人都会来这里拜祭。初一、十五从来香火不断。村里有两座庙,主庙和状元庙。状元庙在村的最东头,靠着像小鸟天堂一样的大榕树,据说是文曲星下凡在这里的。谁家的孩子想聪明伶俐,想学习有所成就,就要在这里拜祭。除了这些,村里人对这棵榕树无比敬畏。它立在村的最东头,路的入口处,守望一方,也引导一方。送出去游子,也最先接纳游子。那些归来的游子,只要看到榕树,就知道回到家了,一颗浮着的心就有着落了。每逢村里有丧事,那些出嫁的女儿,都会在这里脱下鞋,先在这里披麻戴孝,开始痛哭,三步一叩首,沿着弯弯的小路,拜祭到父母灵前。榕树给了她们一条回家的路!
  主庙在村东头半山腰位置,比山顶矮一些,象征着九五至尊。那里的竹子最茂盛,一丛又一丛的刺竹占据了庙的左侧,根系发达,蓬勃神秘。因为有刺,从来没有人进去过庙的左边。主庙右边是一棵高大挺拔的乌榄树,据说已经有上百年了。因为是神树,从来没有敢靠近,唯有远远地观望。树干长满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蕨类植物,像极了关公的胡子。老人们说,主庙是最灵验的,可以求财求子求平安。庙的存在使得在竹园生活的人们非常有底气。
  主庙门口有一个圆形的大广场。在这里搭上一个大戏台后还可以容纳附近三四个大村的人。广场四周种满了台湾相思树,错落有致地围着一圈。相思树开花的时候,黄灿灿的一片在周围,色彩与四面的搭配非常协调,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蕴。花落地,也会有黄澄澄的一圈,在阳光下像佛的金光晕,也像人间的金光大道,美极了。有花的季节,那些不知名的野蜂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嗡嗡地开始最热闹的演唱会,整个广场都是它们的舞台。
  正月十四过后,十五凌晨,添丁的开始在主庙拜祭,村里便响起了密集的炮声,一户连着一户,一户并着一户放鞭炮。鞭炮响起,小孩子们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出来,抢着去捡地上没有燃响的炮头,他们会以谁捡得多为荣。老人们会在家竖着耳朵听,听谁家的炮声响得最长,那些响得最长的炮声,甚至会从凌晨响到早上,围着自己的屋子放了一圈又一圈。人们会真切地知道,谁才是竹园里最富有的人家,炮声长久是莫大的荣耀。这些炮声满足了村民们的竖着耳朵听的节奏,满足了主人家最美滋滋的虚荣心,更是满足了竹园从来都没有缺乏的热闹和至尊。散落在地上的炮仗红纸,为每一户人家铺上了通往快乐和祥和的红地毯。清晨之际,整个竹园村,弥漫在云雾缭绕的仙境里。此时初日未升,光影微微。竹露滴清,万物向曙。
  炮声过后,杀鸡摆酒,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地准备自家认为最好的宴席。大户人家,会从方圆几百里的地方找到最好的会掌大锅菜的大厨,在门口搭起棚子,炸煎堆,炸扣肉,香飘村内外。即使是村里的穷苦人家,也会在自家的厨房里,忙里忙外,拿出自己平时炒菜的“绝活”,最是温暖。三姑六婆早早就来了,打一打下手,拉一拉家长里短。那些亲朋好友,那些认识的兄弟姐妹,即使是一面之缘的,也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可以空手来,也可以带着彩礼来,总之,只要来了就是朋友,来了就可以坐下,来了就开宴席,够一桌就可以开。从早上到晚上主庙戏台开唱之前都可以摆宴。多少话语,在这一瞬间,在这个山村,从日出谈到月光幽幽。客在天地间,今相逢,相逢每醉欢!这就是竹园的年例。
  从年初二开始,这里的村庄从远古就约定成俗,每一个村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节日——年例。冯村年初二,李村年初三,陈村年初四,依次一直到正月的尾巴,甚至到三月三,而竹园刚好是正月十五。年例是所有亲朋好友来这个村相聚的日子。到了晚上,村里雇请过来的剧团就会在主庙前大广场上搭上戏台,开始唱戏。有钱就唱大戲,稍微穷一些就看电影,最不好也要看个木偶戏。这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汇集在大广场。小伙子竭尽所能打扮得帅一些,姑娘们使出浑身解数打扮得花枝招展,小伙子们假装看戏,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自己心仪的姑娘,悄悄地打听是哪一家的。等到大戏落幕,他们便会托媒婆说媒去了。
  年例过后,竹园才是真正开始新的一年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胡萝卜儿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年真好耍,胡萝卜儿炒嘎嘎!”每次到食堂吃饭,看到胡萝卜炒回锅肉,就不由得想起了这首童年的儿歌。  胡萝卜的“胡”,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胡”。“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以及西北部游牧民族的泛称。胡萝卜原产于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干旱地区,相传两千多年前的阿富汗就已成功培育出第一代胡萝卜,约在公元13世纪的元朝末期,才从伊朗沿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引入
期刊
她五岁时,父亲被劳教,母亲离家出走。爷爷奶奶几乎靠着半乞讨供她读到五年级才辍学。十一岁开始跟爷爷放羊,呆坐在山坡上看那些不解人间风情的闲云飘来飘去,听爷爷讲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爷爷奶奶是她最亲的人,爷爷奶奶去世后,她就成了一个爪娃子,常常一个人坐在山坡上,和羊说话,拿鞭子抽风撒气。  十八岁那年,舅舅带她到河西去寻生活。说河西张掖不愁吃,不愁穿,要啥有啥。对她来说,活命比啥都重要,她像一只羔羊般被
期刊
今年初,我迁到一个新的小区居住。一天早上骑摩托车上班的时候,在一个巷口被一位老妇人拦住。她张开双手拦在我面前,一个劲地问:“你认得我吗,你认得我吗?”我定睛一看,连忙停车:“认得,认得,您是玉贞姨!”她见到我很高兴,就像见到自己久别的儿子一样,拉着我的手上下打量。我又何尝不像遇到了自己久别的亲人?聊了一会儿家常之后,她指着巷尾一栋美丽的楼房说:“那就是我家,你一定要带你母亲来。”  辞别玉贞姨后,
期刊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个老房子,薄薄的木板,围成四堵墙,一扇小木门,门左边有一扇用皮纸糊的小窗户,它颤巍巍地立在一个斜坡边。  寒冷的冬天,凛冽的西北风肆无忌惮地穿透木板缝隙,穿着单薄衣裳的我们就像钻进了无处藏身的“冷柜”里。  厨房与客厅连在一起,只用一大块竹篾子隔开,中间还断了一大截,就像一个穷酸孩子裤腿上的大破洞。每当烧饭灶火猛烈时,客厅里的人都能感觉到那炽热。厨房边上是猪圈,老房子就像搭积
期刊
我是个追求简单的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并不多。也正因此,每场离别于我都声势浩大而郑重。  从14岁到16岁,在母亲任教的初中,作为教师子女被赋予较高的期待,可我不是学理科的料,而文科常占魁首。数学老师据此认定我懒惰和态度不端正,由于他是班主任,久了,其他老师对我也淡淡的。  只有语文老师理解我,支持我对文学的喜爱,并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元旦文艺汇演怕我冷,她借自己的棉衣予我;放学后我
期刊
母亲去世太早,刚与爸爸结婚一年多,生我时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宿,生我后的第13天竟离我而去,我脑海里根本没有记忆的影像,只能从父亲的回忆中得知,母亲很漂亮,是蒙古族姑娘。  我只能从爸爸多年后的讲述中了解到母亲弥留之际那次微笑的点滴,是存在我脑海中唯一的有关母亲容貌的信息。  那年二月初二的早晨,这位刚刚做了母亲的妻子,昏昏沉沉,醒醒睡睡,两天两宿难产的折磨,病痛煎熬,刚强的母亲与死神已整整又搏斗了
期刊
清明节的晚上,我特别想父亲。父亲是1992年年底猝然离世的,距今已有28年了,如果还在世的话已经76岁了,应该是一个白发老人。  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严格上讲,父亲是一位重病的卑微者。父亲不到30岁,一次,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外出捕鱼,划船时,不小心前额重重地砸在桥门上,导致里面长期淤血,而生了脑瘤,失去了干重活儿的能力。虽然在他35岁那年,家里变卖家产去杭州给父亲医治,但由于当时医疗技术所限,
期刊
水是一面具有洞穿性的镜子。  一滴自然之水的诞生与繁衍必然会经历一次复杂的机缘巧合,需要一些时间与事物的契合碰撞,一系列的起承转合,譬如一朵云与另一朵云的孕育,一次雨水直线式的坠落过程,又那么恰好地相遇在一条波澜不惊的河面上。一滴水与另一滴水的相遇,乃至汇聚一身,便是水流。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它的透明澄净与光影交杂,可以想象一滴水从云层之中伶伶俐俐地降落下来,它穿透云、穿透风、穿透尘埃,穿透一切从空中
期刊
水从雪域高原顺着天地的脉络蜿蜒而行。这是河流的源头,它把沿途的生命唤醒,也呼唤每一滴落雨,第一股清泉,每一条溪涧,并汇成了一条江,一条河,一片海。它们聚集成一个喧嚣的大家庭,拥有了许多共同的烙印和记忆,又永不停歇地向前奔流。流着流着,又分出许多支流,就像一棵树,蔓延出许多枝丫一样。  我顺着河流,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  我还是不太习惯于它的新名号——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它与泉州市新行政中心隔着后渚那
期刊
雨,瓢泼似的,鼓槌般敲打着房屋和地面,惹人牵挂。  早晨,我走在沙市中山路上,风一阵紧似一阵,街面若隐若现,雾气弥漫,路旁青草微晃,树枝慢摇。东西走向的中山路略显苍老,南北接洪家巷、觉楼街、共和巷、巡司巷、杜工巷、青阳巷等二十多条街巷,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  据记载,全球以孙中山命名或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道路达360条。而沙市中山路,始建于1932年,1934年竣工,为纪念孙中山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