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校2年的高三政治教学实践和我1年的教学体验中,逐步探索出“学案教学”,做为我校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方法,它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和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增加学生思维宽度和深度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一学案案例探讨学案教学的设计及其作用和困惑。
【关键词】学案教学;效率;课程标准
近几年来,“学案教学”模式由于突出应用性,紧扣教学实际,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深受师生的好评。我校2年的高三政治教学实践和我1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案教学”尤其适合新课程下的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内容的建构和充实,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并在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决胜高考。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为例,就学案的基本构成和作用谈谈“学案教学”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一、学案教学的设计与构成
1.考点扫描
课程标准是我们复习教学的核心要求,按照课标钻研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学案的设计就是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能级要求。因此,在学案的第一部分,必须标明课程标准,出示考点及其要求,这样就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比如:《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课,考点扫描为: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课标一共列出9个考点,其中了解的有2个,理解的有4个,运用的有2个,坚持的有1个。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运用和坚持的3个考点,层级要求最高。
2.梳理知识与构建框架
这个模块通常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知识梳理,通常以填空形式出现,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帮助学生实现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知识的归纳思维过程,又要完成学生从宏观知识到微观知识的演绎思维过程,让学生把书读厚的过程能够把书读薄。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序号的使用,正确使用一、二、三和1.2.3.及(1)(2)(3),让知识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用简单的序号来明确,一般来说,用“一、二、三”序号标示的是最宏观的内容,而“一”序号下包含几个相互并列的知识,我们通常用“1.2.3.”来表示如果还有下属的知识结构,则在“1”下在用“(1)(2)(3)”,通过序号,就简单的展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部分还要注意的是,对填空的设置一定要精当,设计时突出主干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易错点,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知识构建,形式为在学案上留有一块空白,让学生自主完成。一般学生在完成第一部分知识梳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评和概括已经形成了知识框架的建立。但需要学生以文字和大括号的形式把它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每个知识框架展示的形式可以不同,按照每个学生的习惯,但老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否则,学生一旦形成错误的知识框架和不完整的知识框架,后果不堪设想。具体见附表。
3.延伸知识,增加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学案是对本节课内容的编写,但是又不能只是孤立的展示本节课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深挖教材,注意学科知识内部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延伸知识,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不同模块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知识学会,学活,学通。
(1)增加学生的思维宽度。如:本节课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但可以与唯物主义的内容相比较,见(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一):比一比物质和意识到关系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也可以与辩证法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如在讲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一定要求学生回忆这还可以体现辩证法的什么内容?在复习“解决基本矛盾的方式不同:社会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可以体现辩证法的内容又是什么?而复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可以用思维发散形式点拨学生分别从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角度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还可以跨出哲学模块,问问学生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设计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命题,引领学生在学海中遨游,把哲学与政治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
(2)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一内容中,属于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层级,但学生对于哪些属于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犯迷糊,那就应该在编写学案的时候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对上层建筑的定义是“上层建筑指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学生摇头晃脑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但还是不会解题啊,那就应该指导学生琢磨书本,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哪些制度,还有什么制度没有包括在里面?这样发问,学生会找出经济制度不属于上层建筑,那就再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属于经济制度?”提示学生联想《经济生活》内容,学生就不难列出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了。那知识再延伸一下,土地制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也非上层建筑范畴了,这样学生才会恍如大悟,而课标上“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也因为对概念的理解而迎刃而解了。这就使学生有了思维的深度了,而不是对知识停留在表面,简单的背诵记忆上了。
例如: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转让或出租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意味着
A.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将实行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化
C.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D.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彻底改变
学生很容易就选择A为正确答案,而不再会错选C了。
4.精选精练
学案设计的另一关键是精选精练的题目,问题设计要适度适量,难易适中,题量适中,梯度合理,精选精练和精讲,题目来源可以是近几年的各地有质量和针对性的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也可以是本学校上届学生错题集中的题目(这个资料是需要不断积累,由上届高三政治老师提供,这也需要加强教研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针对本届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情况修改部分高考题或模拟题,使题目的针对性更强一点。同时,时刻不要忘记研读课程标准中的考点要求,针对不同考点的要求,设计不同类型和要求的习题。一份学案,我们一般设计10个左右的选择题,1个或2个主观题。其中老师可以在上课时选作其中一部分做例题(视每个老师的习惯和进度,灵活处理),剩下为课后作业,而不单独列出例题了,让学案简单化。参见附表。
5.留白存疑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提出新问题比解决就问题更具有深远意义。“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和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因此,要在“学案”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听课和复习时发现的教材、辅导资料、试卷、课堂中发现的新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给自己和同学或老师讨论、交流。
二、学案教学的作用
1.夯实知识,减轻负担
通过“学案”的采用,不仅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填空式的知识梳理可以大大简化学习内容,通过序号的正确使用,使学生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优化知识结构,生成新的知识框架结构;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提高实效,加快节奏
传统的复习课,虽然有教材做依据,但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的内容及自己需要掌握到的程度,即使老师用课件出示考点要求,但很容易就遗忘了,“学案”则可以明确考点且让学生随时回顾考点。而且,以前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由于内容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就沦为记笔记的机器,很少有时间自我思考和感悟,课堂效率下降。而采用“学案”,学生可以清楚明了地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而对重难点以外的基础知识可以“一笔带过”,这样可以提高课容量,提高课堂利用率,加快课堂的节奏。
3.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学案的编写一般由一位老师提前一周拟定初稿,再经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定稿,并一起解读课程标准,研究讨论重点难点的突破,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商讨制定解决的策略。但每个教师在设计学案和选择练习题的时候总是有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的,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其他教师在享受这份学案的时候也可以弥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足和教材知识侧重点的把握,特别是新教师,可以借此促进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三、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高三政治经过2年的摸索实践,学案教学不断改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在高考中显示其优异的实效性。但是,学案教学也面临许多困惑:
1.形式单一,容易疲倦
学案是以固有模式出现的,以知识为主线来构建的。上课时缺少灵活度,随时变换的内容减少,学生在预设的内容下缺少对教师上课的内容的新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有会影响到效果。
2.学生差异,效果各异
学案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复习,然后以默写的形式做完,但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没有认真复习,直接对照书本抄写,或图省事抄袭其他同学的,更有学生干脆空白。所以,一样的学案,学生使用下来的效果也是很有差异的,这个需要学生很强的自觉性。
3.知识为主,课程理念简单
学案是针对高三政治高考,应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确,学案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是不容忽视,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的新课程的理念不够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还是不够的。
总之,“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尝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学案教学;效率;课程标准
近几年来,“学案教学”模式由于突出应用性,紧扣教学实际,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深受师生的好评。我校2年的高三政治教学实践和我1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案教学”尤其适合新课程下的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内容的建构和充实,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并在建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决胜高考。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为例,就学案的基本构成和作用谈谈“学案教学”在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一、学案教学的设计与构成
1.考点扫描
课程标准是我们复习教学的核心要求,按照课标钻研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学案的设计就是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能级要求。因此,在学案的第一部分,必须标明课程标准,出示考点及其要求,这样就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比如:《寻觅社会的真谛》一课,考点扫描为: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课标一共列出9个考点,其中了解的有2个,理解的有4个,运用的有2个,坚持的有1个。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运用和坚持的3个考点,层级要求最高。
2.梳理知识与构建框架
这个模块通常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知识梳理,通常以填空形式出现,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帮助学生实现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知识的归纳思维过程,又要完成学生从宏观知识到微观知识的演绎思维过程,让学生把书读厚的过程能够把书读薄。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序号的使用,正确使用一、二、三和1.2.3.及(1)(2)(3),让知识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用简单的序号来明确,一般来说,用“一、二、三”序号标示的是最宏观的内容,而“一”序号下包含几个相互并列的知识,我们通常用“1.2.3.”来表示如果还有下属的知识结构,则在“1”下在用“(1)(2)(3)”,通过序号,就简单的展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一部分还要注意的是,对填空的设置一定要精当,设计时突出主干知识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易错点,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二是知识构建,形式为在学案上留有一块空白,让学生自主完成。一般学生在完成第一部分知识梳理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点评和概括已经形成了知识框架的建立。但需要学生以文字和大括号的形式把它再现,加深学生的印象。每个知识框架展示的形式可以不同,按照每个学生的习惯,但老师一定要认真批改,否则,学生一旦形成错误的知识框架和不完整的知识框架,后果不堪设想。具体见附表。
3.延伸知识,增加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学案是对本节课内容的编写,但是又不能只是孤立的展示本节课的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深挖教材,注意学科知识内部相关知识点的整合,延伸知识,增加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教会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不同模块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知识学会,学活,学通。
(1)增加学生的思维宽度。如:本节课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但可以与唯物主义的内容相比较,见(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一):比一比物质和意识到关系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也可以与辩证法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如在讲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一定要求学生回忆这还可以体现辩证法的什么内容?在复习“解决基本矛盾的方式不同:社会发展是在、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可以体现辩证法的内容又是什么?而复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可以用思维发散形式点拨学生分别从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角度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哲学依据。还可以跨出哲学模块,问问学生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设计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命题,引领学生在学海中遨游,把哲学与政治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宽度。
(2)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一内容中,属于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层级,但学生对于哪些属于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在具体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犯迷糊,那就应该在编写学案的时候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对上层建筑的定义是“上层建筑指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学生摇头晃脑把它全部背诵下来但还是不会解题啊,那就应该指导学生琢磨书本,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哪些制度,还有什么制度没有包括在里面?这样发问,学生会找出经济制度不属于上层建筑,那就再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属于经济制度?”提示学生联想《经济生活》内容,学生就不难列出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了。那知识再延伸一下,土地制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也非上层建筑范畴了,这样学生才会恍如大悟,而课标上“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也因为对概念的理解而迎刃而解了。这就使学生有了思维的深度了,而不是对知识停留在表面,简单的背诵记忆上了。
例如: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转让或出租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意味着
A.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将实行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化
C.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D.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彻底改变
学生很容易就选择A为正确答案,而不再会错选C了。
4.精选精练
学案设计的另一关键是精选精练的题目,问题设计要适度适量,难易适中,题量适中,梯度合理,精选精练和精讲,题目来源可以是近几年的各地有质量和针对性的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也可以是本学校上届学生错题集中的题目(这个资料是需要不断积累,由上届高三政治老师提供,这也需要加强教研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针对本届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的情况修改部分高考题或模拟题,使题目的针对性更强一点。同时,时刻不要忘记研读课程标准中的考点要求,针对不同考点的要求,设计不同类型和要求的习题。一份学案,我们一般设计10个左右的选择题,1个或2个主观题。其中老师可以在上课时选作其中一部分做例题(视每个老师的习惯和进度,灵活处理),剩下为课后作业,而不单独列出例题了,让学案简单化。参见附表。
5.留白存疑
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提出新问题比解决就问题更具有深远意义。“学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和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因此,要在“学案”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听课和复习时发现的教材、辅导资料、试卷、课堂中发现的新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给自己和同学或老师讨论、交流。
二、学案教学的作用
1.夯实知识,减轻负担
通过“学案”的采用,不仅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填空式的知识梳理可以大大简化学习内容,通过序号的正确使用,使学生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优化知识结构,生成新的知识框架结构;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提高实效,加快节奏
传统的复习课,虽然有教材做依据,但学生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的内容及自己需要掌握到的程度,即使老师用课件出示考点要求,但很容易就遗忘了,“学案”则可以明确考点且让学生随时回顾考点。而且,以前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由于内容比较多,学生很容易就沦为记笔记的机器,很少有时间自我思考和感悟,课堂效率下降。而采用“学案”,学生可以清楚明了地跟上老师的节奏,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引领学生突破重难点,而对重难点以外的基础知识可以“一笔带过”,这样可以提高课容量,提高课堂利用率,加快课堂的节奏。
3.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学案的编写一般由一位老师提前一周拟定初稿,再经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定稿,并一起解读课程标准,研究讨论重点难点的突破,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商讨制定解决的策略。但每个教师在设计学案和选择练习题的时候总是有自己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的,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其他教师在享受这份学案的时候也可以弥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足和教材知识侧重点的把握,特别是新教师,可以借此促进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三、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高三政治经过2年的摸索实践,学案教学不断改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在高考中显示其优异的实效性。但是,学案教学也面临许多困惑:
1.形式单一,容易疲倦
学案是以固有模式出现的,以知识为主线来构建的。上课时缺少灵活度,随时变换的内容减少,学生在预设的内容下缺少对教师上课的内容的新奇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疲劳,有会影响到效果。
2.学生差异,效果各异
学案的一部分内容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课前认真复习,然后以默写的形式做完,但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没有认真复习,直接对照书本抄写,或图省事抄袭其他同学的,更有学生干脆空白。所以,一样的学案,学生使用下来的效果也是很有差异的,这个需要学生很强的自觉性。
3.知识为主,课程理念简单
学案是针对高三政治高考,应试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非常明确,学案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解题能力的提升是不容忽视,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的新课程的理念不够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还是不够的。
总之,“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认可,但它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尝试,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