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1966年。那是农村穷得舔灰的年辰,生产队里一个劳动日才值1角多钱。小时候,我的身上从来没有过钱币的叮当声。
记得那年冬天,我满10周岁。早上,母亲给我换上了唯一一件没补疤的蓝布衣服,那是平时舍不得穿的。中午放了学,我一个人绕道经过街上回家。我慢慢地在坑坑洼洼的小街上走着,一边走一边望着杂货铺子出神——身上自然是没有钱的。我只是想看一看那些玻璃瓶里花花绿绿的糖果、油黄酥脆的饼子和架上那12色的蜡笔,顺便闻一闻中午街上那一缕缕飘着的肉香。
“三丫头,你还在这儿做啥子?”我刚在一家饭馆门前停住脚步,就听到有人在喊我。
我一看,是幺舅,正担了一挑窑货望着我。我晓得,他这是在生产队收了工后,到窑罐厂装了货,准备担到20里外的乡场去。运一趟有5角钱,还得手忙脚乱地赶回来,不能误了生产队下午出工。
不会扯谎,也说不出个为什么,我的脸就红了。
他想了想,放下担子,用粗黑的手从又脏又破的衣服里摸出一张钞票来——我认得,那是1块钱。
一块钱的钞票,我见得不多,也从没摸过。一学期两块半学费,是父母缴了几回才缴清了的。
“拿到起嘛,三丫头。这个,给你——”
“幺舅,”我低声叫了一声。他的手有点抖,我的心咚咚地跳。
“快点拿到,我差点搞忘了,今天你满10岁嘛。这块钱,就拿给你肥。哦,对了,不要交给你妈,也莫跟别人说哟。”
“嗯!”我稀里糊涂地点了一下头,呆呆地看着幺舅匆匆走远了,才捏着那块钱做贼似地往家跑。
快到家了,才想起这钱该藏在哪儿呢?裤袋里有洞,衣袋里又装满了香烟盒——拆开的香烟盒,顺长边折成1/4大小,再顺短边对折好,就可摆在地上扇着玩儿。想来想去,我还是把钱折进了档次最高的“牡丹”牌烟盒里。
母亲也没问我为什么回家迟了,只叫我快点吃饭。碗里的稀饭比平时少了几片牛皮菜叶,多了几颗米。那顿饭我吃得特别快,母亲在一边看着我吃,脸上在笑。我总觉得她的眼睛盯着我衣袋里的烟盒,而那叠烟盒,也好像比平时胀鼓了许多。
吃过饭,母亲见我衣服胸前沾了几滴汤,伸手要给我擦。我像被碰到痛处似地叫起来,犟脱了母亲的手,头也不回地跑出了门。
下午下了课,同学们踢毽的踢毽,跳绳的跳绳,还有的靠墙排在一起“挤油渣”取暖,两头往中间挤,被挤出来的又加在两头……我哪儿也没去,趁教室里没人,就摸出那一块钱来看,看两眼又赶紧藏起。这可是平生第一次属于我的一块钱啊!
放学后,我一个人跑到街上,从场口一家一家往下看,准备花那一块钱。第一家铺子门前,缩着一个像从渣滓堆里爬出来的叫花子,我没敢停步。到了第二家铺子,柜台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在说:“昨晚上那场电影,那个小偷,唉呀……”另一个就哈哈大笑。不知怎么搞的,我竟有点心虚地匆匆走开了。经过公社门前,宣传栏里贴着法院的布告,上面打着大红×,一群人围在那儿边看边议论。我不敢看那布告,好像一抬眼就会看见大红×下有自己的名字,便不要命地一直跑到街中间的小桥上,才停下来喘气。
看看周围并没有人注意到我的狼狈相,我才又定下心来,把那一块钱捏在手心,再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往下看。乒乓球、钢笔、削铅笔的小刀……好多东西都想买,可又拿不定主意。直觉得肚皮有些饿了,才决定买糖果,一分钱一颗的,母亲也给我买过,在嘴里会甜半天。我于是走到一个驼背老头的铺子前,里面正好走出一个背书包的同学。他嘴里含着糖,看到我,笑了笑,走了。我却在他留下的久不消散的糖果味里停下脚步犹豫起来:要是别人闻出我嘴上的糖果味怎么办呢?这样一想,糖果也不敢买了。
左想右想,最后还是去了书店。先看悬挂的一排排画,我想象着把它们贴到家中属于我的那方墙壁上,代替贴满的烟盒。玻璃柜里的连环画《白毛女》《红灯记》《小号手》《挺进报》《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每一本的封面都让那一块钱在手心发痒,但这么多的图书是不敢买的。终于,在书店要关门了的时候,我红着脸说要买一本《小萝卜头》。想好了,回去要是大人问起,就说是借的。营业员见了我的一块钱,仔细地问:“小朋友,只买这一本吗?”我点了点头,猛然想起只买一本,这一块钱用不完,会有一些角角钱分分钱,麻烦就更大了,又赶紧摇了摇头,在营业员诧异的目光中逃开了。
结果,走完一条街,那一块钱还汗津津地在手里。
空空荡荡的家里,我觉得没有一个可以藏我那一块钱的地方。饭桌下那个破得只剩半边的抽屉是属于读初中的姐姐的;一口破箱子和两个小柜子呢,母亲总在我们睡了之后把里面的衣服抖出来拆拆补补,也藏不得;有几个缸子坛子旯旮也不行,母亲隔几天就要到处打扫一遍;土墙壁上有几条小小的裂缝,用纸包了那钱可以塞进去,又怕耗子拖去。看起来灶头上用过的空火柴盒没人注意,似乎还安全,但进而一想,也不行。一块钱进入火柴盒,这火柴盒就不能随便放了,放在床头席子下的谷草里,怕大人给扔了;放在书包里,怕姐姐检查作业翻出来;放在衣袋里,怕摸手巾给带出来掉了……摸着摸着衣袋,一下摸出灵感来了——哈,“洋虫”瓶,这不就是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吗?
那时我们农村的小孩,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流行喂“洋虫”。把一个空墨水瓶洗干净,装入过年舍不得吃的花生、葫豆、包谷泡之类,里面放几只拿小东西交换得来的“洋虫”。这几只“洋虫”便不断繁衍,我们又拿它去交换小东西。据说这和萤火虫一般大小的“洋虫”屙出的黄色的“沙”是一种补药。“洋虫”怕冷,瓶子里还要塞几大团棉花。我把那一块钱折好放在一团棉花里。瓶子,是随时系在裤带上的。
没想到,那一块钱还是遇到了危险。
有一天,班上有个同学也丢了一块钱——补缴学费的。老师说要搜每个同学的口袋和书包,这是经常的事。我的天哪!那天我怕“洋虫”会钻进棉花把钱咬坏了,又把钱弄出来放在书包里了。男老师第一个叫到我的名字。在全班的注视下,我的脸火烧火燎,心也咚咚咚地跳得厉害。“你来——帮我。你搜女同学,我搜男同学。”啊,谢天谢地,我一急就忘了老师一贯是信任我的,我是班长。
可这一块钱藏在身上,总让我提心吊胆,不敢妄动。我再也不敢放开手脚和同学们跳绳或踢毽,也不敢下课后和小伙伴一起奔跑……天气有点热了,“洋虫”瓶不再系在身上。那块钱躲在火柴盒里,轮流在书包和衣袋里“打游击”。每每看到母亲为差几分钱称盐打油而愁苦的脸时,我真想把钱交给母亲,说是路上捡的。但终究没有开口。
大概是过了半年之后吧。
那天正在晾衣服的母亲喊我:“三丫头,快过来!”母亲脸色很不好看,“老实说,你这一块钱是从哪儿来的?”
一块钱?哦,我的一块钱呢?摸遍衣袋,没有火柴盒,这才注意到母亲手里有个揉得湿漉漉的纸团。我一眼认出那是一块钱,那颜色太熟悉了。哦,我想起来了,是昨天中午换衣服,因为下午学校组织去街上看电影《雷锋》,一高兴,就忘了摸出来……
我的那一块钱啊,从属于我的那一天起,就在我口袋书包里东躲西藏。它多像我从前偷家里的米喂的那只小麻雀啊,等母亲拿着它问我时,它已经死了,而我心里那片天空也镜子般地碎了。
事后母亲也没说什么,只是费了半天功夫,小心地把那纸团铺开,终究没能还原成一块钱,便望着我叹了半天气。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是犯了罪。心中想着,等我长大了,要挣很多的钱,让母亲快乐。
责编 李茹
记得那年冬天,我满10周岁。早上,母亲给我换上了唯一一件没补疤的蓝布衣服,那是平时舍不得穿的。中午放了学,我一个人绕道经过街上回家。我慢慢地在坑坑洼洼的小街上走着,一边走一边望着杂货铺子出神——身上自然是没有钱的。我只是想看一看那些玻璃瓶里花花绿绿的糖果、油黄酥脆的饼子和架上那12色的蜡笔,顺便闻一闻中午街上那一缕缕飘着的肉香。
“三丫头,你还在这儿做啥子?”我刚在一家饭馆门前停住脚步,就听到有人在喊我。
我一看,是幺舅,正担了一挑窑货望着我。我晓得,他这是在生产队收了工后,到窑罐厂装了货,准备担到20里外的乡场去。运一趟有5角钱,还得手忙脚乱地赶回来,不能误了生产队下午出工。
不会扯谎,也说不出个为什么,我的脸就红了。
他想了想,放下担子,用粗黑的手从又脏又破的衣服里摸出一张钞票来——我认得,那是1块钱。
一块钱的钞票,我见得不多,也从没摸过。一学期两块半学费,是父母缴了几回才缴清了的。
“拿到起嘛,三丫头。这个,给你——”
“幺舅,”我低声叫了一声。他的手有点抖,我的心咚咚地跳。
“快点拿到,我差点搞忘了,今天你满10岁嘛。这块钱,就拿给你肥。哦,对了,不要交给你妈,也莫跟别人说哟。”
“嗯!”我稀里糊涂地点了一下头,呆呆地看着幺舅匆匆走远了,才捏着那块钱做贼似地往家跑。
快到家了,才想起这钱该藏在哪儿呢?裤袋里有洞,衣袋里又装满了香烟盒——拆开的香烟盒,顺长边折成1/4大小,再顺短边对折好,就可摆在地上扇着玩儿。想来想去,我还是把钱折进了档次最高的“牡丹”牌烟盒里。
母亲也没问我为什么回家迟了,只叫我快点吃饭。碗里的稀饭比平时少了几片牛皮菜叶,多了几颗米。那顿饭我吃得特别快,母亲在一边看着我吃,脸上在笑。我总觉得她的眼睛盯着我衣袋里的烟盒,而那叠烟盒,也好像比平时胀鼓了许多。
吃过饭,母亲见我衣服胸前沾了几滴汤,伸手要给我擦。我像被碰到痛处似地叫起来,犟脱了母亲的手,头也不回地跑出了门。
下午下了课,同学们踢毽的踢毽,跳绳的跳绳,还有的靠墙排在一起“挤油渣”取暖,两头往中间挤,被挤出来的又加在两头……我哪儿也没去,趁教室里没人,就摸出那一块钱来看,看两眼又赶紧藏起。这可是平生第一次属于我的一块钱啊!
放学后,我一个人跑到街上,从场口一家一家往下看,准备花那一块钱。第一家铺子门前,缩着一个像从渣滓堆里爬出来的叫花子,我没敢停步。到了第二家铺子,柜台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在说:“昨晚上那场电影,那个小偷,唉呀……”另一个就哈哈大笑。不知怎么搞的,我竟有点心虚地匆匆走开了。经过公社门前,宣传栏里贴着法院的布告,上面打着大红×,一群人围在那儿边看边议论。我不敢看那布告,好像一抬眼就会看见大红×下有自己的名字,便不要命地一直跑到街中间的小桥上,才停下来喘气。
看看周围并没有人注意到我的狼狈相,我才又定下心来,把那一块钱捏在手心,再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往下看。乒乓球、钢笔、削铅笔的小刀……好多东西都想买,可又拿不定主意。直觉得肚皮有些饿了,才决定买糖果,一分钱一颗的,母亲也给我买过,在嘴里会甜半天。我于是走到一个驼背老头的铺子前,里面正好走出一个背书包的同学。他嘴里含着糖,看到我,笑了笑,走了。我却在他留下的久不消散的糖果味里停下脚步犹豫起来:要是别人闻出我嘴上的糖果味怎么办呢?这样一想,糖果也不敢买了。
左想右想,最后还是去了书店。先看悬挂的一排排画,我想象着把它们贴到家中属于我的那方墙壁上,代替贴满的烟盒。玻璃柜里的连环画《白毛女》《红灯记》《小号手》《挺进报》《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每一本的封面都让那一块钱在手心发痒,但这么多的图书是不敢买的。终于,在书店要关门了的时候,我红着脸说要买一本《小萝卜头》。想好了,回去要是大人问起,就说是借的。营业员见了我的一块钱,仔细地问:“小朋友,只买这一本吗?”我点了点头,猛然想起只买一本,这一块钱用不完,会有一些角角钱分分钱,麻烦就更大了,又赶紧摇了摇头,在营业员诧异的目光中逃开了。
结果,走完一条街,那一块钱还汗津津地在手里。
空空荡荡的家里,我觉得没有一个可以藏我那一块钱的地方。饭桌下那个破得只剩半边的抽屉是属于读初中的姐姐的;一口破箱子和两个小柜子呢,母亲总在我们睡了之后把里面的衣服抖出来拆拆补补,也藏不得;有几个缸子坛子旯旮也不行,母亲隔几天就要到处打扫一遍;土墙壁上有几条小小的裂缝,用纸包了那钱可以塞进去,又怕耗子拖去。看起来灶头上用过的空火柴盒没人注意,似乎还安全,但进而一想,也不行。一块钱进入火柴盒,这火柴盒就不能随便放了,放在床头席子下的谷草里,怕大人给扔了;放在书包里,怕姐姐检查作业翻出来;放在衣袋里,怕摸手巾给带出来掉了……摸着摸着衣袋,一下摸出灵感来了——哈,“洋虫”瓶,这不就是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吗?
那时我们农村的小孩,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流行喂“洋虫”。把一个空墨水瓶洗干净,装入过年舍不得吃的花生、葫豆、包谷泡之类,里面放几只拿小东西交换得来的“洋虫”。这几只“洋虫”便不断繁衍,我们又拿它去交换小东西。据说这和萤火虫一般大小的“洋虫”屙出的黄色的“沙”是一种补药。“洋虫”怕冷,瓶子里还要塞几大团棉花。我把那一块钱折好放在一团棉花里。瓶子,是随时系在裤带上的。
没想到,那一块钱还是遇到了危险。
有一天,班上有个同学也丢了一块钱——补缴学费的。老师说要搜每个同学的口袋和书包,这是经常的事。我的天哪!那天我怕“洋虫”会钻进棉花把钱咬坏了,又把钱弄出来放在书包里了。男老师第一个叫到我的名字。在全班的注视下,我的脸火烧火燎,心也咚咚咚地跳得厉害。“你来——帮我。你搜女同学,我搜男同学。”啊,谢天谢地,我一急就忘了老师一贯是信任我的,我是班长。
可这一块钱藏在身上,总让我提心吊胆,不敢妄动。我再也不敢放开手脚和同学们跳绳或踢毽,也不敢下课后和小伙伴一起奔跑……天气有点热了,“洋虫”瓶不再系在身上。那块钱躲在火柴盒里,轮流在书包和衣袋里“打游击”。每每看到母亲为差几分钱称盐打油而愁苦的脸时,我真想把钱交给母亲,说是路上捡的。但终究没有开口。
大概是过了半年之后吧。
那天正在晾衣服的母亲喊我:“三丫头,快过来!”母亲脸色很不好看,“老实说,你这一块钱是从哪儿来的?”
一块钱?哦,我的一块钱呢?摸遍衣袋,没有火柴盒,这才注意到母亲手里有个揉得湿漉漉的纸团。我一眼认出那是一块钱,那颜色太熟悉了。哦,我想起来了,是昨天中午换衣服,因为下午学校组织去街上看电影《雷锋》,一高兴,就忘了摸出来……
我的那一块钱啊,从属于我的那一天起,就在我口袋书包里东躲西藏。它多像我从前偷家里的米喂的那只小麻雀啊,等母亲拿着它问我时,它已经死了,而我心里那片天空也镜子般地碎了。
事后母亲也没说什么,只是费了半天功夫,小心地把那纸团铺开,终究没能还原成一块钱,便望着我叹了半天气。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是犯了罪。心中想着,等我长大了,要挣很多的钱,让母亲快乐。
责编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