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您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in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很长时间未与您这般交流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忽视您……或许是从您沉默地应对我的每一声问候开始,或许是从您呆滞地望着窗外,却不肯将目光分给我开始;或许是从您望向我,却喊不出我的名字开始……在您的面前,我想交流的心总是碰壁,我想传达的关心总是落空。
  于是,我回避“爷爷”这个词,会在和您相处时感到不自在。
  此刻,我与您一起坐在沙發上看电视。灯光将您满头银丝照得更加醒目,您的眼晴只顾着盯着电视机,浑浊得像一潭死水。我只想起身离开。
  一只枯瘦的手抓住了我的手腕。我吃惊地回头,对上您的双眸。您的目光依旧呆滞,但您颤颤巍巍地摸到一个橘子,塞到我的手里,嘴里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吃……”
  我愣住,拿起一瓣橘子尝了一口,满口酸涩。再看您,您却笑得像孩子一般。多久没看见您笑了呢?我鼻子一酸,强忍着不让泪水涌出。今天是喜庆的日子,不能落泪呢!
  我抬头望向窗外,家家团圆、户户其乐融融。虽然没有烟火的烘托,但喜气洋洋的氛围遍布街头巷尾。电视机里正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相声和小品,让一家人都开怀大笑。唯有您,呆呆地坐着,暗影爬上您结霜的双鬓,您的身影有些落寞。
  我开始读您。
  我读您呆呆看节目的侧影,读您无神的双眸,读您向我展露的笑容,读您站在窗边目送家人离开的背影,读您看着电视节目打瞌睡的模样……橘子的味道仍萦绕在舌尖,我知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您几乎忘记了所有,但那瓣橘子,还在诉说着您对家人无尽的关爱。
  那爱虽无声,但我想,这一刻我读懂了。
其他文献
今天,我們的目标是爬上大S山,大家可要加油啦!
期刊
再也不要一起了
期刊
滥发货币(包括制造大量假币流通)会引发通货膨胀,早已经是所有虫虫的共识。但历史上第一枚假币是谁制造的,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其中最有趣的说法是,第一枚假币的制造者,是一只星空湖里的水母……  ——虫虫星球历史学者 “坚信真相只有一个”的吉本  一  生命之树的树冠上,阳光斜斜照下来。冰雪和绿叶反射的耀眼光芒,映衬着树冠上一处奇怪的区域。  它占据了树冠上阳光最强烈的地方,四周被巨大的树枝围住,只
期刊
瞧,这可爱的白胖子  “黄袍子,白身子,脱了袍子下水池,煮开以后变胖子,美味可口填肚子。”机智的你有没有猜出这个白胖子是什么呢?  答案便是占据我们餐桌“C位”的白米饭!山珍海味再好,没有它搭配,也失了点滋味——妈妈拿手的蛋炒饭,谁敢说不是人间美味?  从地里不起眼的植物,变成我们嘴里不可或缺的美味,稻谷这一生到底要多努力,才能变成我们碗中的样子?  一、稻谷的四季  每年春天,农人就开始一年的水
期刊
这是唐朝画家张萱的一幅工笔重设色画,描绘了唐朝女子捣练(练,一种丝织品)、理线、熨平、缝制的工作场面:几人负责用木杵捣练;几人负责理线、缝纫;几人负责熨烫……画中人物神态自然生动,充满生活情趣,体现了唐朝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现收藏于美國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期刊
在过去,如果你要打电话,得先拨给接線员,接线员再帮你连接到正确的线路。顺着列侬医生的电话线路,请你找到接线员艾玛·纳特,再将线路连接到罗伯森先生那里。
期刊
It's not that he's evil, he lacks empathy and he goes into a dissociative state and commits atrocities.  貓不是魔鬼,他只是没有同情心,孤僻,爱干坏事。  (以上内容选自《给我你的喵咪看看》,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出品)  The Internet is a lot like Ancient Eg
期刊
亲爱的同学,你见过陶器吗?它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后,烧制而成的器具。过去,陶器常被当成美食的最佳搭档。用陶罐腌制的咸菜更入味,用陶碗蒸出的鸡蛋更嫩滑……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它虽然貌不惊人,却能更好地展现食物的味道。  现在,陶器的作用不再局限于盛物,小到首饰,大到摆件,精心设计过的陶器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观赏性與实用性兼备。这种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的物件,在匠人的精心守护下,跨过万年,变得更加美好
期刊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不愿想起的往事,奇怪的是,明明很多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我们淡忘,偏偏有一些名为“糗事”的家伙总会在某个瞬间莫名爬上心头,让我们恨不得回到过去,把它们一一消除。可是,哪里有这样的“月光宝盒”呢?  “啊!”梦里一声大叫,我猛地颤抖一下,惊醒过来。此时,窗外漆黑无声,还是夜里。  像昨天一样,一股难言的焦虑哽在喉头,又好像堵在了胃里,上不去,下不来。我知道,又要失眠了。翻个身,
期刊
郑庭握紧掌心的薄纸,穿过昏暗的弄堂。晾衣线在他头顶化成交错的线条,分割着阴郁的天空。  隔壁阿婆正炖着腌笃鲜,春笋和腊肉的咸香味钻入鼻腔。正在写作业的小孙女嗅到香气,忙不迭地丢下铅笔,向阿婆撒娇,讨一口浓白的汤汁喝。  民国年间的沪上,这样烟火缭绕的场景在弄堂里处处皆是。郑庭每日煎熬的心,靠着这样的温暖,一寸一寸地获得纾解。  “郑先生回来了?”对门李嫂掀开门帘,一朵茉莉花簪在她的鬓边,“今日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