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论是生活教学还是逻辑教学,教学模式只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教学活动框架,提示一条思路,并不是供教师机械模仿或模拟的样板。在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才能,善于依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班级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大胆地进行生活教学和逻辑教学的相互渗透。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学、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可能达到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教学 逻辑教学
引言
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笔者通过多年低年级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感受到数学逻辑教学不应开始早于生活教学,也就是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从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学、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可能达到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1.小学数学中生活与逻辑脱节
1.1逻辑/生活脱节的现状
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教学与逻辑教学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的,但是国内小学的教学现状却是两者相脱节,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现阶段,在教育界,评价“逻辑脱离生活”的质疑声四起。“逻辑数学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逻辑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就连最基本的数学文本的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
1.2产生脱节的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低年龄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深深感觉到,正式数学逻辑教育不应开始早于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在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育、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就可能达到了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我希望的是在阅读、感受数学的基础上理解数学,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一些学者和临床医生认为系统的数学教育应该等到十至十四岁再接受。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过早让孩子们暴露于学校所谓的刺激,会破坏童年的学习动机。许多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孩子都被困在一个“动机高原”,再也不能恢复到他们早期的那种学习兴奋劲,这一点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同意。
当系统,总体而言,是非常敏感的环境刺激,由人体生理特点形成的时间表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一些界限,即“在特定的年龄学习适当的内容”。我们应该停下来讨论一些潜在的数学教学风险,使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提高可以同步。事实上,一些今天的小学生,技能“赤字”,可能会导致学术要求也是错误的——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现模式,其发展水平,等等。
2.小学数学生活/逻辑相结合教育的原则
小学数学的逻辑教学和生活教学相结合,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逻辑,把生活问题逻辑数学化,让逻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数学中的逻辑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喜欢数学,进而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2.1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做好教学前预测: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2建立逻辑数学模型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2.3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造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
2.4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将数学逻辑教育的生活化
教会孩子从书中自己建立语言和文字方式,并让他们在使用语言操控思想时享受他们的能力,这是将有效的方式嵌入“语法”生长的大脑。没有大量的工作表或规则的学习会弥补与实际结构缺乏经验导致的“赤字”。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任何数学,而且从早期的学前教育到正规数学逻辑学习,通常在课堂上学习是唯一途径。游戏、测量和活动一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要强求孩子们过早接受数学逻辑。
4.小学数学教育的建议
数学中,正式数学逻辑教育或是教科式的教育应尽可能在十岁时开始。这是因为到十岁时,属于孩子们的发育旺盛期,孩子们可以有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进行分析判断学习。(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规则,有些孩子,可能在8岁时已经达到这种旺盛期,我们称他们为“聪明”的孩子。)等到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和身心发育准备后,处理和学习的数学概念及逻辑,就会使得算法非常简单,孩子学得很快,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0-84.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6:265-267.
[3]谢有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教论丛,2009,4:22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教学 逻辑教学
引言
构成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变量、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的排列、组合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打造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笔者通过多年低年级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感受到数学逻辑教学不应开始早于生活教学,也就是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从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学、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可能达到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1.小学数学中生活与逻辑脱节
1.1逻辑/生活脱节的现状
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教学与逻辑教学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的,但是国内小学的教学现状却是两者相脱节,就像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现阶段,在教育界,评价“逻辑脱离生活”的质疑声四起。“逻辑数学越来越被形式化、学校化和制度化,越来越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活动”,这种逻辑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疏离必然带来教育与人本身的疏离,也必然导致人与人自身的疏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还有部分小学里出现了无组织的教学,散漫的教学。国外“放羊式”教育模式已产生了课堂纪律混乱等恶果。就连最基本的数学文本的阅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被忽略,甚至在不少公开课教学中,有时候根本就没有“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这一环节。以至于,早读时间,学生往往捧起的不是数学课本,因为数学课本中可读的文字确实有限。其实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就没有清晰的数学思维。
1.2产生脱节的原因
笔者通过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低年龄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已经深深感觉到,正式数学逻辑教育不应开始早于8~10岁。在这之前应该是孩子们在自发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魅力的工作。通过延迟数学逻辑教育、先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办法,就可能达到了大部分人为引导及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实现在简单的生活中包含了复杂数学逻辑的潜移默化学习,而且可以避免孩子在紧张的数学逻辑压迫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厌学情绪。
我希望的是在阅读、感受数学的基础上理解数学,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一些学者和临床医生认为系统的数学教育应该等到十至十四岁再接受。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过早让孩子们暴露于学校所谓的刺激,会破坏童年的学习动机。许多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孩子都被困在一个“动机高原”,再也不能恢复到他们早期的那种学习兴奋劲,这一点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同意。
当系统,总体而言,是非常敏感的环境刺激,由人体生理特点形成的时间表会自然而然地呈现一些界限,即“在特定的年龄学习适当的内容”。我们应该停下来讨论一些潜在的数学教学风险,使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提高可以同步。事实上,一些今天的小学生,技能“赤字”,可能会导致学术要求也是错误的——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表现模式,其发展水平,等等。
2.小学数学生活/逻辑相结合教育的原则
小学数学的逻辑教学和生活教学相结合,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逻辑,把生活问题逻辑数学化,让逻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数学中的逻辑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下学习数学,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灵活的,才使学生更喜欢数学,进而学好教学,数学能力、数学意识得到更大的发展,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2.1提出数学问题
老师做好教学前预测: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例、经验可以作为铺垫?学生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怎样可以把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得更好?然后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此环节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让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2.2建立逻辑数学模型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2.3实践应用与拓展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练习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特点,充分利用与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形式多样、趣味性的练习,为学生创造应用相关知识、方法的机会,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
2.4完善知识结构
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有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可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知识梳理,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将数学逻辑教育的生活化
教会孩子从书中自己建立语言和文字方式,并让他们在使用语言操控思想时享受他们的能力,这是将有效的方式嵌入“语法”生长的大脑。没有大量的工作表或规则的学习会弥补与实际结构缺乏经验导致的“赤字”。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任何数学,而且从早期的学前教育到正规数学逻辑学习,通常在课堂上学习是唯一途径。游戏、测量和活动一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要强求孩子们过早接受数学逻辑。
4.小学数学教育的建议
数学中,正式数学逻辑教育或是教科式的教育应尽可能在十岁时开始。这是因为到十岁时,属于孩子们的发育旺盛期,孩子们可以有大量的脑力和体力进行分析判断学习。(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规则,有些孩子,可能在8岁时已经达到这种旺盛期,我们称他们为“聪明”的孩子。)等到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和身心发育准备后,处理和学习的数学概念及逻辑,就会使得算法非常简单,孩子学得很快,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华应龙.我是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0-84.
[2]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6:265-267.
[3]谢有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教论丛,2009,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