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家侍郎”抄了自己的家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四月,万历皇帝突然翻脸,他先是将手握重兵的蓟州总兵戚继光调任广州总兵,然后,对刚去世不久的恩师张居正下手。大明王朝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万历皇帝贪婪成性,对抄家情有独钟,只要听说哪个是“贪官”,他立马就会同意去抄家。
  刑部侍郎丘橓被人称为“抄家侍郎”,也就在去年他给万历上了一道指责大太监冯保贪污的奏疏,正合万历的心思,因此才得到重用。突然得势让丘橓有些忘乎所以,在他眼里,戚继光是张居正最有力的支持者,便随即上了一道奏疏给万历,诬陷戚继光在做蓟州总兵时,贪污了二百万两白银,藏在京城的私舍里,请求抄戚继光的家。尝到抄家甜头的万历马上答应了丘橓。
  丘橓与副都御史邹元标接旨后,迅速赶到戚继光位于京城槐树胡同的家,到那一看,只见家中一片凄凉,戚继光正站在院中叹气。原来,自从张居正死后朝政荒废,国库空虚,军饷都发不出去。戚继光不光把自己的饷银发给将士,还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变卖充作军饷。
  丘橓念了圣旨,一摆手让士兵抄家,一天忙活下来,只找到不足百两銀子,这让丘橓大为震惊。丘橓向邹元标请教对策。邹元标说:“如今,只能棋走险招,拿一些银子来冒充,要不就没法向皇上交代。”
  这真是一个毒招,丘橓马上同意,两人回去各自准备,把白银运到槐树胡同,让抄家的士兵拉到皇宫,把戚继光全家老小都下了大狱。
  看着这白花花的银子,万历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候,大太监张诚却匆忙跑来,说戚继光在狱中上吊了,幸被牢头发现及时,将戚继光救了下来,并搜出戚继光咬破手指写好的血书。说完就把戚继光的血书呈了上来。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不光在朝廷上,就是在百姓中也一向有威望,万历虽想整治他,目的却只是为钱,并不想让他死。
  万历将血书扔到丘橓面前,说:“这是怎么回事,戚继光说他家中白银不足百两,这三十万两白银又是从何而来?”
  还未待丘橓说话,邹元标跪到地上说:“臣有欺君之罪,这银子确实不是从戚继光家中搜出来的,而是臣串通丘侍郎从家中拿来充数的。”
  万历一愣:“你们为了陷害别人,竟然从自己家中拿白银出来?”
  丘橓只得跪下认罪,说他拿了二十万两,邹元标拿了十万两。
  邹元标却说:“启禀皇上,臣家中其实和戚将军家中差不多,也没多少银子,因为国库空虚半年不曾发俸禄了,臣今年过年的年货也买不起呢。”
  丘橓呆了,他说:“你胡说,你明明抬来了一包包白银。”邹元标笑:“丘大人你根本没仔细看,那哪是白银啊,全是用布包着的石头。”邹元标说完,取来属于自己的那十万两“银子”,只见一块块红绸里包着的果然是石头。
  丘橓只得交代自己拿出来的二十万两白银都是自己贪污来的。丘橓抄戚家不成,反抄了自己的家。丘橓问邹元标,一向无冤无仇,为何要设计陷害?
  邹元标说:“你乃社稷之害,我与你如何无冤无仇?”丘橓说:“可你与张居正、戚继光也是有血海深仇的啊?”邹元标笑:“那只是邹某个人的小冤屈,如何与国家的大仇相比呢?”丘橓气得说不出话来。
  这天晚上,戚继光来邹元标家中致谢,询问他为何要帮自己。邹说:“我路过贵府,见你在院中叹气,经过打听才知你是为将士的军饷发愁,这才想帮一帮你这位抗倭名将啊。”
  戚继光对邹元标敬佩不已,对他用的计策也很佩服。邹元标说:“与戚将军南击倭寇、北拒铁骑相比,邹某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我不能与将军一道驰骋疆场,心里愧疚万分。朝廷腐败不堪,贪官污吏当道,我本来想借用他们贪污的银两给将军充作军饷的,所以才出此下策,虽然没能达到最终目的,但也清除了一个贪官。”
其他文献
1  唐太宗贞观年间,国泰民安,京都长安街头出现了一处与贞观盛世极不协调的风景:一位六旬老翁,身穿一件白色长袍,长袍后面有一个大“冤”字,前面是一份状子,老翁如泣如诉地向过往行人申诉儿子的冤情。  老人姓杨,魏州板桥人氏,儿子叫杨贞,是魏州禁卫军。有一天,杨贞身带佩刀,出门公办,经过板桥一家客店,正是吃午饭的时候,他打算填饱肚子,再去赶路。酒菜用过,顿觉头昏目眩,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了……第二天早早
期刊
唐朝时,有个名叫陆元方的人。本来在朝为官,生活得很好。他在洛阳城外买下了一處有名的宅院—锦绣园。宅内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既雅致又幽静,是个难得的好居所。后来,因为遭人陷害,他被罢免官职,赋闲在家。从此家道中落,生活入不敷出。于是,他和陆寅、陆卯两个侄儿商量,决定卖掉锦绣园,具体事宜由两个侄儿操办。有人看中了这所宅院,谈好了价钱。对方准备付款时,陆元方提醒道:“我忘了一件事,这所宅院虽好,却没有排
期刊
苏轼善戏谑。如他戏谑80岁的张先娶18岁的女郎:“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海棠,各具情态;一个“压”字,境界全出。他写给营妓李琪:“东坡五岁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座击节,尽醉而散。”这样的戏谑色而不淫,谑而不低俗,极具文化情怀。  他与朋友间常开玩笑。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边倾斜,王安石当即出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立即对
期刊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南昌县有个知县叫张治堂。张县令思维明晰善断疑难案件,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那年,有一起村民状告寺院僧人侵占其山地的案子。事情缘由大概是这样的:这个叫李四的村民,有祖上传下的山地20余亩,虽未连成一片,但东西南北四面界限清楚。近日李四发现有寺院的僧人伪造地契,在山地里掘墓埋葬寺院里的僧人,便具状控告僧人要求其迁葬归田。  张县令升堂传唤僧人询问,僧人辩解说:“此块山地是雍正年间他们
期刊
陈长手进城,是摇船去的,卖鱼,也买米。现在陈家河快干了。他的船,躺在河湾,像条死黑鱼。  陈长手除了一双手又长又细外,也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就是捕鱼古怪,他下河,只捉黑鱼。他捕鱼,却不吃鱼。他喜欢打鼓,不用鼓槌,两只细长的手上下拍打,鼓声时而如万马奔腾,忽又似小桥流水,远听如奏拉魂腔,近闻似伴柳琴戏。  陈家河人说,陈长手用鼓捕鱼。大家都这么传,可没有人亲眼见过。有人说,那鼓是用陈家河最老的一条黑白
期刊
春暖花开,整个京城看上去繁荣昌盛,可大清皇宫内却人人自危。  因为慈禧太后吃惯了山珍海味,总觉得吃什么都腻了,再精心烹制的菜肴,她都觉得不好吃,为此,已将御膳房的厨子、采办的太监,杀死十多人了,可是问题还是没能解决。  为此,老佛爷很不高兴,她对心腹太监李莲英说:“小李子,我一向最信任你了,你得想法子让他们弄点新鲜玩意儿让哀家尝尝啊。”  “嗻,奴才一定让御膳房再想办法,一定让老佛爷吃着新菜……”
期刊
听老人们说,这是一件发生在明朝初年的传奇故事。那天,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家住徐州城内的秀才张生因学堂里有事,没有和他夫人一同回家。半夜睡得正酣甜时,突然觉得胸口发闷,口干舌燥。  于是张生翻身起床,借着月光摸索到桌前倒茶解渴。就在这时,院子中的那棵大枣树突然发出了奇怪的响声,枝叶随风摆动,被皎洁的月光映照在窗户纸上后,就好像一条条草蛇狂舞。张生看到月光如水、树影婆娑,顿时诗兴大发,准备点灯赋诗一首
期刊
一、只为打动皇帝老师  秋空辽远,秋容明净,中原的秋正是瓜熟鱼肥的时节,黄河滩岸又一次聚集了大量南迁的雁鹤。一队队仙鹤翱翔在黄河北岸原武镇(今属新乡)一户人家的上空时,恰好有一男婴呱呱坠地,婴儿的啼哭声伴随着鹤鸣一同响起。在院中等待的人们看到仙鹤在蓝天下翩飞的景象,纷纷向孩子的父亲贺喜,称此子将来必是大贵之人。  父亲也很欣喜,特意给孩子取名“希孟”,寓意不言而喻。王希孟因为出生时有吉祥的异象,父
期刊
明朝的锦衣卫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并不好。不过曾经有一个锦衣卫,忠心耿耿,一心护主,导致后来皇帝都愿意替他去死。这个锦衣卫名叫袁彬。继承父亲官位  袁彬,字文质,江西人,自幼聪慧,能读会写,再加上他有个武功了得的父親袁忠,自小得其真传,算是能文能武。袁彬的父亲袁忠是锦衣卫的校尉,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保卫皇帝安全。  袁忠一干就是40年,直到年老多病才被允许退休。于是,38岁的袁彬顶了父亲的职,成了锦衣卫校尉
期刊
清朝末年,湖南有潘姓藏书大户,祖上曾经做过尚书。这潘尚书嗜书如命,或购买或索取,多方罗致书册数十万计,特意在老家造奢华藏书楼,名天独阁,意指天下独此一阁。潘尚书担心他死后藏书流散,立家规说潘姓后人分家时不得分书,且严格限制外姓入内。  潘尚书的孙子潘守书执掌天独阁时,把家规修订成非潘家人不得入内,致使外面大肆流传天独阁内秘藏有大量善本、孤本,以及奇书异卷,引得无数文人骚客梦寐以求能踏进天独阁一饱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