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启是世所公认的明代诗坛巨擘,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诗人对美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用诗歌表现美、用生命捍卫美既构成了高启人生的核心主题,又演绎了他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折射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
  关键词: 高启 美 生命悲剧 美学意义
  
  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是元明之际世所公认的诗坛领袖,“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1]P1090,开启明一代诗歌新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高启诗歌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美,如前人所评:“山龙华虫,如其贵也;象犀珠玉,如其富也;秋月冰壶,如其清也;夏姬、王嫱,如其丽也;田文、赵胜,如其豪也;鸣鹤翔云,如其逸也。”[2]P994真是美不胜收。这一美的特征的形成源自诗人内心强烈的美的意识。高启的一生是迷恋美、歌颂美、捍卫美的一生,对生命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艺术之美的坚守和吟唱,构成了他人生的核心主题。高启短暂的生命旅程闪耀着人类追求美的理想光辉,本文对高启生命悲剧的美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一
  
  高启,为“吴中四杰”、“北郭十子”的代表人物,禀资聪颖、才华横溢,同时又率真旷达、傲岸不桀,具有不滞于物而超迈前贤的独特的生命情致。他能够踏上美的旅程,是其生活环境及个性追求联合促成的。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南人地位低下,位居四等之末,即使出仕做官,也只是末职卑位。由于仕途失去了诱惑,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文人隐逸之风盛行,传统思想对读书人身心的紧箍与摧残得到了缓解,读书的功利性逐渐退化,转而成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消遣方式。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当胜国时,法网宽,人不必仕宦。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廉夫辈主之,刻其尤者以为式。”[3]P1040可见,受统治政策影响,长期以来,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读书,更多是出于对文艺的热爱。
  高启生长在这样宽松的社会氛围中,从小自然不必在传统科举考试的训练程序中背诵儒家经典,也不必在枯燥的理学教条中饱受嚼蜡之苦。“嗟余少本好剑舞,学书晚方从父兄”(《草书歌赠张宣》),诗人在童年完全按孩子的天性自然成长,家庭对他没有管束,任其自由发展。高启祖辈务农,勤劳而致富,“有田百余亩”[2]P995,他们似乎没想过把高启培养成读书人,而是让他帮助家里干农活,“我本东皋民,少年习耕锄”《京师尝吴粳》),这为高启亲近大自然、领略自然美提供了机会。虽然读书没用,但高启却聪颖好学,悟性极高,家里也有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显示出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美的世界,紧紧攫取了少年高启的心,引导他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吕勉《槎轩集本传》(以下简称《吕传》)云:“(高启)性警敏,书一目即成诵,久而不忘,尤粹群史,嗜为诗。”[2]P995高启的学习并无老师指导,全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成才。张适《哀辞序》记载他未冠时就编选一本《仿古》集,凡“诗人之优柔、骚人之凄清、汉魏之古雅、晋唐之和醇新逸”,分门别类,“日咀咏之”[2]P1030。高启早年致力于诗歌,不带有功利目的,纯粹出于对诗歌艺术浓烈深挚的痴迷。反过来,诗歌又陶冶了他的性情,净化了他的心灵,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给了他一双发现美、寻求美的眼睛。
  高启父母早亡,这件事对他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死亡从此盘踞在诗人心里,成了无法挥去的阴影。《蒿里歌》云:“古原闭愁冤,荒草不得春。一作泉下客,长违室中亲。昔兴每待旦,今卧焉知晨?敛衣已成灰,含贝仍作尘。家门谅不远,欲归竟何因?平生所爱物,娱玩由他人。哀哉此里中,同逝壮老均!”死亡是可怕的,堆积如山的财富、千古流传的令名、亲朋好友的深情都无法驱除它所带来的虚无和恐惧。每个生命都将走向死亡,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诗人感到独处宇宙的孤独和悲哀,叹息道:“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短歌行》)另一方面,死亡反衬了生的美。“达人贵自然,外物等秋草。顾此七尺躯,即为黄金宝”(《寓感》之十七)。生命是无比珍贵的,在它的面前,功名利禄真如过眼烟云,“世间富贵皆空虚”(《送吕山人入道》)。高启推己及人,对别人的生命也充满了尊重,这使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受物质利益驱动,而始终以真情对待他人,“人生四海中,相见皆友与”(《天界赏月》)。同时,亲友的关心让诗人在孤独的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美好,“艰难我何托,所托在友朋”(《送客之海上得诚字》)。生命的美不是体现在冰冷宝石虚幻的光芒之中,而是体现在像陈年美酒一样温暖人心、令人陶醉的人情之中。
  
  二
  
  高启躬耕田园,周围的景物无不让诗人感到意趣横生。家常菜蔬,像韭菜、茄子等在诗人眼里竟是那样秀丽喜人。韭菜是“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韭》),茄子是“夏雨早丛底,垂垂紫实圆。为询轩冕客,谁植郡斋前”(《茄》)。韭如春雨,茄实紫圆,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却具有如此美的情韵,倘若没有美的心灵,是断乎发现不了的。不仅菜蔬,花草鸟兽同样吸引着诗人。其诗集中的《新荷》、《芙蓉》、《蟹》等都是吟咏寻常所见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无限热爱。高启故乡苏州自古乃繁华名城、山水胜地,元末经济的兴盛更增添了它的富庶艳丽。诗人在《吴趋行》中夸赞道:“吴中实豪都,胜丽古所名。五湖汹巨泽,八门洞高城。飞观被山起,游舰沸川横。土物既繁雄,民风亦和平。……旧阀凡几家,奕代产才英。遭时各建事,徇义或腾声。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兹邦信多美,粗举难备称。愿君听此曲,此曲匪夸盈。”叙不完的古今盛事,道不尽的风流瑰丽。家乡的湖光山色、名胜古刹、春花秋雁、明月清风,无不令他心醉神迷。高启集中有一组诗《姑苏杂咏》,共123首,专门吟咏吴地山水古迹,充满了浓郁的南国气息,令人心怡神往。诗人尽情徜徉在自然山水、人文景觀之中,享受造化赐予生命的无穷乐趣,真是“醉拍铜斗歌呜呜,此乐除却江南无”(《刘松年画》)。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诗人无限的情思,化作篇篇美丽的辞章。
  倘若说自然之美是造化的恩赐,那么艺术之美则是高启毕生的追求。高启迷恋诗歌,刻苦钻研,很早就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吕传》云:“(启)嗜为诗,出语无尘俗气,清新俊逸,若天授之然者。年十六,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之分守吴中,……闻先生名,使使召之再,先生强而后往。座上皆巨儒硕卿,以倪云林《竹木图》命题,实试之也。……侍立少顷,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泻潇湘绿。逾垣为惜酒在尊,饮余自鼓无弦曲。’饶大惊异,以其含蓄深远,非稚作可及,延之上座,特为书于图。诸老为之掣肘,自是名重缙绅间,纵前辈靡弗畏之。”[2]P995在诗名远扬之后,高启没有丝毫松懈,而是更加精益求精。“逾弱冠,日课诗五首,久而恐不精,日二首,后一首,皆工致沉著,不经人道语,然有以当乎人心,而不知手足之舞蹈也”[2]P995。可以看出,高启是全副身心沉浸到诗歌创作中去,从不滥施才情,于诗尽心竭力,一生仅得诗两千余首。高启一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终日苦吟”,遂成“诗淫”。一首超妙俊迈而诙谐自负的《青丘子歌》具体描绘了他“苦吟”的情形:“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忧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斲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江边茅屋风雨晴,闭门睡足诗初成。”创作之乐妙不可言,艺术之美无与伦比。心神挣脱世俗圈套,驰骋于天地万物之间,畅游于宇宙浩渺之中,超越时空,物我两忘。诗歌将高启引向了生命的最高境界,惟有在诗歌创作中,高启才能摆脱“百年奄忽尽”所带来的忧虑、迷惘和恐惧,让生命在永恒中自由翱翔。
  高启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浓郁的人情之美。凭着杰出的才情和高雅的气质,高启拥有众多追随者,上自达官贵人、高士俊杰、富豪巨贾,下至农、樵、渔、医,都乐意与他交往。他们或馈一壶酒(《谢周四秀才送酒》),或赠一条被(《谢友人惠兜罗被歌》),或送十万钱(《次韵倪云林见寄二首》),或邀一杯饮(《赴朱七丈人招饮》),让诗人深切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生当乱世,朋友动辄远别,引起高启的无限忧愁和刻骨相思,“送客年年多,愁人日日波”(《送易从事祖饮南渚》),“涉世悠悠梦,怀人的的思”(《春日怀诸亲旧》)。诗人心系亲友,盼望重逢,《喜逢董卿》、《冬至夜喜逢徐七》、《客舍喜侄庸至》等诗篇,题目直接用“喜”字,表明诗人见到亲友的心情是多么欣喜。高启对待朋友不是利益利用,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明诗纪事·杨基条》记载:高启听说杨基在被谪途中去世,悲痛欲绝,到杨家大哭。杨基家人告知真相,原来是讹传,虚惊一场。杨基《白门答高二聘君》写的就是此事,诗云:“道路传我死,可信子尚疑。日暮过我庐,为我涕交颐……方子梦我初,正我念子时……”[4]P171可见二人情谊之深挚。
  
  三
  
  人生的不同归宿都是某种选择的必然结果,伴随选择而显现出各人对生命的理解,区分出生命境界的高下。选择虽由环境触发,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高启在众多机会面前选择了守护美的家园,选择了同摧残美、践踏美的丑恶势力作斗争,从而凸显了生命的厚重、高洁和美丽。
  高启曾经想过建功立业,其《送倪雅序》一文云:“余少未尝事龊龊,负气好辩,必欲屈座人……自是每见,必挟史以评人物成败之是非,按图以考山川形势之险易;或命酒对酌,歌呼淋漓;意气慨然,自谓功名可致不难也。”可见高启并不甘心默默无闻,也想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博览群史,考察地形,在才智和谋略方面为猎取功名作了充分准备。但个人功名的建立是以牺牲千万无辜生命为代价的,“功名竟何成,杀人遍乾坤”(《过奉口战场》)。这种依赖摧残生命、扭曲人性而赢得的功名不是诗人想要的,他也无法忍受人类互相残杀的恶行,“人生有同气,胡忍自戕伤?”(《浦江郑氏义门》)高启对封建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涂炭生灵的残暴行径充满愤怒,“厚赋山泽空,亟战原野殷”(《读史》),不愿意助纣为虐,徒增百姓痛苦。所以,元末高启断然拒绝了张士诚淮吴政权的拉拢,隐居田野,“我非适世材,学圃乃所宜”(《东园种蔬》),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美的呵护和捍卫。
  明洪武二年(1369),高启被征赴南京,参与编修《元史》。高启对朱明王朝没有好感,故对这次带有强迫性的征召心怀抵触。“承诏趋严驾,晨当赴京师”(《召修元史将赴京师别内》),可见他被征上路,是多么匆遽勉强。在京期间,高启急切想回到故土,云:“羯来京师每晨出,强逐车马朝天阍。……书生只解弄口颊,无力可报朝廷恩。不如早上乞身疏,一蓑归钓江南村。”(《京师苦寒》)高启不愿呆在京师,究其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朱元璋对人情美的摧残。朱元璋攻克苏州,张士诚自缢身亡,手下官职显赫如饶介、蔡彦文者皆被处死。其余则遣送至荒芜的外地州县,加以编籍看管。[5]P366高启的兄弟和好友杨基等人都被贬谪到穷山恶水之乡,生死未卜。故旧的厄运让诗人感到震惊,他对朱氏造成的“十有八九死”(《门有车马客行》)的凋零局面十分愤慨。《哭临川公》(临川公即饶介)诗云:“竟成黄犬叹,莫逐白云期。”表面上为饶介没有识时身退而感到惋惜,实际是对如秦二世胡亥一样嗜杀成性的朱元璋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朱元璋是个残暴的君主,他与臣子之间没有人情可言,所谓“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6]P530。君主无情,故旧有情,《吴中亲旧远寄新酒》一诗云:“双壶远寄碧香新,酒内情多易醉人。上国岂无千日酿?独怜此是故乡春。”对亲朋间浓浓人情美的深切缅怀,使得诗人对眼前强权政治和高压统治充满厌恶和不满。
  二是朱元璋对艺术美的剿灭。朱元璋崇实尚简,说:“我于花木结实可食用者种之,无实者不用。”[7]P100将此种思路移之文章,就是他告诫翰林侍读学士詹同所训的:“古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躁。”[8]P30朱元璋认为文章寫得明白易懂就行了,无须讲求艺术美。而且,朱元璋要求臣子勤恳于政事,特别厌恶文学之士,反对他们“精文学,他务不作,日未暮而寝,日已高而起,食毕诵书数行而即悠悠然”[9]P1223-1。这样的环境,对把诗歌作为生命一部分的高启来讲,犹如樊笼一般。虽然朱元璋对高启相当优渥,先提升他为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擢他为户部侍郎,但“拙宦危机远,工吟癖性加”(《京师寓廨》),这种发自内心深处对艺术不可抑制的渴念迫使他不顾生命安危,于洪武三年(1370)力辞官职,归隐故土,由此得罪朱元璋,埋下祸根。
  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浚河道、修府治被诛杀,高启受到牵连,一并弃世,原因是传闻他作的《上梁文》中有“龙蟠虎踞”字样,触怒了朱元璋。且不论传闻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启是死于对艺术之美的执著。《上梁文》今不传,倒是《郡治上梁》一诗尚存,云:“郡治新还旧观雄,文梁高举跨晴空。南山久养干云器,东海初生贯日虹。欲与龙廷宣化远,还开燕寝赋诗工。大材今作黄堂用,民庶多归广庇中。”此诗激情似火,气势昂扬,文采飘逸,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高启公然违背君主的训令,焉能不令朱元璋暴跳如雷?所以,“魏观案”,论祸首当是魏观,然而高启却被处以腰斩——刑戮中最残酷的一种。而且事后朱元璋“悟观冤,诏以礼葬,(青丘)未昭雪,其冤已可见”[2]P1034。新仇加旧恨,朱元璋终于找准机会,残忍地杀害诗人,泄了私怨。
  高启的不幸,还在于他遭遇的是一场本来似乎可以避免的灾祸。杨循吉《吴中故语》云:“初启以侍郎引归,夜宿龙湾,梦父书其掌作一‘魏’字,云:‘慎与相见。’启由是避匿甫里,绝不入城。”[2]P1021但对艺术之美和人情之美的渴求使得诗人终于不计安危,献出了生命。魏观欣赏高启的文学才华,经常出示自作诗集,与之探讨诗艺,还请高启为自己母亲写了墓志铭——《魏夫人宋氏墓志铭》。诗吟癖性难禁,朋友深情难违,高启于酒酣耳热之际不禁写下了热情洋溢的《上梁文》,没想到竟招来杀身之祸。
  在被解押赴京的途中,众人汹惧丧魄,高启“独不乱”,“吟哦不绝”:“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澈原无愧,盍倩长江鉴此心。”[2]P997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高启仍然唱着那美丽的歌谣,在这悠扬的吟唱声中跳跃着一颗千古不朽的爱美之心,日月为之增辉,天地为之生色,人类历史为之壮丽辉煌。
  逝者往矣。中国古代从来不乏美的追求者和捍卫者,如屈原在流亡中“佩带”香草,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李煜在囚牢里谱写词曲,等等。高启是他们中的一员,这些美的爱恋者和殉情者,这些灵魂的歌唱者,在身体倒下的瞬间,精神却站立了起来,化作一座座丰碑,遥指人类那充满希望的美的浩野。
  
  参考文献:
  [1]顾起纶.国雅品[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徐澄宇,沈北宗.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王世贞.艺苑卮言[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明太祖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6]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7]刘辰.国初事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8]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朱元璋.明太祖文集[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青年导演忻钰坤显现出稳定而出色的类型偏好和作者风格。他讲述的故事悬念环生、逻辑缜密,又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然而,忻钰坤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悬疑故事,他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始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聚焦当下的社会问题,在看似冷静的剥离背后却不乏深情的底层关怀。  一、本土电影节走出来的电影新人  区别于第六代导演走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成名路径,忻钰坤是从国内电影节“FIRST青
摘 要: 修辞的运用能赋予广告语言形象生动、简洁幽默、新颖别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等特点,是广告英语魅力的重要源泉。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帮助树立产品形象,博得消费者的垂青。本文从广告英语修辞运用的产生理据、主要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广告 广告英语 修辞手法    广告是推销商品的理想媒介,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告不但是一种促销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品位的策划行为。好的广告英
摘 要: 新课导入是教学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导入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诠释探讨,以揭开语文课堂成功教学的序幕。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 导入设计 有效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非常著名的句子,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
[摘要] 在如今热门火爆的电影中,电影人为了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利用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加上对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的观察与模仿,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成功地运用仿生设想与电影水乳交融,使电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那些令人眼花缭乱高科技的仿生设计,使得电影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关键词] 电影 仿生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8    仿
摘 要: 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法与西方肖像写生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是对人物精心描绘,尽量地惟妙惟肖。但中国传统肖像画却是主张默记心识,通过暗中观察的方法,了解对象的外形、精神、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从而提炼出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方法是以相学为基础的,通过心识默记,归纳特征,并快速捕捉对象的情状,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写生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写生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
摘 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关键词: 杜甫 《孤雁》 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
摘 要: 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就被舍弃,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键词: 《想北平》 教材删该 “是”与“非”    一、《想北平》课文与原文之不同  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之前要经过编者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
摘 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为豪放派诗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少作家和论析者都对此词作了鉴赏评论。本文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风格与影响等方面鉴赏了这首佳作。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
摘 要: 本调查报告以河北省高校在校本科生为主,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方式,抽样调查大学生考场作弊情况。在整理分析各项调查数据以及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层次对大学生考场作弊形式、原因与防治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调查,并总结出大学生考场作弊的新趋势,结合大学生考场作弊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考场作弊 防治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考场作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