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双年展: 在艺术新外滩,集体打造怀旧乌托邦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1r2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提出“乌托邦”的概念以后,人们对乌托邦的追寻就从未停止,并将其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只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完美社会”。
  人们曾经认为乌托邦在未来,认为人类和科技的发展,总能带我们抵达幸福的彼岸。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急速发展,精神上的焦虑,开始让人们回溯过去。有些人选择怀旧,将确定的历史美化为“乌托邦”,从而使内心得到安慰。
  在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对历史、对未来、对时间的探索。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主体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回顾前行的图景。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并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段,就如同在展览底层的正中央,放置的那4000个由废纸板组成的文字矩阵表示的,“前进一步,后退两步;前进两步,后退一步”。

回到过去


  从小小的猿猴到现在几乎称霸地球,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历史。当我们企图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答案时,历史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历史视野,不应该被怀旧所限定,艺术家通过回溯过去,试图向我们传达历史真实的力量。
  步入展厅,抬头向上看,最大的装置应该是博路斯帕·哈尔帕的“纪念碑”。这个从三楼悬挂而下的装置,几乎全部由被黑色条块抹除内容的文件组成。这些文件其实都来自美国情报机构的解密文件。
  艺术家通过对1948到1994年之间,包含14个国家的解密档案细致分析,呈现了冷战时期南美洲的画面。“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懂历史,觉得历史不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但当你看了这些文件之后,你会说不,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哈尔帕这样叙述历史的价值。将解密档案制成艺术装置,本质上与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满着对消亡之命运的抵抗,以装置铸就了一部历史。
  当看见这些档案被印在塑料材质上,并由透明绳索从高处悬挂起来时,观众不由产生了一种与宏大历史对话的感觉。我们触摸到的,不再只是冰冷地印刷在书上的历史年表。事实上,如果你有耐心,可以尝试仔细辨认那些档案上密密麻麻的“碑文”。但即便只是穿梭其中,将自己淹没于浩瀚的档案海洋,也足以感受到纪念碑的宏大意象与真实记录所塑造的静默力量。

解构历史


  博路斯帕·哈尔帕选择将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以期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更多的艺术家却选择解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再创造,直观地去探讨我们究竟能从里面获得什么价值。
  在展厅的另一边,有一个巨大的西方启蒙英雄后仰式铜像,和我们平时在街头所见的雕塑并无二致。但很快,我的目光就被在雕塑上嬉戏拍照的人所吸引。西班牙艺术家费尔南多·桑切斯·卡斯蒂略异想天开地在雕塑上吊了一块木板,让每个前来的观众,都有机会在这个西方启蒙英雄后仰的手臂上荡个秋千。
  秋千摆动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抬腿伸腿,仿佛我只是在一个普通的秋千上,然而在一旁的拍照和围观者,却又提醒着我,这个秋千原本是个需要被仰视的雕塑。到底秋千是雕塑的一部分,还是雕塑是秋千的一部分呢?再想远一点,如果将雕塑比作历史,将我们这些嬉戏的人比作现在,那到底在这条无垠的时间轴上,谁又是谁的一部分呢?
  带着疑惑来到二楼,我看到圆弧形外墙上贴满了人物肖像。那些肖像都没有“脸”,或者说,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甚至无法分辨其是男是女。它们仅仅代表着一张“人类的脸”,而不具有其他任何会引起普遍联想的特质,这似乎颠覆了这个“看脸社会”通过判别五官构成的不同组合,来感知身份个体性和感情的模式。
  亚历山大·阿波斯托尔为他这组照片取名“剧中人”。一共由60张以过去20年委内瑞拉政坛人物为原型的肖像组成,每个肖像皆没有真实的人物名字,只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特定的角色名稱,包括戴着防毒面具的战士,西装革履的政界精英,妆扮精致的上流名媛。
  当历史中的人们模糊了他们的具体面容,只能通过衣着来辨认其角色时,个体身份在历史大背景中的作用,便自然地浮现了出来。看着周围那一个个匆匆而过、形形色色的身影,再看看墙上单一突出的照片,现代社会中纷繁复杂的多元性别、女性主义等我们为之彷徨迷茫的边缘问题,似乎也给出了某种答案。

未来的实验


  未来是不确定的,没人知道下一刻会重复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还是会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变故。这或许是有些人更希望将乌托邦寄托在“怀旧”上的原因。
  但在一件事上,人们似乎拥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我们通过天文预测,能明确知道未来一千年里会发生的日全食日期。
  于是在这次双年展中,我有幸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看到了未来会发生的景象。
  推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PSA)三楼外侧的门,穿过露天的隧道,有着百年历史的发电厂烟囱就在眼前,这个博物馆的前身,正是南市发电厂。
  抬头向上看,烟囱顶黑漆漆的,略带弧形,上面布满了细密的小孔。假如再多些光,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地面上仰望漫天星空。
  日全食在正下方发生。虽然没有失重感,但还是满足了人类俯视太阳的愿望。顺着螺旋形的走道一圈圈向上,看着地上那个圆盘越来越远,走道构成了一个个同心圆,视线不自觉地便被引向了圆心——一个由125块马赛克组成的黄色圆盘。
  这个黄色圆盘已经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足球场、音乐厅中展出过三次,而“上海日食”则是它的第四站。艺术家巴尔加斯·卢戈邀请一组学生实时表演了未来一千年间,上海地区能够观测到的两次日全食:一次发生在2309年6月9日,另一次是2635年6月7日。
  “在整个人类历史里,日全食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非常令人着迷。要对这个现象有所理解,也就是本质上要对太阳与月亮运行的轨迹有所理解,离不开两个领域:科学和带有仪式感的实践。”巴尔加斯·卢戈认为日全食是最具主观性的天文现象,因此对于他来说,日全食并不只是宇宙的一次巧合,它还将我们带到一个集体仪式中——某种程度上与体育有些相像。   随着黑色和黄色的正反面不断翻动,无论是纸板底下的125个学生,还是回廊上挤满的观众,都在共同分享着一份激动和期盼,这将素不相识的所有人都密切联系在了一起。而这种感觉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更加强烈,旨在模拟真实的观看日全食的景象。
  当然,你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毕竟这是一个最具主观性的天文现象。对于如今在世的人来说,除非有什么灾难发生,这一生我们可能都无法体验日全食了。站在充满悖论的时间漩涡中,让人不禁幻想几千年后,日全食笼罩下的城市会是怎么样的。而身旁熙熙攘攘,一同经历这场仪式的人群,最终还是会将你拉回现实,着眼于人之一生所能占有的一张A4纸表格中。
  从烟囱出来,回到底层,我发现从一楼到二楼之间,除了电梯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楼梯。时间尚早,这次我选择步行上楼。气喘吁吁地抵达二楼时,我的视线立刻被一片强光所吸引。这是一片纯白的空间,步入其中甚至需要微微眯起双眼,好像是梦里走入天堂的样子。
  这是个360度的弧形房间,里面放置了360个时钟,每一个都比前一个快4分钟。而360个“4分钟”,正好形成了24个小时。在一片寂静里,你只能感受到一种让人耳膜发胀的密闭感,还有那时钟转动时的滴答声。
  而其实,在这样纯粹的时间流动中,还隐含着空间的概念。360度塑造了地球的圆弧,而在这里,360个时钟同时发声,也意味着全世界的时间在这个场域中被同步感知。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维度,在这里,我感到自己仿佛孤零零地站在了无垠的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两边坐标正在无穷尽地延伸。

艺术新外滩


  所以,乌托邦到底在何处呢?在这次上海双年展上,无数艺术家从无垠的时间长河中提取了那些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创造,然而这些创作所展现的矛盾迂回,真的指向了乌托邦所在之处吗?如果它不在过去,也不在人类一路高歌猛进的未来,那到底在哪里呢?
  走出PSA的大门,我依然是困惑的。
  上海的11月已经很凉,黄浦江畔一片霓虹灯闪烁,回头看看那根大烟囱,我突然想起书上记载的南市发电厂第一次发电的景象:1898年正月初一,30盏路灯在黄浦江畔太平码头至公义码头路段同时亮起,“几疑朗月高悬”。
  近百年过去,它旁边又陆续建造起江南造船厂、求新造船厂、印染厂等一系列厂房,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远去,这些厂房许多都被闲置下来,南市发电厂也面临着时代更迭的尴尬局面。
  所幸,在2010年世博会上,发电厂被改造成了城市未来馆。设计师在烟囱外加上了螺旋形钢架构成的轨道,取名“太空舱”,并且运用了多种生态建筑的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江水源热泵。从此,来自各地的人们在这座工业时代的老建筑中,勾勒著世界未来的模样。历史、现代、未来在这座8层建筑中不断地交融、碰撞。
  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构建,似乎是顺应了“城市未来馆”的理念,黄浦江沿岸无数的世博遗址以及老式粮仓厂房,都被改造为艺术馆和工作室。这些带有工业设计感的结构,还有室内的开阔空间,为艺术展览和创作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因此,这个艺术片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艺术家,也带动了上海民众参与艺术的热情。
  在这里,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当代艺术界的“高冷“:展览的早鸟票是需要“抢”的,博物馆的公众号阅读量是破万的。当一家艺术馆本身成为了品牌,实现“艺术大众化”便不再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PSA的展览就是会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即使没有接受过艺术建筑方面的专业训练,看着海报和介绍就会让人想要去了解的冲动。”还在读高中的Amy关注了6个艺术馆的公众号。在她看来,这些艺术展的表达形式都非常多样化,同一件作品会以手稿、图片以及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呈现,打破了艺术高冷的壁垒,让没有专业基础的她也能和艺术家实现“交流”。
  老厂房老发电厂变成了艺术新外滩,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是不是一座乌托邦呢?下定论似乎为时尚早,但这确实指向了更光明的方向。
  矛盾、摇摆可能本身就是人类的常态、也是历史演变的常态。艺术的未来,城市的未来乃至人类的未来究竟要去向何方,没有人能够预测。但我们所能确信的是,如果有乌托邦,它的坐标应该在未来,而抵达的通道则会在不断地回溯历史、反思自身中慢慢浮现出来。
其他文献
建筑界的巨星陨落  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于法国当地时间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是继罗伯特·文丘里之后,一个月内第二位辞世的建筑大师。  保罗·安德鲁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浦东国际机场、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师,一生获奖无数。从1976年获得建筑学院颁授的鲁瓦西-夏尔戴高乐大银奖,到2006年获颁国际建筑协会颁发的水晶球终身事业奖,
李莹在快要步入婚姻殿堂的当口,听到了来自男朋友同乡的“忠告”:这个男的在乡下结过婚,还有小孩。  沉浸在爱情中的李莹如遭当头棒喝,她从未听男友提过他有婚史的事情。李莹立即与男友当面对质,但男友矢口否认。  不放心的李莹决定自己去调查。她跑到当地的民政局,希望查询未婚夫的婚姻记录,但民政局给出的答复让她失望。“民政局说不能查个人婚史,也不负责审核这个,总之意思就是说,结婚双方应该是互相了解的,两个人
一块砖重三四十斤,张彦从6岁开始搬砖,现在已经搬了整整60年。他是一名砖雕匠。  逛老北京,游故宫、穿胡同、品四合院是标配。然而,这只是游客视角中,宏观叙事上的老北京。对于老北京张彦来说,还有一个微观却韵味十足的北京,藏在故宫的龙壁中,立在四合院的门楼上,躲在胡同的墙壁里。  张彦是位砖雕手艺人。从清嘉庆年间先祖张尚祖被召唤到京建造皇城做“匠户”,张家的砖雕手艺传到张彦手上已经第6代。2008年北
纽约有八百万人口,于是就有了八百万种死法。被奉为“美国侦探文学大师”的劳伦斯·布洛克,为读者安排了一场场迷离的案件,他在书中几乎穷尽式地回答了“什么是好看的小说”、什么是“小说的畅销”和什么是疯狂的“酒鬼”。    戴着圆镜片眼镜、蹬一双慢跑鞋的布洛克,有人说有点儿像列宁,可他应该是比列宁幽默多了。他喜欢大声地笑,喜欢不断开着玩笑,你有时甚至怀疑他应该是和“雅贼”伯尼一样是个双子座,可是不,他其实
《茶的真实世界》这本书里讲了一件事,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穆罕穆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當求之。”有学者质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不过我想,如果将前半句理解为让步状语从句,就不难理解了:学问即使远在中国,我们也应该去追求。因为玄奘不远万里求取真经的故事在中国深入人心,这种想法在中国完全不难理解。  在真实历史中,阿拉伯商人为了利润很早就到了中国。公元9世纪时,阿拉伯独桅三角帆抵达了广州的洋面,
热话题  NO.1  屌丝  提及量:152141304  提及人数:15846679  如果要在2012年找出一个微博上最流行的热词,这个词一定是“屌丝”。网友们用“屌丝”自嘲,用“屌丝”励志,因为屌丝是穷、矮、丑的代名词,更因为笨鸟先飞,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白天鹅。有人说,2012年是屌丝逆袭年。“屌丝”登上《人民日报》,也是逆袭嘛。  NO.2  江南style  提及量:108086781 
烟台人说起自己家乡来,都会以这片土地丰富的物产、近代工业的成就以及良好的教育基础而自豪。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樱桃,农作物如大花生,还有很多近代轻工业如钟表制造、葡萄酒酿制等,本地人津津乐道,外地人赞不绝口。但是它们源自何处,许多人都语焉未详,也不大深究。其实,所有这些都是西方尤其是美国传教士自十九世纪后半叶陆续传来的。  这次回家过年之前,我正好读到几本有关西方传教士尤其是美国长老会在烟台传教有
“我觉得一件事可以做或不可以做,有一条线,判准在于,不要让一个不认识的人,在背后(虽然他不知道你是谁)恨你,诅咒你。”  我记得我高中时和小伙伴鬼混的时光,仅限于在校园里。我们那所高中年代极久远,是日本统治时期的“台北第二高校”,在那极局促的空间里,你总会看到印象派的画面加上史特林堡表现主义,譬如在两栋楼衔接的楼梯间死角,会有一个奇怪的垃圾焚化炉,那是一个小天井,二、三、四楼的班级都可以把垃圾扔进
投资界“男神”巴菲特说过:风险最大的投资是婚姻。我们老家也有一句类似的俗语:庄稼不好误一春,娶妻不好误一生。诚哉斯言,诚哉斯言呀!  中国人常说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婚姻般配的基础,这话是对婚姻市场的精确总结。在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女人是依附男人的,对女人而言,嫁人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投资,可以说决定其生存状况的重大选择。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郎才”的“才”涵义是很广泛的,但不可否认重要的要
很多人不知道俄罗斯族也是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它确实是个“少数民族”,只有大约一万五千人,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排在第47位。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在中国国境的最北边,位于中俄边境的内蒙古额尔古纳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果佩兰俄罗斯名:妮娜80岁,第一代俄罗斯族后裔,无期工,后来补办了退休。妮娜的父亲是河北蔚县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平时喜欢种种菜,养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