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转换,利用变色油墨提高热现象实验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物理实验现象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如气体液化放热现象、外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导方向、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电源短路电流大小、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等物理实验.此时可以采用转换法观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并总结得出物理规律.文章以上述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为例,简述了如何巧用变色油墨让“热”无处遁形,让学生直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更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非遗商品旅游化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实测了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6类非遗商品的旅游化开发利用水平.结果显示:6类非遗商品的旅游化开发利用水平高,其开发利用水平分别为:民间绣活(86.04)、剪纸(85.80)、秦腔脸谱(85.49)、泥塑(84.23)、皮影(84.22)、戏宝盟(83.67);并以指标体系中24个主观问项为游客评价依据,利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
在对结构不良问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三套必修模块教科书为例,对其中的结构不良问题的数量和分布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构不良问题共有220道,其中“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结构不良问题所占比例最高.为了有效实施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引入真实情境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将物理实验与结构不良问题相融合,将传统习题转化成结构不良问题.
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纠缠,量子计算为显著地加速经典算法,例如大数分解、求解线性方程组、量子多体系统模拟等问题,提供了可能.随着量子计算机硬件的快速发展,探索量子计算超越经典计算极限方向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一类特定的问题,现有的量子设备已经展现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能力.但由于一些量子算法(诸如大数分解等问题)需要依赖于一个通用的大规模的容错的量子计算机,考虑到现阶段的量子设备的量子比特数十分有限,且容易与环境发生退相干,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基于含噪声的中等规模量子设备以及浅层量子线路的量子优越
文章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解析推导的方法,说明了原线圈输入电压和原线圈感应电动势的近似相等关系,从微观上推导得到了原、副线圈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并介绍了一种处理电路中载流子能量问题的等效方法.
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授受难度最大的概念之一,多年来由于理解上的偏差造成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显得模糊,概念建立生硬晦涩,考查问题设置牵强,许多学生学习时囫囵吞枣.为走出这一概念教学与考查的误区,建议厘清“吸”“容”之别,“授”“受”分清.
项目式物理学习是基于“教学乃育人之根,兴趣为教学之本”这一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宗旨,将物理实验、物理学发展史等有机融为一体的学习模式,具有个体团队化、教师引领化、课堂模块化、知识生活化、兴趣持久化等诸多优势.项目式物理学习具有三个新颖独到的教学策略:有效整合知识,做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学生受益的课程整合;基于核心素养,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打造和谐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学生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笔者试图通过创新实验教学设计,利用层层递进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文章以创新实验突破定量探究单摆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这一难点为例,阐述如何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对MathCAD的特点和应用进行概述,然后引用拍现象、等势线、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光栅衍射一些典型的实例,阐述了 MathCAD数值模拟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后指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MathCAD数值模拟将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是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一类典型问题模型.文章首先分析归纳课内要求的导体棒在含电阻和含电源电路中受恒力作用下切割磁感线的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求出导体棒的末速度.再基于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调整“参量”,探讨将电阻替换为电容、电感后,导体棒的受力及运动情况,将导体棒在不同种类电路中切割磁感线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对比总结.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利用智能手机自带的传感器可以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文章利用智能手机上安装的Oscilloscope应用程序,根据声波波形图的振幅、疏密和形状特征与声音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关系,实验验证了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课后阅读材料介绍的“以声消声”这个噪音消除技术的可行性.拓展了学生对声音波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为物理教学素材选取和教学情境预设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学物理教育渗透科学本质观提供了新的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