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对小学生来说,“数与代数”领域的数学概念、计算原理及数量关系等,都是十分抽象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其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借助“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几何直观在“数与代数”领域如何助力学生理解数学。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概念建构
数学概念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基石。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让他们准确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等直观的手段,让数学概念形象化、简单化,从而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多次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片段1:首先,出示小白兔做了2朵黄花,6朵蓝花。教师问:“要是把2朵黄花看做1份圈一圈,那蓝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圈。小结:以2朵花为1份,那么,黄花就有1份,蓝花就有3份,也就是3个2朵,即蓝花的朵數是黄花的3倍。教师找学生示范说,同桌说,指名说,齐说。倍的概念呼之欲出了。
在教学时,把已学的“几个几”作为新知同化的生长点,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把“几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建立倍的认知模型。“圈一圈”作为画图表征,有助于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表象,是学生对倍的理解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教师借助圈一圈,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在活动中,学生对“倍”的形成过程有亲身的经历,通过结合直观圈好的花朵图,建立“几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有效达成初步建立概念模型的目的。
片段2:出示小猫做了2朵黄花,8朵蓝花,那么这时蓝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呢?教师从学生中选出以下圈法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辨析。
黄花
蓝花
教师问:“有同学这样圈,你觉得对吗?”有学生回答:黄花是2朵,蓝花要像黄花那样2朵2朵地圈。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反例,让学生通过辨析、交流,能有效地舍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片段2中,有的学生只关注有这样的“几份”,认为蓝花有2份就是黄花的2倍,没有关注 “一倍量”的具体数量。学生通过辨析,知道蓝花要以黄花的数量为标准,以“2朵”为一份,一份一份地圈。这个反例借助“错误结构”的直观模型,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几个几”才是概念的本质,而且每一份数量都必须相等,深化了对倍的认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真正建立“倍”的模型。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算理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算法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要想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算理。但是算理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可以理解算理的“脚手架”——合适地借助学具或图形,使算理理解更加直观,突破学生理解算理上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12×14”竖式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矩形模型(如图1)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历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仅仅通过竖式演示,对于用第二个乘数“14”十位上的“1”去乘“12”,所得的“12”是12个十,学生往往是不理解的,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表示12个十的“12”与“48”对齐(如图2)。但是这个点子图把竖式中的每一部分都和图形中相应部分对应起来,这样把抽象的竖式与形象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为什么先用第二个乘数14中的个位上的4乘12,再用十位上的1也就是10乘12”能理解得比较透彻。以点子图这一直观图形作支撑,在图形直观与算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形象、简明。学生从理解算理到掌握算法水到渠成。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数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际问题大都用纯文字描述,而且数量关系相对复杂与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分析和解决。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思考题为例:六年级一班有48人,其中喜欢跳舞的有3/4,喜欢唱歌的有2/3,没有人既不喜欢跳舞又不喜欢唱歌。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复杂的分数问题,学生很难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就能将隐含的数量关系展示出来(如图3)。从这个线段图中,学生能清晰地看出喜欢跳舞的人数与喜欢唱歌的人数有重叠,从而知道“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人数”对应的分率是(2/3 3/4-1),就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去思考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数量关系,使学生有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概念建构
数学概念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基石。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让他们准确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等直观的手段,让数学概念形象化、简单化,从而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多次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片段1:首先,出示小白兔做了2朵黄花,6朵蓝花。教师问:“要是把2朵黄花看做1份圈一圈,那蓝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圈。小结:以2朵花为1份,那么,黄花就有1份,蓝花就有3份,也就是3个2朵,即蓝花的朵數是黄花的3倍。教师找学生示范说,同桌说,指名说,齐说。倍的概念呼之欲出了。
在教学时,把已学的“几个几”作为新知同化的生长点,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把“几倍”与“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建立倍的认知模型。“圈一圈”作为画图表征,有助于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表象,是学生对倍的理解的一个有力的支撑点。教师借助圈一圈,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在活动中,学生对“倍”的形成过程有亲身的经历,通过结合直观圈好的花朵图,建立“几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有效达成初步建立概念模型的目的。
片段2:出示小猫做了2朵黄花,8朵蓝花,那么这时蓝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呢?教师从学生中选出以下圈法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辨析。
黄花
蓝花
教师问:“有同学这样圈,你觉得对吗?”有学生回答:黄花是2朵,蓝花要像黄花那样2朵2朵地圈。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借助反例,让学生通过辨析、交流,能有效地舍去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显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片段2中,有的学生只关注有这样的“几份”,认为蓝花有2份就是黄花的2倍,没有关注 “一倍量”的具体数量。学生通过辨析,知道蓝花要以黄花的数量为标准,以“2朵”为一份,一份一份地圈。这个反例借助“错误结构”的直观模型,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几个几”才是概念的本质,而且每一份数量都必须相等,深化了对倍的认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真正建立“倍”的模型。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算理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算法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要想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算理。但是算理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可以理解算理的“脚手架”——合适地借助学具或图形,使算理理解更加直观,突破学生理解算理上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12×14”竖式计算时,教师可以设计矩形模型(如图1)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历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仅仅通过竖式演示,对于用第二个乘数“14”十位上的“1”去乘“12”,所得的“12”是12个十,学生往往是不理解的,以至于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表示12个十的“12”与“48”对齐(如图2)。但是这个点子图把竖式中的每一部分都和图形中相应部分对应起来,这样把抽象的竖式与形象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为什么先用第二个乘数14中的个位上的4乘12,再用十位上的1也就是10乘12”能理解得比较透彻。以点子图这一直观图形作支撑,在图形直观与算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结,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形象、简明。学生从理解算理到掌握算法水到渠成。
借助几何直观,助力数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实际问题大都用纯文字描述,而且数量关系相对复杂与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便于分析和解决。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思考题为例:六年级一班有48人,其中喜欢跳舞的有3/4,喜欢唱歌的有2/3,没有人既不喜欢跳舞又不喜欢唱歌。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复杂的分数问题,学生很难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就能将隐含的数量关系展示出来(如图3)。从这个线段图中,学生能清晰地看出喜欢跳舞的人数与喜欢唱歌的人数有重叠,从而知道“既喜欢跳舞又喜欢唱歌的人数”对应的分率是(2/3 3/4-1),就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去思考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数量关系,使学生有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