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移民过程中远距离移民问题研究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扶贫移民是国家帮助贫困地区人们摆脱困境的政策之一,扶贫移民有多种类型,根据搬迁距离的远近可以分为:近距离移民和远距离移民。相对于近距离移民来说,远距离移民会面对更多的困难。文章选取了陕西省定边县红墩梁村为例,研究发现,红墩梁移民新村存在搬迁后管理、基础设施、移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得出结论。通过研究以期丰富扶贫移民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扶贫移民;远距离;问题;策略
  作者简介李晋芳(1989—),女,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扶贫移民研究;张爱国(1964—),男,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扶贫移民研究。(山西临汾 041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地区大规模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12BJL07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扶贫移民就是帮助贫困地区人们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根据搬迁距离的远近可将扶贫移民分为:近距离移民和远距离移民。近距离移民指的主要是迁入地与迁出地一般在5公里范围内,一般超过5公里的搬迁则是远离搬迁。
  对远距离搬迁的研究主要有宁夏的吊庄移民:在理论研究方面,陈忠祥(1998)对宁夏的吊庄理论进行分析,对人口迁移理论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论述1;孔炜丽(2000)也对宁夏实施吊庄移民16年来的具体实践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作了综合评述2;在模式研究方面,王安忠(1998)将宁夏南部山区移民吊庄所采取的形式归结为同心河西模式、径源芦草洼模式、南山台子模式和宁夏华西村模式3;马伟华(2008)对吊庄移民后的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研究4;东梅等(2011)对宁夏扶贫移民对象瞄准精度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户主特征、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财产状况及基本生存条件会对移民效果产生一定影响5。本文研究长距离搬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得出结论,从而丰富扶贫移民理论。
  二、研究案例区概况
  陕西省的定边县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榆林市的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地带,是毛乌素大沙漠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红墩梁村隶属于定边县贺圈镇,位于定边县城西8公里,是2004年由扶贫移民项目投资,从白于山区将贫困人口迁移至此形成的一个移民新村。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是将处于白于山区的贫困人口迁移到自然和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地带,红墩梁村距离县城仅8公里,各种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因此被选为迁入区。红墩梁村移民都是来自于十几公里之外的分散的村庄,在2004年一批搬迁完成,搬迁的资助条件是白于山区人均低于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按户资助和农民自筹相结合,一户交国家23414元,每户独院一处,西房三间,每户水浇地约13亩,配套齐全,目前红墩梁村全村300户,1250多人。
  调查发现,从2004年搬迁至今,通过经商有15%的人富起来了,有35%的人没有入住,25%的人把房子和地转手卖了,25%的移民还处于贫困之中,可见移民的可持续性差。
  三、扶贫移民过程中长距离搬迁问题
  (一)扶贫移民后的管理问题
  对红墩梁村来说,扶贫移民后的管理问题主要是移民新村没有一个确定的政府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从搬迁到现在10年间,移民新村一直没有村长,只有会计和村支书,移民新村刚开始是由扶贫办直接管理,后来移交给贺圈镇,贺圈镇政府并没有行使管理的职能,所以说整个移民新村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这种无政府管理的状态影响到移民的政治权益和一些社会保障。比如说由于移民新村的隶属问题不清,导致10年来移民主体不但失去了原来居住区的选举权,另一方面在移民新村也没有选举权,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移民没有医疗保障,相应的养老保险之类的社会保障更是没有,孩子上学问题在当地也是大问题。
  (二)基础设施完善问题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扶贫移民搬迁过程中对扶贫移民主体的一个拉力,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将移民“稳得住”,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移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在扶贫移民的初期,红墩梁移民新村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完善,但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可持续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一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红墩梁移民新村在搬迁前每户搬迁户补助13亩的水浇地,但是由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长期浇不上水,再加上当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基本上都变成了沙地,保水保肥效果差,作物很难成活,这严重影响了移民的生活保障。二是道路问题。从实地的走访看出,红墩梁移民新村只有通往外村的一条路是水泥路,其他的乡间小道都是黄土覆盖,如果有大风的天气,可以用“黄沙漫天”来形容,这严重影响了移民新村的风貌,对移民的出行也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三是吃水的问题。红墩梁村原来有水井,塌了后,抽的井水不符合人体饮用,含氟量高,出现过拉肚子现象。村民只好自己院子里打井,共打180口,地下水水位下降惊人,从30米下降到80—90米,下降50—60米,有的贫困户因没钱打井而饮水困难。四是房屋问题。移民搬迁时每户3间西房,一处独院,十年过去了,许多住户将移民后的独院转手卖掉,原因就是住房的质量不好,许多住房有了裂缝,漏雨等现象。
  (三)移民心理问题
  移民主体的心理是比较抽象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移民的社交网络和娱乐手段。从表1可看出,搬迁后社会网络明显小于搬迁前,在長距离搬迁后,亲戚数量明显减少。社会网络的减少对移民的心理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其他外部条件方面也不能保障的话,就会影响移民的稳定性。
  通过对移民的访谈,得知村里不仅没有娱乐设施和运动设施,也没有举行过娱乐活动,移民的娱乐方式基本上是看电视、跟朋友聊天。当问到“你心里有烦心事找谁倾诉时”,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不倾诉。因此可以看出红墩梁移民新村移民主体心理状况不是很好。
  四、解决长距离搬迁问题的策略
  长距离移民搬迁是离土离乡的搬迁,相对于近距离搬迁更需要重视,避免出现“空壳村”和移民返迁的现象。
  红墩梁移民新村作为长距离搬迁的一个不成功的案例村,面对移民搬迁后遇到的一些问题更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具体来说,其一,要注重移民村的后续发展。搬迁是一个持久的工程,要想让移民“搬得起,稳得住,能致富”,就需要持续的关注移民村的发展,不能只管搬,不管安。对于该移民新村,首先要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完善村集体的相关部门来保障移民的利益,同时还要加强养老、医疗、上学等方面的保障。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村的水、电、汽、路等方面的设施,在移民初期就整合相关的资金,完善这些基础设施,保证房屋的质量,方便移民的生活。其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建设一些娱乐设施和娱乐场所,另一方面要组织娱乐活动,加强移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红墩梁扶贫移民新村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扶贫移民长距离搬迁过程中,移民主体能稳得住是判断移民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志;
  2在长距离移民搬迁后,持续的关注移民主体,发现并解决问题是移民成功的关键;
  3完善水、电、汽、路、房屋等基础设施是移民成功的保障;
  4要加强移民的文化活动,增强移民主体的融入感;
  5在长距离搬迁过程中,是否实行土地、户口一刀切有待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忠祥.宁夏吊庄移民的理论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8,4.
  2孔炜丽.宁夏吊庄移民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0(6).
  3王安忠.宁夏南部山区移民吊庄模式和效益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1998(2).
  4马伟华.从人类学角度解读宁夏吊庄移民中出现的社会治安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8(5).
  4东梅,李晓明,刘乔巧。生态移民瞄准精度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9).
  责任编辑:李佳佳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来到吉安县天河镇横林樟树陂苗族移民村。只见村边清澈的溪水哗哗地流淌,几个身着苗族服饰的妇女正在溪边浣洗衣物。山脚下9栋棕白相间、融合了苗族特色和庐陵建筑风格的两层吊脚洋楼一字排开。上面贴的同一内容的对联横批“感谢政府”在大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原来今天正赶上该村9户苗寨移民喜迁新居。苗民们换上少数民族的节日服装,载歌载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宾客。这些苗民用自己最朴素的歌舞衷心表达着对党
期刊
[提要]自2000年后,我国由经济庭审判制度改为大民事审判制度,关于商事法庭建立与否的争论从未停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商事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变化对于商事审判制度的要求也在提升。而改革后的商事审判格局在现有的国家经济制度下有何缺陷,又将如何改进。文章将通过对国外的商事审判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把握,主要从商事法院的法国入手,厘清商事审判组织的优势与特色,结合实际国情,找到我国商事审判组织设
期刊
近年来,东乡县大力推进扶贫工作,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4224人减少到2014年的11242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44%下降到2014年的3.51 %。目前,全县仍有6个省级贫困村、3709户贫困户。今年以来,东乡县坚持以“四个精准”为抓手,全力改变扶贫策略,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在2018年底前消除绝对贫困、在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期刊
曾几何时,山高林密,一幅看似美丽的画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饱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  曾几何时,山里的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曾经一度认为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大山。  2004年以来,兴国县立足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整体搬迁、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将移民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之一,将其与其他各种扶贫措施结合起来,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已经陆续帮助近245
期刊
寒冬时节,走进禾水沿岸的江西吉安县敦厚镇瑶前村,却洋溢着暖意:但见整洁的村道,崭新的民居,上百米长的文化长廊,荡漾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健身广场,集娱乐与保健为一体的居家养老院……好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图画!  这是曾经的瑶前?村支部书记杜新华见我诧异,笑着指了指村中心那口蓄水塘和祠堂说:我们村现在除了这两个“地标”,其他都变了,这一切多亏了“省人
期刊
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 2014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扩大到3.1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产量达700万公斤,产值达6000余万元,农民增加收入1500万元。现在,全县制种覆盖11个乡镇90个行政村400个村民小组,参与农户6000户,形成了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的种子产业带,已成为全县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期刊
眼下,当你走进永新县石桥镇白鹭村,看到的是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硬化的村道交错穿越,贯通全村,昔日破败的房屋、杂草丛生的空心村、臭气熏人的污水沟,或规划成新宅基地、绿化带,或水流淙淙、清澈见底、鱼儿游动,一派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昔日脸色蜡黄、目光浑浊、愁眉苦脸的村民,如今在春光明媚的温暖阳光下绽放着开心的笑容。昔日污泥满塘、几乎废弃的鱼塘,如今鱼苗跳跃,一家家鱼苗养殖专业户喜笑颜开在这里起网捞鱼,将
期刊
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永丰村坐落于大围山东南、铜鼓县西南,距离县城14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6.44平方公里,人口619人,耕地面积551亩,周围大山环抱,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小山村。  长期以来,虽然坐拥丰富的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但因山村闭塞、信息不畅、产业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除了一些土特产外,基本依赖于外出务工,致富奔小康成为永丰村村民年年盼望年年望的梦想。
期刊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不仅是专项扶贫的必要补充,而且也是整个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社会扶贫,既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贴近基层、转变作风、了解民情、培养干部、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各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对推进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2年开始,江西省民政厅、江钨控股集团公司定点联系帮扶黎川县。“
期刊
平坦通畅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初春时节,笔者走进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挂点帮扶的奉新县甘坊镇柘龙村,只觉处处散发出现代化新农村气息,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正在打黄元米果的村民黄信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变化,多亏了省卫生计生委的对口帮扶!”  柘龙村位于奉新县西部,距县城65公里。全村依山而居、伴水而住,村级经济薄弱,村民生活困难,被列为省级贫困村。2012年,江西省卫生计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