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用图、文、声并茂的媒体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人机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发挥了超时空交流的网络优势,成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金钥匙。
● 改变呈现方式,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音、形脱节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的现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记忆不深刻,很容易忘记。实践证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把纸质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让生字、生词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生字学习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必须会认会写的生字,采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本,课堂上学生每点击一个生字,计算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窗口呈现这个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在文中所组成词语的菜单,再点击“音”,就可以听到生字的读音;点击“形”,看到生字的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点击“义”,知道生字的字义;点击“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共有十几个生字,七个神话人物和一个神话动物。在备课时,我把这些生字以及人物、动物名字的有关信息与课文内容相链接,制成了电子文本。上课时,采用电子文本的呈现方式,把学生带入了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不认识的生字,自学生字,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及在文中所组词语的意思;认识了生字后,学生可以点击课文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动物的名字,了解相关介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我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学情统计”栏目,用以呈现学生点击生字的点击率。选择点击率较高的生字重点指导,让学生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汉字书写笔顺等,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生字生词的教学效率。
●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但由于时间的差异、环境的不同等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这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当时的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导入阶段我便用课件为学生展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一幅是绚丽多彩,景色奇异的海底世界。在学生被美景深深陶醉的时候,我关闭了画面并问到:“你想知道刚才画面上的美景是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我随即板书课题,然后又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里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随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在阅读过后,他们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受到那里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并且在学生背诵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相关的画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以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媒体资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
● 展现生活画面,引发丰富联想
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多媒体具有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因而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降低说话的难度,提高辨析的准确性。有一次,我请学生描述春天,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头脑中缺乏春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冰雪融化了……于是,我播放了有关春天的视频,在活泼优美的音乐声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田野里,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嫩生生、绿油油的,柳树在微风中梳理着柔软的长发;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儿赶着趟竞相开放,蜜蜂挎着小筐在花丛中采蜜……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春天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看完视频,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说道:“草地上,各种各样的野花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可见,多媒体将自然界的景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能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堵塞,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 搜集网络资料,增加知识容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网络世界多姿多彩,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既方便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又能丰富语言积累。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我让学生上网查阅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日期、风俗等,并制作成知识卡片。这样,学生在查找到资料的同时,就势必要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阅读量便会大大增加,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增强。又如,在教学《蜜蜂》、《鲸》、《赵州桥》等课文之前,我让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只要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来的资料,我都给予肯定。不过,首先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才能不仅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丰富知识,满足好奇心。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看,还是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空间出发,信息技术都发挥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 改变呈现方式,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音、形脱节的特点决定了汉字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的现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记忆不深刻,很容易忘记。实践证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把纸质文本转变为电子文本,让生字、生词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构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生字学习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必须会认会写的生字,采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本,课堂上学生每点击一个生字,计算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窗口呈现这个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在文中所组成词语的菜单,再点击“音”,就可以听到生字的读音;点击“形”,看到生字的字形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点击“义”,知道生字的字义;点击“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中共有十几个生字,七个神话人物和一个神话动物。在备课时,我把这些生字以及人物、动物名字的有关信息与课文内容相链接,制成了电子文本。上课时,采用电子文本的呈现方式,把学生带入了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不认识的生字,自学生字,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及在文中所组词语的意思;认识了生字后,学生可以点击课文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动物的名字,了解相关介绍,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我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学情统计”栏目,用以呈现学生点击生字的点击率。选择点击率较高的生字重点指导,让学生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汉字书写笔顺等,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提高了生字生词的教学效率。
●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但由于时间的差异、环境的不同等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真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这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当时的情境,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尽快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导入阶段我便用课件为学生展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一幅是绚丽多彩,景色奇异的海底世界。在学生被美景深深陶醉的时候,我关闭了画面并问到:“你想知道刚才画面上的美景是哪里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我随即板书课题,然后又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里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随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在阅读过后,他们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受到那里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并且在学生背诵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相关的画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以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多媒体资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取得最佳效果。
● 展现生活画面,引发丰富联想
语文教学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多媒体具有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再现性等特点。因而巧妙运用多媒体展现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说话的积极性,降低说话的难度,提高辨析的准确性。有一次,我请学生描述春天,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头脑中缺乏春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冰雪融化了……于是,我播放了有关春天的视频,在活泼优美的音乐声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眼前,田野里,小草悄悄地钻出地面,嫩生生、绿油油的,柳树在微风中梳理着柔软的长发;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儿赶着趟竞相开放,蜜蜂挎着小筐在花丛中采蜜……学生很快投入到了春天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看完视频,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说道:“草地上,各种各样的野花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可见,多媒体将自然界的景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能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堵塞,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 搜集网络资料,增加知识容量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网络世界多姿多彩,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既方便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又能丰富语言积累。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我让学生上网查阅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日期、风俗等,并制作成知识卡片。这样,学生在查找到资料的同时,就势必要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阅读量便会大大增加,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增强。又如,在教学《蜜蜂》、《鲸》、《赵州桥》等课文之前,我让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只要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来的资料,我都给予肯定。不过,首先要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才能不仅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丰富知识,满足好奇心。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巧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是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看,还是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空间出发,信息技术都发挥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