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果,幼儿的同伴交往会变得比以前密切友好,频繁和持久,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行为,更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更好地发展了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伴关系;交往;独生子女;环境
近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化,被拒绝和被忽视这两类幼儿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呈增长趋势,已远远超幼儿总数的三分之一。问题儿童的增加,有可能长大成人后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
一、家长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地方
(一)适应赞赏,鼓励幼儿正确交往。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负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是不同的人体,每个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都不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东于交往,善于交往,但也有孩子或许在交往中遭遇过不快的事,产生害怕交往的心理,顯得孤立。如果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玩游戏,有小伙伴一起玩是,他不愿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而当有一天他自愿把玩具给他人玩并且学会了合作时,作为家庭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会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家长的一句赞美,不仅及时认可了孩子的良好表现,也满足了孩子渴望被重视被表扬的需要。
(二)引导孩子,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
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曾经有家长说过这样一件事:孩子和自己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又哭又闹,还对家长又抓又踢,而当和同伴有相同的玩具需要时,也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蛮不讲理,霸道自以为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宽容的心态?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让孩子懂得爱和宽容了吗?不光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中成长,也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伴……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孩子才会推及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的爱,以及对事物的宽容心态。宽容是友好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交往就更简单,更融洽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作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庭应该持冷静的态度,理智地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敢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应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教师已批评了他,我们应该原谅他”。家长的这种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谢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家长要时刻注意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行为。对孩子交往习惯的培养,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做起,每天都做到。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当和孩子坐公交车时,引导孩子观察让座的人,可以问孩子:“他为会要这样做?如果换成你自己该怎样做?”及时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好行为。当幼儿在尊老爱幼的友好交往中获得了他人的赞美时,一定会督促自己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二、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学会友好交往的环境
(一)利用户外活动,给幼儿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活动器具(玩具)的共同就充分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活动中,教师在投放器具时,有意识地投放品种多但数量少的器具,当幼儿想玩别人手中的器具时,不必须与他人共用或商量交换器具,才能如愿以偿。如活动《纸棒的一物多玩》,活动中提供给幼儿人手一根纸棒,让幼儿想出纸棒的多种玩法。如“搭长梯”、“跳格子”、“走长线”等,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既要共同玩耍,又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又如《占圈》活动,老师提供的圆圈数量总比幼儿人数少,在念儿歌后要抢圈站,先站在圈中占为胜,这样既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与情操。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认知道理,作为老师应该把握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们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喊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有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也为这位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们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要爱护小动物。
(三)从小事入手,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随机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善于发现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进行随机教育。如小朋友病了、摔倒了,小朋友没有玩具,没有朋友,心情不愉快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同情心教育的内容。如有一次在活动结束后,小朋友进洗手间洗手,我正在外面整理教具,只听见“哇”的一声,边扶一边说:“没关系的,以后小心点。”于是,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起哭的小朋友来……,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在所有的小朋友面前表扬了扶的小朋友,并鼓励好今后还要这样做,做其他小朋友的好榜样。
(四)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关爱与宽容。
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通过扮演角色,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商合作等。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会悉心照顾“孩子”,给他喂饭,送幼儿园,去看医生;在“开汽车”游戏中,“乘客”会主动给“老奶奶”让座。但由于幼儿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常因为争同一个角色的发生争执。我就抓住游戏中的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如:“别人与我同时喜欢同伴东西”我该怎么办等,同时,设置一些情景表现,让幼儿看、想、讨论,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果,幼儿的同伴交往会变得比以前密切友好,频繁和持久,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行为,促进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伴关系;交往;独生子女;环境
近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化,被拒绝和被忽视这两类幼儿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呈增长趋势,已远远超幼儿总数的三分之一。问题儿童的增加,有可能长大成人后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
一、家长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要注意的地方
(一)适应赞赏,鼓励幼儿正确交往。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负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是不同的人体,每个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都不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东于交往,善于交往,但也有孩子或许在交往中遭遇过不快的事,产生害怕交往的心理,顯得孤立。如果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玩游戏,有小伙伴一起玩是,他不愿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而当有一天他自愿把玩具给他人玩并且学会了合作时,作为家庭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会体验到分享的快乐。这家长的一句赞美,不仅及时认可了孩子的良好表现,也满足了孩子渴望被重视被表扬的需要。
(二)引导孩子,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
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曾经有家长说过这样一件事:孩子和自己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又哭又闹,还对家长又抓又踢,而当和同伴有相同的玩具需要时,也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蛮不讲理,霸道自以为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宽容的心态?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让孩子懂得爱和宽容了吗?不光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中成长,也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伴……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孩子才会推及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的爱,以及对事物的宽容心态。宽容是友好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交往就更简单,更融洽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作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庭应该持冷静的态度,理智地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敢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应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教师已批评了他,我们应该原谅他”。家长的这种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谢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家长要时刻注意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交往行为。对孩子交往习惯的培养,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做起,每天都做到。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当和孩子坐公交车时,引导孩子观察让座的人,可以问孩子:“他为会要这样做?如果换成你自己该怎样做?”及时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好行为。当幼儿在尊老爱幼的友好交往中获得了他人的赞美时,一定会督促自己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二、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学会友好交往的环境
(一)利用户外活动,给幼儿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活动器具(玩具)的共同就充分促进了幼儿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活动中,教师在投放器具时,有意识地投放品种多但数量少的器具,当幼儿想玩别人手中的器具时,不必须与他人共用或商量交换器具,才能如愿以偿。如活动《纸棒的一物多玩》,活动中提供给幼儿人手一根纸棒,让幼儿想出纸棒的多种玩法。如“搭长梯”、“跳格子”、“走长线”等,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既要共同玩耍,又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又如《占圈》活动,老师提供的圆圈数量总比幼儿人数少,在念儿歌后要抢圈站,先站在圈中占为胜,这样既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与情操。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认知道理,作为老师应该把握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们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喊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有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也为这位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们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要爱护小动物。
(三)从小事入手,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随机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一些突发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善于发现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进行随机教育。如小朋友病了、摔倒了,小朋友没有玩具,没有朋友,心情不愉快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同情心教育的内容。如有一次在活动结束后,小朋友进洗手间洗手,我正在外面整理教具,只听见“哇”的一声,边扶一边说:“没关系的,以后小心点。”于是,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起哭的小朋友来……,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在所有的小朋友面前表扬了扶的小朋友,并鼓励好今后还要这样做,做其他小朋友的好榜样。
(四)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关爱与宽容。
幼儿在游戏中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通过扮演角色,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如团结友爱,协商合作等。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会悉心照顾“孩子”,给他喂饭,送幼儿园,去看医生;在“开汽车”游戏中,“乘客”会主动给“老奶奶”让座。但由于幼儿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常因为争同一个角色的发生争执。我就抓住游戏中的每一个契机,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如:“别人与我同时喜欢同伴东西”我该怎么办等,同时,设置一些情景表现,让幼儿看、想、讨论,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果,幼儿的同伴交往会变得比以前密切友好,频繁和持久,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行为,促进了自身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