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认识所有的船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老师问过一个很俗的问题:“你们长大都想做什么?”
  有的同学说想开公司当老板;有的说想建高楼卖房子;还有的说想当电影明星,让所有开公司当老板和建高楼卖房子的人都喜欢自己,来看自己演的戏。
  然后轮到我了,老师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却半天也没说出个啥。
  其实,我想认识所有的船。
  但这是不能当着老师的面承认的,不能当着未来的公司老板、房地产商和明星的面承认的。因为我知道只要说出来,我就得以此为题写一篇500字作文,周一交,还得主旨明确、内容深刻。
  但我确实想认识所有的船。七岁生日,外公送了我两本书:《叶永烈科学童话365》和《小灵通漫游未来》。前者有一篇讲“万吨轮”的故事,一艘吨位一万的巨轮,在海面上划过,只像一片叶子划过水塘。《小灵通漫游未来》则更加新奇,里面有一种“原子能气垫船”,向下喷气,悬浮在河面从而避免摩擦,一块香皂大小的“原子能”燃料,就可以让船跑上几万公里。最重要的是,它载着河边闲逛的不靠谱主人公来到了“未来市”,这让同样在河边闲逛多年的我羡慕不已。
  我家后山能够看见远处的货运码头,进进出出的是各色集装箱,吞吞吐吐的是各国GDP,偶尔也有和水牛一样叫唤的邮轮和奔向碧空尽头的人力帆船,它们都像一片叶子一样,轻轻地划过水塘。但其中却没有一艘能悬浮在空中,并且只烧掉一块香皂大小的燃料就可以带我去未来。
  我把这些困惑写在作文里,老师很生气,“题目是长大想做什么职业,你全写跑题啦。重写500字,周五交,给我仔细审题。”
  船为什么一定是在水里呢?上学的时候,我抽屉里总放着几本《科幻世界》,那里面的船不仅能在空中飞、在宇宙里飞,还会沿着时间轴飞。我记得刘慈欣的《山》里有一艘跟月亮一样大的飞船,从宇宙的另一端用了千万年来到地球,不为统治人类,只是为了悬停在它上空看一眼“远方的世界”。
  人对船的执着,就是对远方和未知的执着。可是远方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学老师告诉我,好好念书考个好学校,考研、出国,然后自己有出息做生意、开发房地产……这就是远方的世界。
  于是我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迎接五个家教。
  在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家教占领的时间里,我用六块钱来完成精神补给。加上学校图书馆收藏的《科幻世界》,我感觉精神世界很圆满,认识了许多新的船。王晋康的《海豚人》里,那艘由虎鲸和海豚们接力牵拉的木筏,带着主人公周游人类已经消失的世界;宝树写的《人人都爱查尔斯》,主人公查尔斯为了逃避没有隐私的直播生活,乘坐小飞船逃到了冥王星,最后殒命于此;看完《一日囚》,我更加深信柳文扬并没有死,只是坐船被时光的河流困在了同一天。
  然后就如同小学老师预言的那样,我终于有机会去国外念书,走在牛顿和卡文迪许走过的路上;图书馆里有达尔文的手稿;宿舍连得上霍金家的Wi-Fi。
  但这真是远方的世界吗?上课下课,作业论文,面试上班,身边被称为优秀的人生活习性都很异常。喝上几小杯伏特加再写十首诗,最后再来一杯咖啡因饮料披挂去加班;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句句珠玑;去不同城市喂不同的鸽子,只只肥美;喝酒光看瓶子形状就知道是波尔多还是勃艮第,喝咖啡皱一下鼻子就知道是猫屎还是象屎。
  这个时代就如同一台巨大的摇奖机,大家手里攒着号,都知道肯定有人要走运,但谁也不知道走运的人会不会是自己。世界高速旋转,每个人都很急,毕业了忙找工作,工作了忙升职加薪,似乎都有一种共同的恐慌——慢了一步就要慢一生。
  老师曾经说过的远方,更像逼仄的现实。而我们除了长、宽、高之外,也需要来自另一个维度的给养。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控制时间流速的好办法——写科幻小说,就是我对抗高速而狭小世界的武器。仿佛一坐下来开始写,时间的流速就会减到无限慢。下笔前看钟是9点,写完了再抬头一看,哟,8点半了,时间还倒流了!今年《科幻世界》的刘维佳老师告诉我,我平日里写的科幻短篇故事“挺有意思”。我就真切看到了那个还在上小学偷看杂志的自己,跨越了十几年的时光,高兴地挥了挥手。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时间的倒流?
  船连接未知和远方。中国古时候有一艘船接惠子去魏国做宰相;希腊古时候有一艘船一直不停地更换零部件引起了哲学家们的遐想;15世纪末,葡萄牙人的多桅三角帆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英国水手乘船在漫长航路中学会了用柠檬治療败血症,成为现代医学方法论的黎明。
  《星球大战》中有一艘“千年隼号”,使用反重力引擎和各种黑科技,穿越星际只要一瞬间,是科幻电影里速度最快的船;《独立日》里外星来的城市毁灭者不大符合动力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形山丘,内部空间大到可以供航天器飞行;《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和《太空旅客》中的飞船则要靠谱得多,旋转的悬臂为进行长时间太空旅行的地球人提供了“人工重力”。
  制造可以开得更远的船,去看一看自己生活以外的地方,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除了眼、耳、口、手、鼻,所有人都在天灵盖的中央长着一对触角,它们能感受到大气湿度的变化、别人大眼睛上方睫毛的颤动,以及几百光年外中子星的脉冲。有了这对触角,在考试升学、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之外,在狭小的生活之外,他们还会幻想所有的远方,想提起自己的笔,去认识所有的船。
其他文献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都渴望能够通晓万事,探索各式各样、无穷无尽的知识。殊不知,唯有先将一事啃深钻透,才能将其余万事纳入怀中,得以遍闻多样之学识。  成一事,闻万事之基也。当我们集中精力去深耕一件事时,可从中领悟到如何去学习一种知识,如何将一件事做精做妙,而后才为闻万事提供方法与经验。我们都熟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达·芬奇得以将万事万物都绘得惟妙惟肖之前,他先是耐心苦练如何去画一只鸡蛋。
英雄从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平凡人挺身而出。  ——题记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武汉发出了召唤。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人员纷纷奔赴守护生命的前沿阵地,他们又何尝没有畏惧过,但当他们穿上白大褂后,心里顿时没有之前的犹豫和害怕,只剩下沉甸甸的责任。可他们又何尝不是平凡人呢?一年到头,最期待的就是春节回家陪陪家人和孩子。但面对这个沉重的任务,他们只能忍泪说一句:“疫情结束后,我一定回家陪你。”即使不舍,
以赵小勇为主人公的纪录片《中国梵高》,先后已在欧洲多国上映。  从1997年开始,来自湖南邵阳的赵小勇及其家人在深圳大芬村临摹了超过10万幅梵高的作品。一张大幅高仿作品在德国、荷兰等地可以卖到一千多欧元,但很多大芬村画工只能拿到200元人民币。  临摹了这么多年梵高的作品,赵小勇终于在2014年见到了梵高的真迹。在梵高博物馆,赵小勇看着自己临摹了无数遍的《星空》和《咖啡馆》的真迹,忍不住落泪,“不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岁月像流水卷动河沙,把我们的生命牵引着,向前奔去。在前行中不断认识这个世界,我们逐渐了解到生命之河的隐秘。  人们说,生命是顽强、是短暂、是宝贵、是从容……古代有以河流寓时光流逝,无数文人墨客也借河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今看河,它就是生命的隐秘。  生命的隐秘在于“气象万千”。河有着气象万千的特点,或缓或急,或凉或暖,人的生命何尝不是丰
京山一中早早文学社创办于1980年代。创办之初,举步维艰,初期社刊用钢板刻字油印,后来才改为用铅字打印。其起伏兴衰,历尽艰难,始为校报,终成校刊。刊名“早早”来自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意在发现崭露头角的写作新人。耕一方文学园地,育几代文学才俊,师生勤耕不辍,八十多期《早早》均按期出刊,内容精彩纷呈。  早早文学社每半年办一期刊,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有规范的組织机构
吴波第一次见到安宁是在全球船东协会的年终晚宴上。他的上司,一个矮小的秃顶法国人,指着一个站在冷餐盘旁边的女人对他说:“吴船长,你见过安宁吗?”  法国人语气里的调侃意味浓厚而滑稽。他看向那个女人,注意到她身材高挑修长——修长得几乎有点像是巨人了,哪怕她穿着一双和晚会不相宜的平底鞋。她身穿一件无袖晚礼服,露出的手臂肌肉匀称,在黑丝绒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白皙而有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熏肉
原 文 阅 读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
体育游戏具有娱乐、健身、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多种功能,它内容丰富、充满灵性、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是小学和初、高中乃至大学生普遍喜爱的教学内容。  “圆圈快快跳起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5~6年级“跳跃游戏”内容之一。游戏方法是:将学生分成20~30人一组,站成间隔50厘米面向圆心的圆圈,指派一至二人手持长竿一端蹲在圆心顺(逆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改革开放40年,是工人不停擦拭额头汗水,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基建速度;是农民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良田;是创业者奋力撕下了“山寨”的标签,让中国自主品牌脱颖而出;是科研人员矢志探索,令科技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千千万万全力以赴的身影。40年筚路蓝缕,每个人的“小梦想”汇进国家与民族的“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