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先锋他们是力量

来源 :女友·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有“另一种方式”的勇气,只是苦于没有“另一种方式”的入门技巧的话,那请看看那些勇于用自己来探索的先锋们。他们的故事,是经验,是借鉴,同时,更是一股召唤的力量……
  江河十年行的活动在3月中旬,正是香港大学的学期中期,魏翰扬抉择了很久,決定还是把那两周再次花在金沙江上面。
  作为香港大学的经济学与金融学双学士,不同于他那些摩拳擦掌准备投入金融界大肆捞金的同学,魏翰扬的三年本科时光中,只把50%的精力放在了本专业上,剩下的时间,全部被他投入到了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领域。在魏翰扬这里,对环保的感情彻彻底底可以用“热爱”来形容,他曾经在2009年代表港大参加了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2011年的时候还跑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习,在参加“江河十年行”之前,魏翰扬就自己独自考察过金沙江的环境情况,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章,那些实地考察的记录文章中,不光有他自己每天深刻的感悟,更有精准的术语和细致专业的观察。
  考察金沙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对于“江河十年行”来讲更是如此,这个活动由北京的NGO团体绿家园主办,每年组织专家、绿色环保NGO人士和10~20名记者,到四川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云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沿岸进行考察,回来客观记录报道那里发生的变化。这是一个艰苦、专业又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活动,魏翰扬事先并不认识其中的任何成员,只是把自己的文章投给了绿家园的汪永晨和杨勇两位老师,文章中的热情和专业性打动了他们,两位老师主动给这名认真的大学生发来了邀请。2012年的3月20日至3月31日,魏翰扬跟着江河十年行整个专业的团队,一起考察了长江在建的、争议极大的小南海水电站,以及从下游上溯的全部金沙江中游和下游在建的或规划中的水电站。
  虽然魏翰扬事先已经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储备,在金沙江的水电站现场,他还是被各种纷至沓来的新鲜数据淹没了——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库容、移民人数、坝高、河谷气候、地质风险……过去在书摘里,魏翰扬习惯从制定政策的角度解读环境问题,而当一切枯燥的数字都变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现实,这名年轻的大学生开始决定去涉猎工程和技术知识,放更多的机会,在这种艰苦和朴素的环境中去。
  在活动过程中,随行的司机给魏翰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昆明当地的司机前半生从来没有关心过环保这件事,接下这个团队时,也完全不了解他们要干什么,结果走遍整条金沙江后,看到那么多在建的水电站,这位文化水平很低的中年男人完全被震撼到了,他很难得地背出了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来之前,他以为长江永远会这样的诗情画意,没想到现如今到处都是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山体,到处都是烟尘滚滚的水电工地。“以后我的孩子也许就看不到原来的长江了。”司机感觉特别难受,到了最后,他很认真地跟团队说,等他退休了,他也加入这个行列,去保护长江的环境。
  江河十年行的10天,魏翰扬花掉了3500块钱,不过由于出发前递交了申请,香港大学的绿色基金(HKU GREEN FUND)为其补助了2600元港币,在香港大学里,关注大陆环境问题的人并不多,其中又以内地学生为主,魏翰扬将与绿色基金合作,撰写相关文章,并在港大举办讲座,向更多的香港同学介绍金沙江,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想影响更多的学生关注这个议题。
  对于魏翰扬来讲,去做一名环保工作者,已经是他坚定的选择了,亲身站在热爱多年的金沙江边,捧起一口金沙河水,这样的亲近是他最快乐的时刻,也是他最大的动力。魏翰扬并不欣赏那种到处住酒店,一窝蜂拍糖水片的旅行方式,现在的旅行者,消耗了太多的金钱和时间,只为了捕捉自然一刹那的波诡云谲,却并没有利用手里昂贵的镜头去记录环境真正的变迁,在魏翰扬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当代的叶公好龙。他更希望普通的公众能对旅行投入更多的责任心,到湿地、森林、沙漠的现场,亲身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见到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走马观花的感叹之外,哪怕只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一下,传到自己的微博和博客,发表一点点自己的评论,“让更多人知道,就是让事情得到解决的第一步了”。
  我也想有我的“江河十年行”——
  1.国内类似江河十年行的活动很多,比如绿家园每年都有生态游、河流考察,以及定期的环保观察等活动,可以订阅环保组织的简讯,寻找机会。
  2.学生出来考察可以联系校方及社团,看能否申请到课题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3.环保活动本身并不高深,重要的是保持热情并持续关注,学习相关知识,才能看出门道来。
  4.环保旅行不止局限于环境考察,其他旅行中,无论去过哪个地方,哪怕只是交通工具经过,我都会防止自己睡着,认真地留意所到之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没有遭受破坏,或者跟我以前来过相比有没有变化、与书本描述相比有什么差距等等。
  5.忠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不仅是一份真实的环境观察,而且能用文字和图片的力量来呼吁更多人关注环保。
其他文献
沈奇岚: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喜欢用大把时间来阅读、思考、到处旅行,尝美食、看美人,和生动有缺点的人做朋友。讨厌无聊无趣和装模作样的人、事、物。新浪微博:weibo.com/shenqilan  在一个昏昏欲睡的晚上,我在网上点开了一个视频,看到一个大男生,梳着两条辫子,正在和自己的父亲过招。他的两个兄弟在一旁满脸焦急地看着两人大战几百回合,不停地说“别打了别打了”,可完全
期刊
一  晴朗的早晨,风还有点凉。春夏之交的短短时间里,有夏米最喜欢的天气。走在去往教学楼的那条林荫大道时,她惊奇地发现两旁的泡桐树都已经开花了!有人在背后叫她,问她班级合唱的事情。她转身,笑得比阳光都灿烂:“就差一首好歌啦!”嘴没闲着,脚也没闲着。一个不小心,她就和旁侧的人撞了。  “同学对不起对不起!”夏米一边捡东西一边道歉。可还没等她抬起头来,被撞的男生一把抓起书包,毫无回应地走了,只留夏米在原
期刊
李冰  曾是某世界五百强外企白领,现在是每日与猫为伴的全职绘本作家,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气质,清新甜美,温馨感人。出版《不想告别的夏天》《幸福的料理箱》《再见,出租屋》及《我不升职记》系列等十余部绘本。喜欢吃橡皮糖和三明治,喜欢阳光下麦田的味道,热衷于美白牙齿,不擅长整理家务,对可爱的杂货没有抗拒力,目标是每日跑步一万米,最不喜欢的事情是分离。
期刊
8月的伦敦喝彩还没完全散去,9月的世界各地马上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尽管伦敦的奥运项目已经增加到了26项之多,但90后们最爱玩的还是传统之外的运动项目,“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就像他们所努力做的,希望自己最热爱的运动能早日进入奥运。  美国 * 死飞自行车Fixed Gear  舞动年轻  自行车怎么“死”?其实是把自行车的齿轮直接用螺丝固定在轮轴上(Fixed Gear ),
期刊
有风的夜晚 / 我们把曾经一一检阅 / 或搞怪或甜蜜的容颜  藏在青春的碎片里 / 闪闪发光,惹人垂怜 / 每一个滚烫的小心思  都是温暖彼此的最好见证 / 胜过棉花糖的香甜
期刊
小米的職场囧事
期刊
在外旅行六年之后,骏(郑永骏)已经想不起来第一次真正用厨艺换食宿是什么时候了。  23岁那年他背着大大小小三个包裹和1万块加币(约6万元人民币)只身飞到澳大利亚,这是他环球旅行的第一站。在这里,他用一年时间走遍澳洲,先后从事了四份工作——作为厨师,或者调酒师——这是他用厨艺换食宿的开端。  当时的他想法很简单,“我出国了,然后就到处乱跑。我就是想去接触不一样的美食,学到多一点东西,三年四年后再回家
期刊
不用的设备借给你  陈美和吴东江,是这样开始的——  还是冬天,陈美楼上搬来了新邻居。45岁的甜美阿姨,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先是穿着硬底拖鞋,拖拉拖拉上厕所,然后哗——瀑布一般冲马桶,接着是绵延不绝的上水声,直到淅淅沥沥地甩出个快要断气似的尾音,才算完。  然后高潮来了,她在客厅里乒乒乓乓地做起运动来。听声音,应该是体感健身操的节奏,还很健康地赤着脚。  陈美在睡梦里,都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肥肉
期刊
傍晚,我坐在车里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立交桥下面一个急匆匆行走的身影让我心中一动,他很像我丢失了很久的一个朋友,于是我花了几分钟时间回想了与那个朋友有关的一些事,很奇怪,我看到的全是自己,我看到我自己十八岁的样子:永远背着双肩背包低着头快步行走,永远不肯穿面料柔软色彩鲜艳的衣裳,不爱笑,也不喜欢跟人结伴而行……因为那样不够酷……我相信所有特别的男生都喜欢酷酷的女生,所以就一直那样走啊走……  这个傍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毕业旅行,关于这个话题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未曾做过毕业旅行,那个时候经济条件不允许,尽管我从小就有一颗爱飞的心,但却常常因为现实的问题而在陆地上徘徊。  杂志总是喜欢传递一种生活方式,好像如此生活的人就会变得如何优雅,实际上这个世界千姿百态,看你的杂志的人永远是同一类,而这一类以外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未见得就不精彩。就拿毕业旅行来说,不是所有的人都曾有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上过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