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农村教育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但是在农村教育发展的背后,由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很好的体现管办分离,导致现在农村大量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长期处于被动发展状态,新的“等、靠、要”思想重新产生,整个学校处于“千校一面”的发展势态,学校缺乏自身创新发展的能力。如何摆脱困境,走出千校一面的发展误区,储蓄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能力,走立意创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探索的重要课题。我校是遵义市余庆县的一所边远乡村小学,承担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与遵义师范学院共同承担了贵州省教育厅的教育科研任务,承担了遵义师范学院2010年的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储备农村学校自身发展能力的管理观点,近年来开展了大量实践,使学校发展日新月异。
  一、储备管理能力。学校管理能力是提高办学质量的第一资源。如何保障学校管理能力活跃、持续、健康发展,这需要农村学校管理者自觉储备整体的学校管理能力。
  1.储备学校管理能力,校长应该做到“三心二意”。对依靠校长自身以外的力量来管理学校,校长要有信心;用发展的眼光来办学校,储备农村学校自身的管理能力,形成一种模式和传统,校长要有耐心;在储备学校整体管理能力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可塑性的人物、事物,校长要有爱心;培养造就比校长管理能力强的人越多越好,校长心态要平和,心胸要开阔,创造性地储备学校管理能力,校长要诚意;校长要解放思想,走出传统长官意志办学和民主治校的误区,储备学校整体管理能力,校长要有创意。
  2.储备学校整体管理能力,落实“三个保障”。即: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的研究会议,确定工作目标及相关性工作;经费保障,要在办公经费中设立编制预算这项工作的活动经费;制度保障,对于把储备学校管理能力纳入各项制度给予保障,特别是考核制度。
  3.储备学校整体管理能力,要分层分类培养。一所学校要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需要各种管理能力。教师群体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工作性质把教师大致分成六类,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是行政管理能力类,二是教学管理能力类,三是后勤财务管理能力类,四是德育工作管理能力类,五是班级管理类,六是学校管理类。编制培训体系,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培训。
  二、储备协调能力。在农村基层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学校储备整体的协调能力,针对学校发展中碰到的困难,让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出面协调。
  1.协助调和改善上下级关系能力。校长应对中层以上干部的协调能力给予特别关注,关注他们的成长就等于关注自己的进步,关注他们的发展就等于关注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协调上级的工作。如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可以分配不同的教师参与不同的场合协调上级的实践活动。这样做,既能增加校长和上下级间的感情,让跟随的教师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又能促进他们的交际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增强学校的整体交际能力。
  2.协调和改善教师关系的能力。学校应该长期创造安定团结,和谐民主的氛围,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协调教师能力的教师和领导,校长对每一个教师协调能力的提高负有责任,将教师协调能力的提高纳入学校继续教育规划。
  3.协调和改善社会关系的能力。农村学校处于特定的农村低文化人群中,接触最多的人群和单位是农民、村民组、村支部、村委会,工作中要与他们发生关系,以调动一切支持办好学校的力量。因此校长要倾注心血,对教师增加培训的实践活动,使每位教师具备一定的协调社会的能力,将教师的能力实践于家访、村访、邻访等不同场合,让广大群众和学校志同道合,努力把村庄里的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储备战斗力。办好一所学校也需要战斗力。由于农村学校工作的条件相当艰苦,要把我们所在的学校办成一所特色学校,就需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教师队伍。储备学校教师集体的战斗力,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带头,身先士卒;二是坚持把教师融入集体的战斗力表现纳入学校教师全面工作考核方案;三是坚持把教师纳入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目标中去接受实践,接受锻炼;四是坚持评选表彰在集体战斗力中形成的积极分子。
  四、储备自学能力。在城市文化不断进入农村社会阶层的今天,农村学校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活跃起来。在吸收城市学校文化的同时,我们如何持久地守望农村校园这块净土,让教师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安下心来学习,让农村学校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学校长期储备教师的整体自学能力。根据农村教师的居住特点和学习欲望,我们可以设计出“农村教师成才四步规划”:每人要编制《个人特长、才艺成长计划》,学校做好后续督查管理工作;每周开展一唱一练集体活动,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一个周利用半小时集中教师合唱训练,半小时集中教师书法训练;每季度开展一次教师业余读书笔记展示;每一年集中开展一次展示教师在学校的才艺进步成果的活动。整体储备学校的自学成才能力,学校要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类实施,完善机制,落实制度,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吸引先进的外来文化,让农村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活跃于农村教学的三尺讲台,安居乐业,无私奉献,释放教育生命之光,更加圆满地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学生崇拜,家长尊敬的农村教师,让农村教育走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光辉大道上。
  五、储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没有创新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创新的学校,学校就很难办出特色。农村学校由于受条件封闭的制约,学校需要打开山门,整体储备学校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农村学校管理的核心,校长在办学的过程中要围绕这个核心周密规划,创新管理让更多的教师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创新实践。特别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创新,例如,我校作为课题实施单位,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探索,在全国首创了助理教学法,为了使助理教学法的理论更成熟,我们通过申请,我校的助理教学法挂靠了遵义师范学院,利用大学和中小学的资源把创新实践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在通常情况下,培养农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通过“四个引导”开展工作:引导教师加强科学课课程学习和教学法创新,引导教师设计创新教案,设计开展创新活动;引导教师人人参与各学科的课件制作,定期开展大比赛;引导教师上网学习,特别要学习我国有关专利技术的内容;引导教师走出山门,参观科技教育做得好的学校。日积月累,在一所学校就会形成一股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断培育和影响创新人才,我们的农村教育就有希望在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上乘胜前进。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文本的开发者,在学生愤懑处、悱发时予以学生帮助,给予恰当的“补白”,即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排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运用生活积淀,升华学生情感  现在的学生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疼爱和关心,情感世界呈“荒漠化”发展趋势。学生的情感
2001年6月8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吉林省农安县一所希望小学被封事件,总算"有了说法".然而,历时几个月之久的闹剧揭示出的问题却在亲历此事的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有关部门解决纠
期刊
德育教育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美好理想的追求,意志毅力的锻炼,思维方法的启迪,审美观念的熏陶和科学的认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念的培养等等。这些内容无不渗透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形成了数学德育教育的特有的内涵。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有人说:“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慢功夫、硬功夫和真功夫,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去抓。  一、强化监督,用心部署  德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虽然养成教育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质”的指标。我们必须
阐述了减量方法的基本思路,给出了以ADAM5510为控制器的减量秤设计方法.
介绍了基金会现场总线在SECCO项目中的应用,分析了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于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我们学校已开展两年多了。作为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因积累的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阅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典的诵读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文学修养以及课题研究的能力,特别是进一步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牢固确立新思想、新理念,我校在课题
课程标准指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相互影响、互为作用的。要体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数学阶段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如果不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呆板的,过程与方法就是陈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静止的。而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那么一切将是十分鲜活的、灵活运用的。要使学生的智力得以有效的开拓和发展,就需要教、学双方乃至各种条件的配合。 
临床用药监测是临床药理及临床药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用灵敏、精确、快速、简便的分析手段如微生物学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薄层层析扫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