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如果去北京你最想去哪儿?有一个地方,老师也非常想去看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简洁的导入,开始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
  名师工作室里“每人一课”活动如期展开,我又有了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如何上好一堂学生喜爱、高效率、具有语文味的课,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最初的试教,我只是一味给学生讲解,向学生展示我所收集的资料,整节课,基本上我的声音回荡在教室。这样的课,显然远离了“以生为本”这几个字。课后,我汲取其他老师的建议,积极进行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我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节课看起来都是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可是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学生们又似乎答不到点子上,只是停留在表层。“真学真长”离我似乎还那么远。
  ……
  就这样,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完善,一次次进步,我也一点点明白自己需要怎么操控课堂,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
  如果说学生是风筝,那老师就是放风筝的人。学生自由而不失散漫,老师控制而非绝对。所以,这堂课我决定“授”学生一些“能力”。
  课前,我结合课后第四题以及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课外资料的作用,并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针对这一课,我的课前预习也出示了“搜集资料的方向”——搜集关于圆明园昔日辉煌、英法联军毁滅圆明园、清政府腐败无能等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搜集资料的盲目性和泛泛性。资料搜集好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如何呈现呢?在课上,学生们基本上都摆脱了照本宣科的模式,用自己的话来交流。所以,在每一次学生交流完后,我都会给予及时评价,如“你用自己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介绍,真的用心了”。潜移默化中,我既肯定了学生,也告诉了他们多种学习方法,提醒他们以后可以学习运用。
  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本节课最为关注的。“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我教学第2~4
  自然段的主线。根据《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并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句子,体会情感。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能够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语句,展开想象,并进行批注。学生们能很快找到相关的语句,并且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抓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最珍贵”等关键词句,我顺势让学生通过相关句子,结合生活,发挥想象力,慢慢体会,逐渐清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见到过的‘金碧辉煌的殿堂’‘亭台楼阁’是什么样子?”“读读这些景观名称,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同时,我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课外资料,通过图文结合一起感知,并告诉学生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学生从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不计其数的珍宝三个方面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这座耗费了我们151年才建成的园林艺术瑰宝,建筑艺术精华却被英法联军两个强盗化为了一片灰烬。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抓住描写英法联军罪行的语句,把感受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来交流。”我接着学生的话提出问题,带着他们走进《圆明园的毁灭》,抓住“侵入”“闯进”“统统掠走”“破坏”“毁掉”等词语进行体会,并结合自己收集的“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清政府腐败无能”等中国近代史相关资料,学生们的情感不断增强,当毁灭和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时,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那种刻骨铭心的痛,我适时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节选,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那把大火烧掉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烧掉了我国宏伟的建筑,烧掉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烧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正是由于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激发了学生痛惜的情感,只有强烈的对比才能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此时此刻,学生们都会品出不一样的味道。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方法的给予。如有的学生答得非常好,我就让他说说有什么好的概括方法;若概括不全,我会及时提示方法,“你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你可以尝试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这样,不仅仅回答了问题,更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通过他们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谈感受——学生们或为圆明园那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而感慨,或为圆明园那巧夺天工的建筑而赞叹,或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恨。我顺势引导:“在祖国逐渐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屈辱的历史。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想说什么?”学生随心而言。有学生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吐露心声。
  一次研讨课,让我更加明确了一堂语文课究竟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教师怎样做才会在有效的时间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探究无止境,也许只有探究才会走得更远。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体育课》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从五篇课文的编排到百花园各项训练题目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自强不息、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等方面的美德教育。《体育课》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故事的真实生动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通读课文后,学生已经能够简单复述课文的大致内容,并能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的及时点拨也能帮助学生完成这篇课文
“考古”是一个专业词语,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发现的古代材料,了解感知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通过合理的想象,推测出一个让人信服的历史事件。专业的考古需要的是那样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而童话写作里的“考古”,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拘谨,我们可以让时间“穿越”,让空间“翻转”。  在运用想象“考古”的方法上,我们的老祖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着每天的日升日落,他们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
记者:梁老师,您好!这些年您一直扎根一线,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您的研究也是从“学为本”课堂开始的。您提出的“学本语文”,研究的视角为什么是在“学本语文”教学方面呢?您提出的这一教学主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梁鸯鸯: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在学界各有各的说法的问题。我想,语文是广义的,它是高位的,前瞻的。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狭义上来理解,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习得听说读写书
“对话”作为当代文化中的热词,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更蕴含着积极丰富的新时代精神——民主、平等、人文、思想、自由等。  西方文化中,“dialogue”一词意为对话,其词根“logue”是希腊语“logos”的变化,意为“标志、路标”,后来又逐渐演化出“logic”一词,意为逻辑、思维。西方哲学尤其重视理性思考,循着逻辑思维追求真理。与此遥相呼应的东方文化中,智慧的最高形态是“道”,可以理解为
在读叶黎明博士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之前,我以为开发写作知识除了依据课标、课文以外,完全依靠教师个人经验,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开发出来的写作知识对不对,合不合理,评价的时候凭借的也只是个人经验。我觉得开发写作知识很难,难在无理可循。一年半以前,我开始第一次读这本书。在这段时间里,不算零零散散地读,我前后共读了七遍。刚开始读不懂,后来读不够。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写作知识开发的“
这两天,我彻底处于“失声”状态。微笑成了我跟人打招呼的招牌,比划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基本工作,助教(两个学生)成了班级的代理老师……我已经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哑巴老师”了。  “哑巴老师”是个语文老师,又兼任班主任。从晨曦微露,至夜幕降临,“哑巴老师”有着干不完的事,备课、批改作业、上课、管理班级……凡是体力能够完成的都能应付自如。那么,遇到需要用“嘴”去解决、用“声音”去交流的问题时,“哑巴老师”犯
阅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已经被无数的理论与实践所证实。而如何做到有效或是高效阅读,这不光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为师者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继我们团队与曾莉莉团队以工作室承担的省教育厅统筹课题《集团教研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机制研究》和市级名师专项课题《工作室背景下的小学教师跨校学习的实践研究》进行的主题为“同书异构巧推进,多方聚力促阅读”的二年级跨校研究活动后,我们成员都明显感受到“无方法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春日,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论水”“言志”的事。课文语言清新,意蕴丰富。文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及其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若一股清泉,滋养心田。从这篇课文出发,通过品读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走近孔子,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文化魅力,实现课文学习到文化感悟的提升,这与“开放语文”“挖掘文化内涵,丰厚文本学习”的教学主张是一
记者:薛老师,您好!组块教学,是您提出的原创型教学理念。您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将组块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造融为一体,不断推陈出新,获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几年来,您组建了吴江区的组块教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了组块教学研究联盟等。提起组块教学,小学语文老师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薛老师,想起以您为核心的组块教学研究团队。相比个人研究而言,您觉得以组建团队的方式一起研究组块教学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呢?  薛法根:教育是
一、游戏导入,走近端午  师: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小  吃货猜节日》。游戏规则:小眼睛看图,小耳朵听题,猜出节日举手说。  师:小汤圆,圆又圆。  生:元宵节。  师:吃月饼,赏明月。  生:中秋节。  师:这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再  过些日子就是端午节了。那再考考你们,端午节吃什么?  生:粽子。  师:是的,所以它叫“端午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生齐读课题)  师:题目里有两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