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就近上学与教师条件艰苦”、“进城学生增多与农村地区教师编制效用降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教育管理者,究其原因,王森华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农村教育资源滞后于城镇化的需要。”
隶属太湖县大石乡西湖村的华立自然村,坐落在长江水系的泊湖边上。今年暑假,华立村民议论较多的是房屋拆迁、土地流转和乔迁新居的事,而谁家孩子上大学的声音不见了,“华立的学生这一届考得不太理想。”一位村民说。
地处皖西南的太湖,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优质产业,却有句奋进的口号“穷县办成大教育”。尊师重教是太湖的文化传统,“穷莫丢书,富莫丢猪”也是当地人出人头地的信条。
这些年来,重视教育的太湖县,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勤奋好学”的人才。而当教育的城乡差距越拉越大时,乡村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
“学生越来越少了”
上世纪90年代,每逢暑假,西湖村里都是敲锣打鼓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学生家中,孩子们便循着锣鼓声去等着发喜糖和喜烟。最近几年来,西湖村一位负责张罗喜事的村民发现,“考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过去,西湖村有4所小学,分别设在原来的华立、湖边、沙咀、门楼4个自然村庄内。2005年,4所小學合并组成新建的西湖小学,这一年“全校学生519人。”西湖小学校长查创华清楚记得这个数字。“最近两三年的学生人数一直在240人上下。”
目前的西湖小学有6个年级8个班,其中包括两个学前班,共245名学生。近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流动性较大。从外县外地来本校“投亲”读书的接近5%—10%,每年被父母带走的占5%。“来了就读,走了就走了。”
因正在进行“千村整治示范工程”,西湖村的自然村落整体在向村路两旁集中迁移,而西湖小学就在村路的中心段。“合并之后,上学放学皆由家长接送,午饭在校吃。”西湖村民说。
西湖小学学生毕业后按行政地区划分,直接升入所在大石乡的初中上学。在大石乡,有7所完小、2所初小、1所初中。2005年之前大石乡另外2所初中陆续并入现在的大石一中。
“农村里过去小学和初中的生源关系是‘这边出、那边进’。现在每年会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到县城或外地城市上学。”大石一中叶耀松校长介绍,该校学生人数在今年出现了“巨变”,“前年全校有2200多名学生,去年1200,今年下半年全校只有540名,包括今年新入学的145名新生。”
145名新生,只有过去两个班级的人数。按照以往每个年级设6-7个班级,“现在平均每个班不到30人。”叶校长说,“正常学校人数应该在七八百人,今年情况尤其特殊,根据小学生源情况判断,明年可能会好一点。”
小学、中学生源减少引起的是连环反应。中考之后,在保证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生源人数,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普高与职教生源1:1的分配政策之后,普高的生源出现直线下降。紧邻大石乡的徐桥高中今年新招生人数只有361人。2005年-2013年,新招生人数都在550-650人之间,今年跌入最低点。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徐桥高中校长叶冬艳告诉记者。“在生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控制普高的招生人数,普高生源将成问题。”而在叶校长看来,当地一些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远远跟不上学生求学的愿望,“家长和学生都更愿意上普高。”
由生源减少引起的经济压力,也是困扰校长们的难题。按照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扶持政策,九年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小学生每人每年525元,初中生每人每年725元。高中教育向学生收取学费,每人每学期一千多元。
叶冬艳校长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教师工资由财政每月按期支付,学校的基建投入、教学设备的更新、激励性奖励、运转开支等全部由学校自筹。“无论是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还是高中教育收缴的学费,生源逐渐减少,自筹的经费远远不够刚性开支。”
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待遇因此下降。“正常的激励性奖励都难以保证”成了校长们的难言之隐,“因条件艰苦、待遇不如城里、子女上学等多方面原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优秀教师的流动性加大。”大石一中近几年流出至少20名教师,徐桥高中的老师则流向县城高中。
面对城乡教育差距,太湖县教育局王森华局长告诉记者:“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教育也不例外。生源减少,家长也在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一直是努力的目标。”数据显示,今年太湖县城内的晋熙初中计划招生430人,有524人报名。
“学生就近上学与教师条件艰苦”、“进城学生增多与农村地区教师编制效用降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教育管理者,究其原因,王森华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农村教育资源滞后于城镇化的需要。”
“读书没受的苦,
找工作时要受了”
与县城相比、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教师教学的整体积极性相对后退,但熟人社会的农村也是熟人教育,“不能让村里人骂我们误人子弟,要强调‘人归校,心归教’”西湖小学校长说。
在初中和高中,班级管理重任则落到班主任头上。生源好的太湖中学每年1080名毕业生近1000名达二本线,学生管理方面相对轻松。而二批次招生的徐桥高中班主任对比过去感觉变化很大。一份徐桥高中班主任管理论坛心得汇编里,有位班主任写道:“当初的激情涌动逐渐消退,已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岁月与经验一同增长,却没有让我过多收获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喜悦,总是新的困扰和问题接踵而至。”
这位班主任自编了一首“闻鸡起床”歌:一天开始,寝室催起,检查卫生,看谁晚起……巡视自习,提防早退,劳神费力……快要上课,先去看看,谁缺课谁瞌睡谁生病谁在玩手机?直到深夜,不得歇息,偶尔半夜,也被叫起,惊魂未定,又闻鸡啼……
看到这首“歌”,放假在家的西湖村学生海洋回想起自己的过去。
上高中前,海洋是西湖村初中生里成绩较好的。瘦高个的他习惯留短发,穿一身校服。中考以优秀成绩升入高中,他的分数在新班级排名前十,然而他高中最好的成绩也止于此。 脱去中考的缰绳,处于青春期的海洋缺乏自制力,学习失去劲头。他开始接触网络,并向父母要钱买了一个手机,“晚上用手机看小说、上网,白天缺乏睡眠便在课堂上睡觉。”他告诉记者。
由于白天经常缺课睡觉,第一次期中考试,海洋的成绩便直线跌到班级第50名。
班主任虽一再警示,没收他的手机、要求写检讨,海洋的母亲也多次被叫到学校配合教育,却仍没能再激发他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失控海洋犹如站在滑坡道上,一落千丈,按他的话即最终“在高中混了三年。”心思不在学业的他花钱“厉害”,交友恋爱,注重打扮,打工的父母也只是一味地满足其经济索要。
3年后的2011年他,勉强参加了高考,填志愿时委托同学代他填了一个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他时问:“曾经成绩那么好,结果却没有坚持下来,后悔吗?”他回答:“上学时没吃苦,现在找工作就要吃苦,这个以前没受的现在就要受了。”
众多西湖村的家长们一边希望孩子们能“读书来考个好大学”,一边却也渐渐接受了孩子考不上本科、考不上普高的情况。
放在过去,“没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不敢出门见人,父母也觉得脸上无光。”现在考不上二本的读三本,不够三本的读大专。“今年的大专线是150分。3年坐在班级里闭着眼也能上大学。”叶冬艳校长告诉记者。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过去上大学是“有和无”的区别,而现在是“好与坏”的区分,这种落差在渐渐缩小。经济条件的改善与时代的变化让农村孩子有了读书之外的选择,然而,另一面让人看到的则是物质丰富对贫寒出贵子的冲击。
“天道酬勤”本是农村学生最大的竞争力,时下优质教师资源向城里集中,留守的中学生缺乏自制力又少有家长管教,当过早接触社会禁不住诱惑、父母用经济来补偿情感时,农村孩子的竞争力却被无形地稀释掉了。“有什么竞争力?什么竞争力都没有。”叶冬艳校长毫不讳言。
暑假过后海洋就要开始找工作了。晚上,他和家人商量想用家里的几亩地搞花艺种植,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亲人的反对。家人认为他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成本,对当地花草绿化的市场需求更是一无所知。
他和同学曾去县城调研,发现花艺店铺很少,于是认为“这是一个占领市场的先机。”虽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但他转念说:“还是先找工作锻炼几年再说吧。”
问及找工作的简历,他自嘲道:“像我们这样的,哪里用得上简历。”他指的是“没学历,没技术,也没有经验。”
“那3年你有什么收获呢?”“3年把你放在哪里都会成长。”海洋告诉记者。
“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外来干扰特别多”
从西湖小学、大石一中到徐桥高中,今年高一的淑君一路读了过来。
周日上学前,道莲给儿子淑君炒了两样菜:咸豆角和辣椒炒鸡蛋,菜比平时多了一层油。淑君边收拾课本和换洗衣物,边打电话给面包车司机约好下午3点送他去学校。出门前,道莲按例给淑君一百元钱,这是他一周的伙食费。
开学的前几天,室外38度高温,道莲还在工地给泥瓦匠挑水泥、拌石子,65元一天。早上6点起床做好一天的饭菜,吃完早饭喂饱猪,她便骑着电动车去了隔壁村上工,晚上7点收工到家。连续高温上工,道莲“感觉有点吃不消”,晚上回来她只喝了点稀饭。
道莲一家四口,丈夫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上高中。即便高温难抗,她还是希望每天都有活干。“现在土地流转庄稼不种了,流转出去的5亩田地每年只有不到三千元的租金,不干活哪行呢。”短头发,晒黑的皮肤,汗衫加武装裤,干起活来道莲好像从没当自己是个女人。“这活做完就接别的活,下雨天可以休息。”
聊起她为什么这般拼命时,她回答:“只有死做事(拼命)挣钱给他们读书,想他发狠(努力)念书,别的不会管,也管不来。”道莲和孩子们在学习上的唯一交集,就是挣钱。
小学文化的她,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意识要去教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全靠孩子自己和学校里的老师。为了让老师对自己孩子多尽心,道莲会在淑君上初中时给班主任送点家里的土产品。“上高中就管不了了,班主任也不认识。”道莲说。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淑君的学习辅导道莲帮不上忙。不会做的题目问问姐姐或者干脆放弃,内向的淑君也很难向授课老师开口求助。虽然成绩不好,但庆幸的是,道莲知道淑君“还是比较乖的,他不会去玩手机、网络和游戏。”
淑君和海洋都是西湖小学劲松老师的学生。对于这十年来教育环境的变化,劲松老师感觉一言难尽。“执教20多年,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尤其近十年的变化最大,不论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总体感觉现在的学生不如从前学生刻苦,也较难管理。”
劲松老师认为“农村教育,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了联系”,“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但爷爷奶奶不重视。父母金钱上重视,但行动上无法落实。”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劲松老师感觉“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是跟不上,而是几乎为零!”
在家庭教育出现“真空”时,社会环境却给学生提供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劲松老师说,“学生很聪明,但是接触社会过早,手机和网络的影响较大,外来因素对学生的干扰特别多。”
虽然家庭教育不能完全决定孩子成绩的好坏,但将教育全部委托给学校,这是农村教育一个危险的弱点。对即将离开自己进城上大学的女儿,劲松老师说了对孩子的两点要求:“多接触社会但要谨慎接触;将学业认真完成。”劲松老师也显出“担心她在接触社会时吃亏。”但同时他也知道,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必需的一部分。
在一座拆了一半的小学院墙上,一条未拆去的标语令人沉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隶属太湖县大石乡西湖村的华立自然村,坐落在长江水系的泊湖边上。今年暑假,华立村民议论较多的是房屋拆迁、土地流转和乔迁新居的事,而谁家孩子上大学的声音不见了,“华立的学生这一届考得不太理想。”一位村民说。
地处皖西南的太湖,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优质产业,却有句奋进的口号“穷县办成大教育”。尊师重教是太湖的文化传统,“穷莫丢书,富莫丢猪”也是当地人出人头地的信条。
这些年来,重视教育的太湖县,为社会输送了不少“勤奋好学”的人才。而当教育的城乡差距越拉越大时,乡村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
“学生越来越少了”
上世纪90年代,每逢暑假,西湖村里都是敲锣打鼓将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学生家中,孩子们便循着锣鼓声去等着发喜糖和喜烟。最近几年来,西湖村一位负责张罗喜事的村民发现,“考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过去,西湖村有4所小学,分别设在原来的华立、湖边、沙咀、门楼4个自然村庄内。2005年,4所小學合并组成新建的西湖小学,这一年“全校学生519人。”西湖小学校长查创华清楚记得这个数字。“最近两三年的学生人数一直在240人上下。”
目前的西湖小学有6个年级8个班,其中包括两个学前班,共245名学生。近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流动性较大。从外县外地来本校“投亲”读书的接近5%—10%,每年被父母带走的占5%。“来了就读,走了就走了。”
因正在进行“千村整治示范工程”,西湖村的自然村落整体在向村路两旁集中迁移,而西湖小学就在村路的中心段。“合并之后,上学放学皆由家长接送,午饭在校吃。”西湖村民说。
西湖小学学生毕业后按行政地区划分,直接升入所在大石乡的初中上学。在大石乡,有7所完小、2所初小、1所初中。2005年之前大石乡另外2所初中陆续并入现在的大石一中。
“农村里过去小学和初中的生源关系是‘这边出、那边进’。现在每年会有一些家长带孩子到县城或外地城市上学。”大石一中叶耀松校长介绍,该校学生人数在今年出现了“巨变”,“前年全校有2200多名学生,去年1200,今年下半年全校只有540名,包括今年新入学的145名新生。”
145名新生,只有过去两个班级的人数。按照以往每个年级设6-7个班级,“现在平均每个班不到30人。”叶校长说,“正常学校人数应该在七八百人,今年情况尤其特殊,根据小学生源情况判断,明年可能会好一点。”
小学、中学生源减少引起的是连环反应。中考之后,在保证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生源人数,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普高与职教生源1:1的分配政策之后,普高的生源出现直线下降。紧邻大石乡的徐桥高中今年新招生人数只有361人。2005年-2013年,新招生人数都在550-650人之间,今年跌入最低点。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徐桥高中校长叶冬艳告诉记者。“在生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控制普高的招生人数,普高生源将成问题。”而在叶校长看来,当地一些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远远跟不上学生求学的愿望,“家长和学生都更愿意上普高。”
由生源减少引起的经济压力,也是困扰校长们的难题。按照目前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扶持政策,九年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小学生每人每年525元,初中生每人每年725元。高中教育向学生收取学费,每人每学期一千多元。
叶冬艳校长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教师工资由财政每月按期支付,学校的基建投入、教学设备的更新、激励性奖励、运转开支等全部由学校自筹。“无论是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还是高中教育收缴的学费,生源逐渐减少,自筹的经费远远不够刚性开支。”
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待遇因此下降。“正常的激励性奖励都难以保证”成了校长们的难言之隐,“因条件艰苦、待遇不如城里、子女上学等多方面原因,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优秀教师的流动性加大。”大石一中近几年流出至少20名教师,徐桥高中的老师则流向县城高中。
面对城乡教育差距,太湖县教育局王森华局长告诉记者:“城乡整体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教育也不例外。生源减少,家长也在追逐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一直是努力的目标。”数据显示,今年太湖县城内的晋熙初中计划招生430人,有524人报名。
“学生就近上学与教师条件艰苦”、“进城学生增多与农村地区教师编制效用降低”等问题,困扰着当地教育管理者,究其原因,王森华认为是“普遍存在的农村教育资源滞后于城镇化的需要。”
“读书没受的苦,
找工作时要受了”
与县城相比、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教师教学的整体积极性相对后退,但熟人社会的农村也是熟人教育,“不能让村里人骂我们误人子弟,要强调‘人归校,心归教’”西湖小学校长说。
在初中和高中,班级管理重任则落到班主任头上。生源好的太湖中学每年1080名毕业生近1000名达二本线,学生管理方面相对轻松。而二批次招生的徐桥高中班主任对比过去感觉变化很大。一份徐桥高中班主任管理论坛心得汇编里,有位班主任写道:“当初的激情涌动逐渐消退,已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岁月与经验一同增长,却没有让我过多收获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喜悦,总是新的困扰和问题接踵而至。”
这位班主任自编了一首“闻鸡起床”歌:一天开始,寝室催起,检查卫生,看谁晚起……巡视自习,提防早退,劳神费力……快要上课,先去看看,谁缺课谁瞌睡谁生病谁在玩手机?直到深夜,不得歇息,偶尔半夜,也被叫起,惊魂未定,又闻鸡啼……
看到这首“歌”,放假在家的西湖村学生海洋回想起自己的过去。
上高中前,海洋是西湖村初中生里成绩较好的。瘦高个的他习惯留短发,穿一身校服。中考以优秀成绩升入高中,他的分数在新班级排名前十,然而他高中最好的成绩也止于此。 脱去中考的缰绳,处于青春期的海洋缺乏自制力,学习失去劲头。他开始接触网络,并向父母要钱买了一个手机,“晚上用手机看小说、上网,白天缺乏睡眠便在课堂上睡觉。”他告诉记者。
由于白天经常缺课睡觉,第一次期中考试,海洋的成绩便直线跌到班级第50名。
班主任虽一再警示,没收他的手机、要求写检讨,海洋的母亲也多次被叫到学校配合教育,却仍没能再激发他学习的动力。学习上失控海洋犹如站在滑坡道上,一落千丈,按他的话即最终“在高中混了三年。”心思不在学业的他花钱“厉害”,交友恋爱,注重打扮,打工的父母也只是一味地满足其经济索要。
3年后的2011年他,勉强参加了高考,填志愿时委托同学代他填了一个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他时问:“曾经成绩那么好,结果却没有坚持下来,后悔吗?”他回答:“上学时没吃苦,现在找工作就要吃苦,这个以前没受的现在就要受了。”
众多西湖村的家长们一边希望孩子们能“读书来考个好大学”,一边却也渐渐接受了孩子考不上本科、考不上普高的情况。
放在过去,“没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不敢出门见人,父母也觉得脸上无光。”现在考不上二本的读三本,不够三本的读大专。“今年的大专线是150分。3年坐在班级里闭着眼也能上大学。”叶冬艳校长告诉记者。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过去上大学是“有和无”的区别,而现在是“好与坏”的区分,这种落差在渐渐缩小。经济条件的改善与时代的变化让农村孩子有了读书之外的选择,然而,另一面让人看到的则是物质丰富对贫寒出贵子的冲击。
“天道酬勤”本是农村学生最大的竞争力,时下优质教师资源向城里集中,留守的中学生缺乏自制力又少有家长管教,当过早接触社会禁不住诱惑、父母用经济来补偿情感时,农村孩子的竞争力却被无形地稀释掉了。“有什么竞争力?什么竞争力都没有。”叶冬艳校长毫不讳言。
暑假过后海洋就要开始找工作了。晚上,他和家人商量想用家里的几亩地搞花艺种植,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亲人的反对。家人认为他缺乏社会经验也缺乏创业成本,对当地花草绿化的市场需求更是一无所知。
他和同学曾去县城调研,发现花艺店铺很少,于是认为“这是一个占领市场的先机。”虽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但他转念说:“还是先找工作锻炼几年再说吧。”
问及找工作的简历,他自嘲道:“像我们这样的,哪里用得上简历。”他指的是“没学历,没技术,也没有经验。”
“那3年你有什么收获呢?”“3年把你放在哪里都会成长。”海洋告诉记者。
“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外来干扰特别多”
从西湖小学、大石一中到徐桥高中,今年高一的淑君一路读了过来。
周日上学前,道莲给儿子淑君炒了两样菜:咸豆角和辣椒炒鸡蛋,菜比平时多了一层油。淑君边收拾课本和换洗衣物,边打电话给面包车司机约好下午3点送他去学校。出门前,道莲按例给淑君一百元钱,这是他一周的伙食费。
开学的前几天,室外38度高温,道莲还在工地给泥瓦匠挑水泥、拌石子,65元一天。早上6点起床做好一天的饭菜,吃完早饭喂饱猪,她便骑着电动车去了隔壁村上工,晚上7点收工到家。连续高温上工,道莲“感觉有点吃不消”,晚上回来她只喝了点稀饭。
道莲一家四口,丈夫在外地打工,两个孩子上高中。即便高温难抗,她还是希望每天都有活干。“现在土地流转庄稼不种了,流转出去的5亩田地每年只有不到三千元的租金,不干活哪行呢。”短头发,晒黑的皮肤,汗衫加武装裤,干起活来道莲好像从没当自己是个女人。“这活做完就接别的活,下雨天可以休息。”
聊起她为什么这般拼命时,她回答:“只有死做事(拼命)挣钱给他们读书,想他发狠(努力)念书,别的不会管,也管不来。”道莲和孩子们在学习上的唯一交集,就是挣钱。
小学文化的她,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意识要去教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全靠孩子自己和学校里的老师。为了让老师对自己孩子多尽心,道莲会在淑君上初中时给班主任送点家里的土产品。“上高中就管不了了,班主任也不认识。”道莲说。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淑君的学习辅导道莲帮不上忙。不会做的题目问问姐姐或者干脆放弃,内向的淑君也很难向授课老师开口求助。虽然成绩不好,但庆幸的是,道莲知道淑君“还是比较乖的,他不会去玩手机、网络和游戏。”
淑君和海洋都是西湖小学劲松老师的学生。对于这十年来教育环境的变化,劲松老师感觉一言难尽。“执教20多年,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尤其近十年的变化最大,不论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总体感觉现在的学生不如从前学生刻苦,也较难管理。”
劲松老师认为“农村教育,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了联系”,“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但爷爷奶奶不重视。父母金钱上重视,但行动上无法落实。”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劲松老师感觉“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不是跟不上,而是几乎为零!”
在家庭教育出现“真空”时,社会环境却给学生提供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劲松老师说,“学生很聪明,但是接触社会过早,手机和网络的影响较大,外来因素对学生的干扰特别多。”
虽然家庭教育不能完全决定孩子成绩的好坏,但将教育全部委托给学校,这是农村教育一个危险的弱点。对即将离开自己进城上大学的女儿,劲松老师说了对孩子的两点要求:“多接触社会但要谨慎接触;将学业认真完成。”劲松老师也显出“担心她在接触社会时吃亏。”但同时他也知道,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必需的一部分。
在一座拆了一半的小学院墙上,一条未拆去的标语令人沉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