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长职业化的过程性
我们首先通过职业化的概念来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和品质。什么是职业?根据辞书上的诠释,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职业具有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而“化”是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由此,职业化实质上就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成为某一种职业的过程。在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的概念较晚,传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作为一种职务。尽管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就已把校长作为二个独立的职业,但在我国实际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中,校长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具有很强的职务色彩。只是近些年学术界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的讨论,在2000年《光明日报》中刊登了张兆林的《时代呼唤职业校长》一文,以后在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成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问题。这种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关于学校管理知识与实践的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知识已经成长为一门专门的、系统的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二是具有相同职业志趣的校长群体逐渐形成。所谓校长职业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把校长看作一种职业,候选人以职业身份受聘于教育类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约并按照协议和自身职业能力,履行学校管理职责和运行学校并获取报酬。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并不等于校长就是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国校长作为一种职业才刚刚起步,校长主要还是一种行政职务,具有行政化或者官僚化的特征,在校长的职责、任用、晋升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背景之下推动校长职业化确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任何一种职业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职业认同。校长本人、政府和社会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校长职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其次,我国所建立的校长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还不成熟。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校长职业化的道路看,他们都非常重视确定职业资格和建立职业标准。在我国由于一直把校长当成一种职务看待,这两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虽然我国在校长任职资格上有一些规定,但是由于在职业标准上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运用;再次,以往校长培训行政化色彩明显,忽视职业培训。以上几个因素决定着我国校长职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校长需要从行政职务向专门职业全面转化,使校长最终成为具备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的职业。
二、校长职业化的价值诉求
学校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越发具有复杂性特征,学校校长单纯依靠感性的经验进行管理已经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多年在中小学形成的“教而优则校长”的传统造成了校长的职业化水平很低,校长并不是独立而专门的职业,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也不需要具备专门的职业资格。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这种类型的校长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校长职业化和校长自身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型校长较之于职务型校长,从其产生渠道到体现出的责、权、利上看,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以往校长作为一种职务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角色行政化,学校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都由上级行政部门控制,学校毫无办学自主权。校长不能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履行自身角色的职业职能,难以形成本土化、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也导致校长负责制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校长职业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校长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惯例,实现了用人机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实施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从而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引导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在校长“职务化”的学校管理背景下,校长培训工作是一种计划模式,即校长培训工作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贯彻执行的,这种培训模式的特征是忽视被培训对象的需要,而更多考虑的是培训单位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当然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校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而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视角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培训单位本位”的计划模式向着“校长本位”的需求模式的转换。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管理实践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以后,人们开始探讨校长培训的新的可行模式,由此也将引发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可以说推动校长职业化成为校长培训工作改革的着眼点。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促进校长职责的演变。职务型校长的职责来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校长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使学校管理权,其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考试等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也不负责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所指的校长职责的演变指的是职业化的校长增加了新的职责,即是说职业化的校长在履行以往所有的学校管理的职责以外,同时还要承担为学校谋取经济效益和经营学校的责任,校长成为学校资源的寻求者、选择者和开发者。而在形式上,职业校长的全部职责被契约方式法制化,职业校长只能按合同行事。由此,校长负责制也将落到实处。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要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则必须使校长具备能用于职业市场交换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水平。校长的职业化为校长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而专业化又成为职业化的必要保证。
三、校长职业化的培训诉求
(一)改变以往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计划式培训模式
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培训模式指的是按照一种计划的方式进行校长培训的模式,即培训负责单位基本上很少照顾到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的需求,而是根据培训单位自身的工作的便捷性进行。例如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一味追求学校管理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培训知识的动态性和校长自身的层次差异,结果导致校长培训工作的效度不高。要改变这种校长培训工作落后于学校管理实践发展需求的局面,就必须从参加培训的校长学习的需求角度考虑,尊重实践,关注实践的需求。尤其是要把培训工作的学科课程中心转变到学习者中心上来,变计划式培训为需求式培训。
(二)以校长培训引导校长形成职业角色认同
校长职业化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培训工作的推动,而校长培训工作反过来必须关注校长职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而职业化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职业角色的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由此,校长职业角色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将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培训形式使广大校长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气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拥有共同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职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所指称的利用校长培训来塑造校长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指的是通过校长培训形成一种导引,使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形成职业认同,把职业角色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角色观念,逐步缩小实际职业角色同期待职业角色的差距,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
(三)改革培训内容,倡导能力本位
校长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校长步入和从事学校管理者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以及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学校规模扩张,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也加大。学校组织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学校的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绩效。这样参与校长培训的学校管理者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学习的内容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校长培训的能力本位立足于提高参与培训的校长的管理绩效、发展他们的管理实践。这就要求培训单位在培训前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计划准备工作,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培训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更多侧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员学会在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时,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要素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山新的行动框架,来解决困难和问题。可以说,校长职业能力的打造是校长职业化的起征点,在校长培训中确立能力本位实质上就是在校长培训中培养校长的职业能力,即培养校长的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
(四)改革培训形式,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校长培训以一种“套餐式”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按照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这种“套餐式”的培训方式在针对“职务型”校长的培训工作上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校长职业化的提出,这种培训方式也逐渐显现出许多不足。根据校长职业的理论,校长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职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习者自身主动学习。职业化形成中的个体的自主性学习特征要求培训者转变角色,他们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还应该承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培训者应该更多的关注校长的实际需要,而且在培训活动中要尽力使校长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使校长能独立的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由此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培训者和校长两方面的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也有助于校长在培训中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学习状况。
(五)把校长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继续培训结合起来
校长职业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校长培训应该把职前培训和职后在职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同时进行校长的继续教育,促进校长的在职职业发展。岗前培训主要是一种资格培训,其培训的对象是即将担任中小学校长但尚没有多少学校管理经验的“初学者”,他们刚进入到学校管理队伍中,正处于校长职业的初期。这一时期的培训主要应立足于“应知”、“应会”的问题,以期为校长形成具有有效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创新的问题意识提供前提和基础。而校长的岗后培训更多的是一种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研修形式。这一时期的培训应立足于对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以期促进校长职业的成熟。总之,通过完善校长培训体系,把校长职前资格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最终使校长职业走向成熟。
我们首先通过职业化的概念来理解校长职业化的内涵和品质。什么是职业?根据辞书上的诠释,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职业具有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而“化”是事物动态发展的过程,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者状态。由此,职业化实质上就是经过一定的程序成为某一种职业的过程。在我国提出校长职业化的概念较晚,传统以来人们一直把校长作为一种职务。尽管在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就已把校长作为二个独立的职业,但在我国实际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中,校长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具有很强的职务色彩。只是近些年学术界开始了对校长职业化的讨论,在2000年《光明日报》中刊登了张兆林的《时代呼唤职业校长》一文,以后在2001年清华大学校长职业化研修中心成立,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问题。这种转变实际上也反映出关于学校管理知识与实践的两方面的变化:一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知识已经成长为一门专门的、系统的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二是具有相同职业志趣的校长群体逐渐形成。所谓校长职业化,其本质特征在于把校长看作一种职业,候选人以职业身份受聘于教育类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约并按照协议和自身职业能力,履行学校管理职责和运行学校并获取报酬。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长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并不等于校长就是一种职业,校长职业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国校长作为一种职业才刚刚起步,校长主要还是一种行政职务,具有行政化或者官僚化的特征,在校长的职责、任用、晋升和待遇上都是按照政府官员对待的背景之下推动校长职业化确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任何一种职业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职业认同。校长本人、政府和社会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校长职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其次,我国所建立的校长职业资格和职业标准还不成熟。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校长职业化的道路看,他们都非常重视确定职业资格和建立职业标准。在我国由于一直把校长当成一种职务看待,这两方面的工作非常薄弱。虽然我国在校长任职资格上有一些规定,但是由于在职业标准上规定的不够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操作运用;再次,以往校长培训行政化色彩明显,忽视职业培训。以上几个因素决定着我国校长职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校长需要从行政职务向专门职业全面转化,使校长最终成为具备社会的需求性和存在的群体性特征的职业。
二、校长职业化的价值诉求
学校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越发具有复杂性特征,学校校长单纯依靠感性的经验进行管理已经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多年在中小学形成的“教而优则校长”的传统造成了校长的职业化水平很低,校长并不是独立而专门的职业,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也不需要具备专门的职业资格。由此所导致的结果是这种类型的校长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大力倡导校长职业化和校长自身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型校长较之于职务型校长,从其产生渠道到体现出的责、权、利上看,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在以往校长作为一种职务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角色行政化,学校完全依附于行政部门,学校的人、财、物都由上级行政部门控制,学校毫无办学自主权。校长不能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履行自身角色的职业职能,难以形成本土化、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也导致校长负责制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校长职业化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它有助于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校长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惯例,实现了用人机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实施校长职级制和聘任制,从而推动学校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引导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在校长“职务化”的学校管理背景下,校长培训工作是一种计划模式,即校长培训工作完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贯彻执行的,这种培训模式的特征是忽视被培训对象的需要,而更多考虑的是培训单位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当然在这种培训模式下,校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压抑,培训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而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视角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培训单位本位”的计划模式向着“校长本位”的需求模式的转换。特别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管理实践开始关注校长职业化以后,人们开始探讨校长培训的新的可行模式,由此也将引发校长培训工作改革。可以说推动校长职业化成为校长培训工作改革的着眼点。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促进校长职责的演变。职务型校长的职责来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校长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行使学校管理权,其管理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考试等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也不负责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本文所指的校长职责的演变指的是职业化的校长增加了新的职责,即是说职业化的校长在履行以往所有的学校管理的职责以外,同时还要承担为学校谋取经济效益和经营学校的责任,校长成为学校资源的寻求者、选择者和开发者。而在形式上,职业校长的全部职责被契约方式法制化,职业校长只能按合同行事。由此,校长负责制也将落到实处。
校长职业化有利于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要实现校长的职业化,则必须使校长具备能用于职业市场交换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的专业水平。校长的职业化为校长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而专业化又成为职业化的必要保证。
三、校长职业化的培训诉求
(一)改变以往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计划式培训模式
立足于“职务型”校长的培训模式指的是按照一种计划的方式进行校长培训的模式,即培训负责单位基本上很少照顾到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的需求,而是根据培训单位自身的工作的便捷性进行。例如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一味追求学校管理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培训知识的动态性和校长自身的层次差异,结果导致校长培训工作的效度不高。要改变这种校长培训工作落后于学校管理实践发展需求的局面,就必须从参加培训的校长学习的需求角度考虑,尊重实践,关注实践的需求。尤其是要把培训工作的学科课程中心转变到学习者中心上来,变计划式培训为需求式培训。
(二)以校长培训引导校长形成职业角色认同
校长职业化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校长培训工作的推动,而校长培训工作反过来必须关注校长职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而职业化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是职业角色的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由此,校长职业角色认同和职业形象的塑造将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的培训形式使广大校长形成一种整体的职业气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拥有共同的专业思维、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职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所指称的利用校长培训来塑造校长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指的是通过校长培训形成一种导引,使接受培训的校长能形成职业认同,把职业角色的义务、权力、规范、情感、态度等内化为支配自己行为的角色观念,逐步缩小实际职业角色同期待职业角色的差距,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形成整体的职业气质和素养。
(三)改革培训内容,倡导能力本位
校长培训主要解决的是校长步入和从事学校管理者这一职业后,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学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观念、知识以及技能上适应这种变化。当前学校规模扩张,学校管理的复杂性也加大。学校组织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变化,就要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学校的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绩效。这样参与校长培训的学校管理者更关注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把学习的内容与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校长培训的能力本位立足于提高参与培训的校长的管理绩效、发展他们的管理实践。这就要求培训单位在培训前要做大量的需求调查计划准备工作,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培训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更多侧重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帮助学员学会在面对新问题、新困难时,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要素进行重组,从而创造山新的行动框架,来解决困难和问题。可以说,校长职业能力的打造是校长职业化的起征点,在校长培训中确立能力本位实质上就是在校长培训中培养校长的职业能力,即培养校长的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资源整合与运作能力、动态管理与组织能力。
(四)改革培训形式,促进校长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校长培训以一种“套餐式”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按照学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进行。这种“套餐式”的培训方式在针对“职务型”校长的培训工作上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校长职业化的提出,这种培训方式也逐渐显现出许多不足。根据校长职业的理论,校长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职业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学习者自身主动学习。职业化形成中的个体的自主性学习特征要求培训者转变角色,他们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还应该承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培训者应该更多的关注校长的实际需要,而且在培训活动中要尽力使校长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使校长能独立的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由此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培训者和校长两方面的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也有助于校长在培训中正确的评价自身的学习状况。
(五)把校长岗前培训和上岗后继续培训结合起来
校长职业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校长培训应该把职前培训和职后在职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同时进行校长的继续教育,促进校长的在职职业发展。岗前培训主要是一种资格培训,其培训的对象是即将担任中小学校长但尚没有多少学校管理经验的“初学者”,他们刚进入到学校管理队伍中,正处于校长职业的初期。这一时期的培训主要应立足于“应知”、“应会”的问题,以期为校长形成具有有效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创新的问题意识提供前提和基础。而校长的岗后培训更多的是一种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研修形式。这一时期的培训应立足于对新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以期促进校长职业的成熟。总之,通过完善校长培训体系,把校长职前资格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最终使校长职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