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庙前高跷”的艺术魅力与现状分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太原的“庙前高跷”是被太原人所熟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始于清代康乾时期的庙前街,有200多年的历史。人们都说太原“庙前高跷”是源于庙前街,但更准确地说是因晋商文化而产生的,是由当时晋商捐资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一代引进太原。“庙前高跷”在庙前街被广为流传,进而成为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采风,本文重点对太原“庙前高跷”的表演形式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庙前高跷”这门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庙前高跷;表演形式;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太原“庙前高跷”概述
  “庙前高跷”是因庙前街而得名,庙前街为南北走向的一条街道,旧时的庙前街不算长,有290米,也不算宽,大部分都是像四合院一样的建筑。庙前街的最北面是关帝庙,庙前街由于地处“大关帝庙”前而得名。人们都说太原“庙前高跷”是源于庙前街,但更准确的说它是因晋商文化而产生的,是由当时晋商捐资从直隶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一代引进太原。由于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庙前高跷”自然成为当地文化的产物,并且在发展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在庙前街被广为流传,进而成为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动。大关帝庙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会举行祭拜關帝圣神的盛大庙会,每年的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元节等节日也举办各种迎神赛会,每到这些节日时,“庙前高跷”必定会进行盛大的表演,艺人们齐聚大关帝庙,既祭拜关帝圣神又求神祭祖,兼闹社会酬神娱众。目前,“庙前高跷”经过发展和传承已传到第八代,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庙前高跷”经历了产生期、发展期和高潮期、消亡期和重新崛起的时期。
  二、太原“庙前高跷”的表演形式
  太原“庙前高跷”享有“三晋文跷”,“戏曲高跷”之美称。“庙前高跷”是表演者站在跷棍上,用棉布将双脚与跷棍紧紧绑住,边行边走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人物不同,动作也不同,技艺高超的艺人可以做出翻身、转体、抛接等各种难度系数较高的舞蹈踩跷动作,不仅惊险,还具有观赏性。表演者人数多少不定,可集体表演,也可单人进行表演。太原“庙前高跷”以其精彩的表演和独具特色的风格使人印象深刻。
  (一)表演程式
  太原“庙前高跷”是将晋剧从舞台上搬下来表演的一种演绎方式,清朝初期,因为舞台小,看戏的人多,有很多后面的人看不到表演,于是就出现了“庙前高跷”。“庙前高跷”表演的大都是晋剧剧目,所以又叫“戏曲高跷”,与晋剧不同的是“庙前高跷”没有舞台,是一种流动的表演,踩到哪表演到哪,跷就成了“庙前高跷”流动起来表演的工具。早在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表演时,在踩跷的同时还伴随踩跷艺人的歌声,唱戏文唱剧情。戏曲唱腔非常难,把握不好,想要的效果就无法呈现出来。一定要有唱戏的天赋和经过后天刻苦学习,才能达到边踩边唱的技艺,这也是“庙前高跷”所独有的地方。随着“庙前高跷”的发展,有很多年轻的观众听不懂唱戏的内容,再加上高跷艺人走路逐渐增多,也没有多余体力去唱了。自此之后,传统唱腔逐渐消失,其表演亮点转移到了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和高超技艺上。
  (二)表演内容
  太原“庙前高跷”的表演以拜庙开始,首先,老艺人们在表演正式开始前,都聚集在“大关帝庙”前,进行祭拜关帝圣神,祈求身体健康,平安幸福。然后才开始高跷表演,表演开始时,艺人们会先亮相,亮相的时候排成两竖列,首先头陀先出场跟着鼓点走,之后各种扮演孙悟空、猪八戒、唐僧、铁拐李、姜子牙、张果老、小姐、少爷、媒婆子、樵夫、渔翁、二愣子等的演员分成两列随着鼓点扭,跟着鼓点两个两个并列踩出来,走到场地尽头,打头的两个人就会像二龙吐珠一样,带着队伍再回到原点,这就是表演开始前的亮相。接下来,“庙前高跷”正式开始,陀头在前,手里拿着两个指挥棒,指挥后面演员的队形和表演。从它的表演内容上看,“庙前高跷”大多以晋剧中的某些唱段或情节为主,所表演的都是戏曲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八仙过海》《西游记》《西厢记》《济公传》《渭水河》等一些著名戏剧,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媒婆丫鬟、渔夫、樵夫、屠夫、神仙、鬼怪等。角色众多,囊括了三教九流。“庙前高跷”表演是一出戏一出戏来表演的,首先演出的是《柜中缘》,在高跷剧目《柜中缘》中,人物有公子小姐、二愣子、媒婆等,公子与小姐相遇,媒婆过来进行撮合,之后二愣子跑过去插科打诨,丑中见美,憨态可掬,其表演要求逗翻全场。接下来是《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含情脉脉,意长情深,之后法海出现,白娘子与法海大战,三人开始表演。最后出场的是《西游记》,在演员们进行绝活表演的时候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人在表演者旁边保护,“美猴王”在护跷人帮助下,站在扁担上,抡起一根金箍棒大闹天宫,并做出“抓耳挠腮”“猴子捞月”等系列动作,美猴王还会打蹲子、下腰、跳板凳,苏秦背剑等高难度动作,孙悟空的最后出场,是整个表演的压轴大戏。
  三、“庙前高跷”的现状
  以前太原最著名的社火团队是“庙前高跷”,而现在从事“庙前高跷”表演的艺术家们少之又少,上跷队员有18个,平均年龄将近70岁了,而他们所用的踩跷工具都是几十年前的了。2008年重新组建后,高跷队就再没有添置过新的高跷道具,就连伴奏乐队和锣鼓都没有自己的,每次表演的时候还需要向别人租借,使用的服装也已陈旧,急需更新,“庙前高跷”以及它的传承人也需要重点去保护,他们的技艺也急需传承。
  “庙前高跷”表演艺人老龄化严重,而后继的年轻人屈指可数,他们的表演工具也因年久而陈旧。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高跷艺人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将“庙前高跷”传承下去,将欢乐带给老百姓。虽然之前高跷的发展中断了三十多年,又重新崛起,但这些表演者已年过花甲,若再不抢救的话,这一技艺就快消失了。
  (一)老龄化严重   通过查阅文献和走访第六代“庙前高跷”艺人张麟了解到“庙前高跷”这种非物质文化是依附于个人和群体还有特定的空间区域才得以存在的“活态”文化。由前面的叙述可知,目前“庙前高跷”的传承艺术家大部分都在七十岁以上,年纪最小也已经迈过四十岁由此看来,他们大多数年过花甲。
  对于“庙前高跷”的表演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缺乏年輕的继承人,所以“庙前高跷”很难再继续表演下去,如果再不加以保护的话,“庙前高跷”很有可能会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艺人的逝世而消失。“庙前高跷”由于它的独特性,其传承所依靠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人,所需要的是一个团队,是那些真正对“庙前高跷”感兴趣并且愿意为了它付出的百姓们。但是由于“庙前高跷”的表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使得它的传承又更加困难。
  (二)生存空间变小
  由于原先民间艺人的减少和消逝,原来的看戏曲、闹红火、听评书等以前比较古老的休闲娱乐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看电视、看电影、看演唱会、网上冲浪、去KTV唱歌等等。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在改变着,像“庙前高跷”这样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也深受影响。现代人们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民间艺术和统文化也在悄悄地流逝。“庙前高跷”生存空间变小,主要体现在其表演场次的减少和表演时间的限制,由原先自发性的表演变为现在规定性表演。表演的目的也由原来的娱乐大众变为现在的展示技能和比拼才艺。
  (三)缺乏社会关注
  从“庙前高跷”的产生、发展、繁荣和衰退再到进一步的复兴,再看今天它的发展状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缺乏对它的热情,社会上对它的关注也是少之又少。本来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也比较大,人们无暇顾及庙前高跷之类的传统文化,再加之广播电视等各大媒体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种现代文艺节目,所以,现在普通百姓对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民间艺术了解的少之又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后,虽然国家政府更加重视保护传统文化,但政府扶持的涉及面太少,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人员去传承和保护“庙前高跷”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国家政府的带头并联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效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制定遵循合理的保护措施,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去保护,去传承这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对保护“庙前高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娃娃”抓起
  由于“庙前高跷”的表演存在一定危险性,大部分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去接触高跷,就算学会高跷,对以后的生活也没有帮助。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高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高来相对应的缩短高跷高度,减少难度与危险度。“庙前高跷”应走进校园,特别是艺术学校,例如:武校、艺校等,在学校建立“庙前高跷”传承示范基地。也可以将高跷带入学校作为学生们体育课活动或者课间操时间进行放松、娱乐的工具,在娱乐中学习踩高跷,培养对高跷的兴趣,再练习基本功,而后再从中选出表现优秀学生作为“庙前高跷”的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为了更好的传承,也可以聘请高跷艺人到普通学校去传授高跷技艺,针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庙前高跷”的传承将后继有人,新鲜血液才能注入到“庙前高跷”的生命当中。
  (二)建立专门机构和保障制度
  自从“太原市晋商之都庙前高跷艺术团”从2008年成立以来,“庙前高跷”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较之前表演机会也有所增加,虽然会不时地去参加各地区的“民间艺术节”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表演的依旧是年纪较大的人,对于百姓来说依旧是来看热闹,真正参与其中的几乎没有。
  要想使“庙前高跷”真正传承下去,做到后继有人,还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参与、去延续。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年轻人去主动学习,表演“庙前高跷”等艺术。这样做不仅更好地履行了部门义务,而且还能在安全和医疗等方面更加完善地为“庙前高跷”的传承人提供安全的保障。对于“庙前高跷”的表演,艺人们年事已高,而且社会并没有提供给他们任何保障,老人们想要继续表演也是自担风险,为了高跷艺人的生命安全和高跷的传承着想,建立健全“庙前高跷”的保障制度也是刻不容缓的。
  (三)营造氛围与当前商业经济结合
  为了传承和保护“庙前高跷”,要让它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传统节日进行表演,以节日为载体,使百姓对“庙前高跷”进一步有所了解,并口口相传,以达到保护和发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还可以让“庙前高跷”的艺人去参加一些当地较流行的电视节目,可以将流动表演的高跷搬上更大的相对固定的舞台,走向荧幕,还可以更多地结合现代化的元素,在银幕中呈现给大家。同时,山西的旅游景点多以民俗地方特色而著称,“庙前高跷”可以在旅游景点规定的时间去表演,供游客观赏,使大家充分认识和了解“庙前高跷”。
  参考文献
  [1]邹政.高跷运动的起源、发展与创新[J].池州师专学报,2006(04).
  [2]邢娜.山西太原庙前高跷的传承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4.
  [3]郭懿.山西高跷舞分布、种类及审美价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1.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太原锣鼓的表演语言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28,项目负责人:王玉娟,学科分类: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
其他文献
摘要:泰语中,ju: 2和waj4是两个比较常用的词。本文将在语义和句法上对ju: 2和waj4的用法与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泰语;语义;句法;比较  泰语中ju: 2和waj4既是动词也是副词。叶含香(2013)对比分析了泰语中的kam1la?1和ju: 2与汉语中的“正在”“正”“在”和“着”。但是对于 ju: 2和waj4表示保持某种状态时语义和句法方面用法的不同,特别是作状语时,谓语动
观察补肾通络疏肝方对衰老大鼠阴茎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基因表达的影响。将衰老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地那非组、丙酸睾酮组、补肾通络疏肝方组与正常组(2 月龄大鼠),并应
摘要:韦应物和元稹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都在中年经历丧妻之痛,为此二人都写下许多真切感人的悼亡诗。本文通过比较二人的悼亡诗的创作时间、情感流变以及触发因素、诗作内容来探讨二人对妻子感情的差异。  关键词:韦应物;元稹;悼亡诗;情感  韦应物和元稹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韦应物主要活动于中唐大历年间,其性高洁,其诗风高雅闲淡。元稹较韦应物稍晚,是中唐贞元元和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流丽。然而二人都在中年
当前场馆与学校的联系还停留在偶然性的场馆参观和随意性的校内展览,亟待寻得一种科学、便捷、可行的馆校合作模式.馆校协同教学是以“一般学习结果理论”的五维价值为核心的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集中在辩证分型、辩证分型与现代医学辅助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上,为辩证标准划分、辩证治疗理论、辩证治疗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研究显示
摘要:审查逮捕是侦查监督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实质上是对侦查机关搜集的证据全过程予以调查核实,从而作出对于案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然而,现有《刑事诉讼法》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的范围不清晰、程度不确定、程序不具体,使得实际审查逮捕中非法证据的排除形同虚设。  关键词:审查逮捕;非法证据排除  一、现行审查逮捕阶段非法证据排除存在的问题  (一)审查逮捕阶段适用排除非
摘要:标语是一种特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和宣传方式。本文根据在标语中体现的语言现象,总结当今新农村建设中标语的应用,从而得出当下标语使用、变化的一些基本情况。  关键词:新农村标语;发展;语言学视角  形式不一的农村墙体标语,可谓当今农村的一大特色。这些标语各不相同,往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和地域文化色彩。“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墙体标
曹七巧与艾玛分别是中国作家张爱玲和法国作家福楼拜笔下的人物,他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过着不同的悲剧生活,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了解她们的人物特点和命运也是对时代环境的
目的:探讨并分析紫杉醇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效应。方法:利用ATP生物发光法进行TCA检测肝癌细胞对紫杉醇、10-羟基喜树碱、5-Fu、表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等药物的敏
摘要:口供问题,主要体现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受到控诉和审判时应该被如何对待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的文明程度。因此,口供补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口供补强的重要意义以及口供补强规则的具体适用,包括补强范围,补强证据的证据能力,以及补强程度这三项内容。  关键词:刑事诉讼;口供;证据补强  补强证据规则是指对某些特定证据,由于其证明力不够,必须补充其他证据方能定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