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果不贪婪,会在干什么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这次旅行中有两件事,分别发生在两个山村,是我感触很深的。
  乙:愿闻其详。
  甲:有一天,我们从公路上望见对面山坡上有个小村庄,石头砌的房屋,高大的老树,远远看去赏心悦目,我们便过去游览。消磨了愉快的一个小时,待离开时,司机不小心轧死了一只小鸡。我们准备赔偿,但那鸡的主人,说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价钱——在我看来,足够买两只成年的凤凰了。刚刚争执几句,我们已经处于半个村庄的人们的围攻中了,许多人扛着锄把赶来,女人们激动地叫嚷,几个半大孩子举着石块做出砸车的姿态,村官一边假意相劝,一边说着各种威胁言语。最后我们只好向这个不可理喻的村庄认输。你说,还有比这更野蛮的事吗?
  乙:这确实不大好。
  甲:这是顶败坏心情的。不过两天后,我们又有截然相反的发现。路上贪看景色,到了月出东山,离计划中的宿处还远得很,而这段路坎坷难行,在白天尚可小心通过,夜里行车,就有点危险了。正慌张时,看见了温暖的灯光,便赶过去,来到另一个小山村。我们的用意,是想向村民讨些热水,或请他们帮我们加热一些食物。结果是,我们被请到屋里,面前有热腾腾的食物,酒,热情的主人;我们愉快地交谈、欢笑,晚上便睡在温暖的床榻上。次日早上离开时,双方都有些不舍呢。你说,还有比这更纯朴的地方吗?
  乙:你们的运气真好。但为什么要形容其为纯朴呢?
  甲:这里我说的“纯朴”,是一种风俗。在这样的风俗中,人们彼此的善意还未被欺诈和背叛扫荡无遗,互相的信任还未被复杂的政治或法律制度割裂、粉碎。
  乙: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两句唐诗:“缘冈入涧投田家,主人舂米为夜食。”这确是每个旅人的梦想。行者背井离乡,置自己于陌生的处境,还有比热情的招待更温暖人心的吗?但我们怎么知道,主人的招待,是出于纯朴的好客心呢?他也许希望一些信息的交换,他也许干脆就是个傻瓜,或者,他也许习慣于惧怕来自外界的权力。我们何以知道,他脸上的笑容是真诚的呢?比如写下那两句诗的张籍,是个身份高高在上的人,还带着僮仆呢,“主人舂米为夜食”,何以一定是纯朴行为呢?
  甲:在我说的事情中,你设想的这些因素并不存在。
  乙:这个我相信。我不明白的是,热情的招待,为什么在你心中激起的是赞美与感谢之情,而不是惭愧和不安?比如说,你在城市里,大概每天都会见到处境窘迫的外乡人,特别是农民,有几次你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家中呢?你碰到一个风尘仆仆的男人,行李沉重,一手牵着个孩子,向你问路,有几回,你主动询问他们是否用过午饭呢?你赞美的是一种你以及你的朋友们——自己绝不想去尝试的生活方式,你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所有好处,却希望别人保留一定程度的原始,供你们观赏,在恰当的时候激发你们的高尚感叹。“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有点高高在上吧。
  甲:这个批评有点过分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难道该被责备吗?
  乙:如果仅仅是知行的矛盾,我就不会提起了。我怀疑的是所谓纯朴的风俗,会不会只是我们对事物的片面观察所生的概念。比如说,只看见某种生活的安康,没看见它的苦难,只看见人们安于现状,没看见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来选择生活方式。我请你回忆我们一起访问过的某个地方。第一次去时所见到的,美丽、安宁,像田园诗里描述的一样;十年后再去时,混乱、人心隔阂,房子拆了建,建了拆,我们便感叹那里被我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污染了——然而同时,他们的生活,在物质方面,确是改善了。据我所知,人们在有机会时,都是这样选择的,要电冰箱,不要所谓的纯朴。
  甲:你说的貌似成理,却缺少分析。何况,我知道许多智力超群的人,都曾赞美简单的生活方式。“他们极少受到人类思想的熏染,仍然接受十分原始的纯朴,自然法则仍然对他们起着作用,他们如此纯洁。”这就是蒙田说的。
  乙:那我也可以引用狄更斯。狄更斯说,如果我们能从“高尚的蛮人”学到什么,那就是要避免成为这样的人;所谓“高尚的蛮人”,其美德是人们杜撰的,其福乐是我们的幻觉,其高尚更是胡说八道。那些你愿意用纯朴来形容的小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同更大规模的社会一样。他们迟早也要面临我们在这里天天面临的问题。
  甲:咱们的讨论使用的概念太多了,回到这次旅行。当代的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威胁太大了。要是没有他山之石,比如古典著作,比如异态的生活方式,某些特殊的个人,我们几乎没有力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呢。如果四周没有简单的心灵,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贪婪呢。
  乙:谢天谢地,人类是贪婪的,不然,我们还都在纯朴中无所事事呢。
  (LOVE茹摘自《大道和小道》九州出版社)
  【素材运用】一边是蛮不讲理的索赔,一边是温暖的灯光,旅程相同,感受迥异,小山村给人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原因何在?生活中关心体贴总能给人温暖,总被人喜欢,但你我,都能行一件好事,带给他人一点温暖吗?这种最原始的纯朴应该永久保留,而贪婪之心则需永久杜绝吗?辩证地去看,也许后者也有可取之处。
  【速用名言】
  1.纯朴和忠诚所呈献的礼物,总是可取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2.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法国思想家 卢梭
  【适用话题】纯朴与野蛮;保留与改变;冷与暖;原始与现代
  (特约教师 方春生)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 敢为人先;担当;表率;正人正己  人物时事速递  2019年10月23日,“改革先锋”谢高华去世。改革开放初期,他坚持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导向,打破条条框框,以敢于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担当,毅然拍板给路边摊市场“开绿灯”,首创“兴商建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改革发展树立了榜样。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评价他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
期刊
适用话题 坚守;开拓者;治学严谨  人物时事速递  2019年10月22日,我国著名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先生去世,享年95岁。曾融生是中国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他在我国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反射探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深部构造与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地震构造与发震机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出版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是我国第一部完整地、系统
期刊
其他适用话题 生态功能;资源开发;统筹协调  时事引读  2019年11月7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三条控制线”怎么划定、现存哪些矛盾、如何处理冲突等问题进行了解读。《意见》要求,到2020年年底,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到2035年,严守三条控制线,引导形成科学适
期刊
适用话题 科学研究;全球;变化;跨界融合  时事引读  2019年11月7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150周年特刊,独家分析考察了从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的数千万篇科学论文的引用情况和参考文献,在对这些研究中的5个“科学关键词”的变化情况进行追踪的结果显示:19世纪70年代,最常见的5个词分别为“极光”“太阳”“流星”“水”和“地球”;在21世纪前10年,最常见的关键词则变成了“细胞”“量子
期刊
其他适用话题 失意与得意;电竞体育;合作精神;个人与团队  素材聚焦 “五虎”曾是失意人  FPX战队的“五虎”曾是五个“失意人”。  高天亮(打野选手)曾是人大附中尖子生,未满17岁时加入YM战队。当别人签约一年300万元,并被众多顶级战队争夺时,他只能拿到5000元或10000元的月薪,默默地在地下训练室更努力地训练。在本届全球总决赛中,他拿下7场比赛MVP,最后拿下世界赛FMVP。  金泰相
期刊
【锐词阅读】  2019年11月,“气候罢工”(climate strike)当选柯林斯词典年度词汇。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全球爆发了多次气候变化抗议活动。柯林斯词典编纂者发现,与2018年相比,2019年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增加了100倍。“气候罢工”的定义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气候变化的不满,不去上学或上班参与的一种游行抗议”,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从阿富汗到越南,全球各地纷纷爆发针对
期刊
小小波: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在自传《平均分》一书中,写了生活与事业的考验和进阶,对观众赋予的“播神”等称呼也真诚地回应:“我不是‘播神’,也从未见过什么神。无限趋近完美的工作,只能靠每一次的认真仔细、小心翼翼一点点积累。”说到书名“平均分”的含义,康辉解释道:“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在人生、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
期刊
【观点引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多数人眼中凶猛的鲨鱼在泽纳托眼中却是有意思的“大猫”,她尊重鲨鱼的习性,救助遇到困难的鲨鱼,从第一次抚摸,到成为能催眠鲨鱼的“鲨语者”,泽纳托用行动诠释了人与动物之间美好而天然的亲密关系。多一些了解和信任,我们与自然更能和谐共生。  【适用话题】尊重自然;和谐;保护海洋;消除误解  (特约教师 彭丽媛)  在加勒比海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湾,潜水爱好者经常看到一幅奇
期刊
【观点引路·勇于担当】  身为新华社记者,郭爽不仅仅是报道科技内容,更关注科技发展在人类进程中的作用。作为国际部记者,在面对刁难时,她懂得坦然、真诚地去面对,也更努力地证明自己,为不同国籍的人们架起沟通的桥梁。热爱自己的职业,勇于承担和面对肩上的职业责任,郭爽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担当;连接国际;内与外  (特约教师 江红波)  作文君:11月8日记者节,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记者郭爽的文章,
期刊
我还记得三四岁的时候,人们都睡了,我偷跑到窗边,他抱我站上椅子,一伸手就碰到了月亮。  ——题记  父亲不曾远行,可自我记事以来,却总是早出晚归。孩子总是很单纯,陪伴的时间好像就决定了爱的深浅。儿时总固执地认为他离我们这个家很远,离我们的全家福,离我和弟弟的岁月和成长很远。他很忙,忙于生计。清晨的第一声鸟啼掩于汽车的轰鸣声,夜晚车轮与石板地摩擦的声响好久才归于平静。在每晚的等待中,年幼的我看见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