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背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看上去很美》以“小红花”为线索,贯穿起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的生活经历,在叙述方枪枪对“小红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之中,逐渐将“小红花”所代表的美好的“荣誉”内涵消解了,不仅如此,影片还包含着另外一些更为深刻的引申内涵,实现了对“看上去很美”的多层次展现。
  [关键词]《看上去很美》小红花 内涵
  
  电影《看上去很美》由张元导演,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里一段“成长”的故事。由奶奶一直带到三岁的方枪枪初到幼儿园,对新的统一化的集体生活环境很不适应,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围绕着“小红花”展开,由起初他不知道“小红花”的意义而对它不屑一顾,到后来了解到了“小红花”所代表的“荣誉”而奋力争取,再到最后自己的努力仍旧得不到认可,只得无奈地放弃了“小红花”。这是一部采用儿童题材拍摄的影片,但除了感受儿童的天真无邪,导演还在“小红花”背后给观众创造了另外一个可以若有所思的空间。
  
  一、规则的建立与“荣誉”的消解
  
  在《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中,只要小朋友遵守幼儿园的规矩就可以得到小红花,小红花是老师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的奖励,一旦小朋友拥有了足够多的小红花还有资格当班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它,它不仅是小朋友们在幼儿园表现好坏的衡量标准,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然而在影片的进行过程中,随着“小红花”背后规则的建立与执行,它所象征的“荣誉”内涵却在逐渐消解。
  首先,“小红花”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统一化的规则。在幼儿园生活的小朋友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可以得到象征着“荣誉”的小红花,但是如果背离规则,就要被扣除小红花,被关禁闭,甚至受到孤立和排挤。方枪枪在幼儿园“成长”的过程正是这个“小红花”规则的印证。
  其次,这套“小红花”规则虽然在孩子们的眼里万分神圣,但却在成人执行的过程中,将其本质的“荣誉”内涵消解了。第一,影片揭示了“小红花”代表的“荣誉”本身仅仅作用于孩子,从而消解了它的普遍意义。片中方枪枪吃饭之前上厕所没有拉出屎,就担心地问李阿姨;“会扣我的小红花么?”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李阿姨的脸,但是她轻蔑地嘘了口气,之后说不扣了。对于小孩子如此认真的问题,老师却表现出了极端的不屑,可见,在方枪枪心里如此“神圣”的“小红花”在老师的眼里,不过只是一片薄纸,没有丝毫的意义。第二,影片揭示了“小红花”代表的“荣誉”只是一种规训的工具,掌控在管理者的手中,反映管理者的意志,从而消解了它的恒常性。影片中,方枪枪努力遵守幼儿园的规定,自己穿衣服、洗手,可是老师仍然不给他小红花,理由就是“不能惯这孩子毛病”。而当王若海的干部父亲来园“视察”时,提出要帮助后进的要求后,老师却立刻给方枪枪贴上了一朵小红花,而且是他所得到的唯一的一朵。通过这两个片断的展现,“小红花”所代表的“荣誉”内涵,非但没有得到证明,反而在成人世界潜在规则的操控之下彻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由此,影片将“小红花”这一事物所暗含的规则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同时,又将其本来蕴含的“荣誉”内涵消解在了影片的叙事之中,从而引起观众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甚至不屑追求着的美好事物——“荣誉”的反思,它确实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相比其表面的华丽光彩,它内涵的压抑与无奈却给人更多的感慨。
  
  二、规训与惩罚——方枪枪的困惑
  
  (一)小红花所代表的规则
  片中小红花出现的十二次情境中,有六次对“小红花”规则的具体内容做了解释,其中第五次是老师的讲述,而其他几次都是通过对小朋友生活的描述来展现的。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小红花”规则分别从孩子的外形、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上进行了规定。
  由此可见,“小红花”规则减去了代表了方枪枪个性特征的小辫儿,强制规定着人自然生理生活需求的时间,甚至对孩子受委屈就会哭鼻子这一自然的天性也要进行钳制。“小红花”规则控制着孩子们的天性,却控制不了他们的成长,但是在这样的控制和管理之下成长起来的生命究竟是什么样子,就成了本片没有说明却始终敲打着观众心灵的问题,那些被规训成为一模一样的、丧失了个性天性的个体,他们所拥有的仅仅是些统一的习惯,而真正的代表着个体存在的人类自然的生命状态和个性特点,却都被损害磨灭了,这样的生命中还可能会有怎样的意义呢?
  然而正是这样一套钳制人性自然发展的规则却在片中的幼儿园中理所当然地上演着,虽然其规训的内容都值得怀疑,但是其控制的力量却十分强大。一方面,它将“小红花”这一“看上去很美”的事物覆盖于钳制人性的规则之上,利用人内心最纯真自然的对美好对荣誉的追求对人的心灵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小红花”的反面则是在集体生活中,被排挤和孤立的危险,用接近恐吓的方式对人的灵魂进行着强制的压抑。
  
  (二)方枪枪幼儿园生活故事的实质
  小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的成长历程承载着影片的引申内涵。留着个小辫儿的方枪枪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孩子,来到幼儿园这一统一化管理的集体之中,便立即成为了被规训的对象。他在幼儿园的生活经历虽然看上去都是些散碎的小事,但是却都围绕着小红花展开,正是在他对小红花态度变化的描述过程中,体现了方枪枪内心的苦闷和挣扎。在“小红花”规则之下,方枪枪也对小红花的美好心存希冀,也努力遵循着幼儿园的各种规定,并通过这样的行为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之中,但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失败的尝试之后对“小红花”的美好产生了怀疑,甚至开始故意与其作对。但在其中,方枪枪对“小红花”规则的反抗也并不是无所顾及的,在方枪枪的内心也希望融入小朋友们的生活之中,他把红花送给南雁,和南雁跑出幼儿园玩儿等等情节都反应出,方枪枪也害怕被孤立,害怕失去伙伴,由此可见,“小红花”规则通过“荣誉”的吸引和“孤立”的恐吓对人性进行规训的两种方式在方枪枪身上都有所体现。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之下,方枪枪也处在一种矛盾的选择之中,他一方面不肯放弃自己自由独特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想得到集体的认可融入小朋友的生活,所以对他来讲终究都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正如影片的结尾,他在被彻底孤立之后一个人孤独地跑出幼儿园,躺在大石头上看着外面的世界,在他心里也许还存在着对成人世界的憧憬,但当“上山下乡”队伍中,每个人胸前耀眼的红花晃动其眼前的时候,方枪枪的无奈一下便蔓延到了成人世界更广阔的天地里,在此,孤独无奈的已经不再仅仅属于那个趴在石头上睡着了的孩子了。
  综上所述,影片为观众展现了更深一层的内涵,剖析了统一规训的控制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对个人独特个性的抹杀,同时也展现着在这种规训之下生活着的,不肯丢弃人生命存在最有意义的部分的人那种孤独无奈的情绪。至此,这部影片构造的意义才逐渐完整,不仅是为了触碰每个人心底关于童年的记忆,唤起人们对于“荣誉”观念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社会生活之中同样存在着各种同类的弊病这一现实,很多问题都值得反思: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上山下乡”队伍所佩戴的“红花”背后就是集体化统一化的社会对人们自由天性的忽视与压抑,在儿童步入成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谓“成长成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天性进行了裁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追求的所谓“社会合理化”也有着对人性自然发展的压制的一面……这正如导演张元所说:“《看上去很美》里有教育问题,有成长问题,有个人独立问题,有关于自由的问题,有关于规定的问题。有人的成长,里面既有喜剧,也有悲剧,它是复杂的,有很多层次的。”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看,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看上去很美”的事物却通常暗含着“不美”的元素。所谓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却成了一个异化的过程。
  
  三、结语
  
  影片在儿童与成人对立的情境中,在叙述方枪枪在幼儿园“成长”的过程、方枪枪对“小红花”态度的变化过程的基础之上,将“小红花”规则的建立以及“小红花”所象征的“荣誉”内涵的消解意义表现出来,而且更深一步地剖析了统一规训的控制对人类自然天性的压抑,对个人独特个性的抹杀,同时也展现着在这种规训之下生活着的,不肯丢弃个人生命存在最有意义的部分的人那种孤独无奈的情绪。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同类弊病的反思,对于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看上去很美”的事物的重新审视。
其他文献
[摘要] 微电影作为网络视频与电影的衍生品,其兴起得益于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以独有的特点迎合了时代的需求。然而,它要真正得到长远发展,必须从剧本创意、广告传播以及生产的专业、规模化、规范化等方面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 微电影 网络媒体 发展思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20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热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10    H.结
[摘要] 著名法国导演吕克 贝松拍摄于1988年的《碧海蓝天》是一部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鲜明的向我们传达这作为一个法国人他所信奉的人生信条——“自由、平等、博爱”,而在这三者之间,自由又是他置于首位的。  [关键词] 纯美 自由 生命本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30    (一)影片的色彩分析  1.色调分析
[摘要] 由深圳卫视制作的号称“内地综艺旗舰节目”《年代秀》,以杂糅益智、谈话、歌舞等各类节目的形式元素,在顺应电视节目类型潮流的同时,拓展着“秀”的表现形式话语空间;通过物件、人物、歌曲、影像等具象,集中体现60至00年代的各自时代特点与风貌,实现了“年代”的阶段性与形象性表达,从而在顺应当代社会“怀旧”情绪的大众文化中,取得了收视上的成功,并引领了电视荧屏的“年代风潮”。    [关键词] 年
【摘要】2009年末上映的电影《阿凡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观影热潮,除了杰出的电影制作手段,其文化意义更引起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电影以梦幻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精致的梦的套层结构。电影以“阿凡达”为“镜”营造了此世界与彼世界的“镜像”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给予想象性消弭和审美救赎。  【关键词】《阿凡达》梦 镜像 文化幻想 审美救赎    2009年年末201 0年年初,一部名叫《阿凡
【摘要】“主旋律”颁奖典礼融思想性、文艺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自从中央电视台2002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各地都推出了同类的颁奖典礼节目,近些年来,此类节目在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的同时,走入了同质化和程式化的发展困境。重庆电视台的《英雄·2009》采取多重视点的传播策略,注重空间视点和时间视点的融合、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的交切、感性视点和理性视点的渗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同类电视节目的创新提
【作者简介】  1987年版电影《倩女幽魂》剧照 从邵氏到国泰,从李翰祥、胡金铨到徐克都偏好从古典志怪小说中寻找素材,例如国泰之《扇中人》、《聊斋志异》系列、邵氏的《倩女幽魂》、胡金铨的《侠女》、《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以及徐克、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系列皆从《聊斋志异》中继承发展而来,无论是忠实于原著的国泰版本,还是以今人之眼观古人之史的徐克版本,皆在人物形象、意象选择、场景重现、色彩构图
[摘要]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如果说影片所塑造的男性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现当下人们生活之艰辛,那么影片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则更多的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今女性的出路在何方的问题。  [关键词] 麻么妹 年幼女孩 沈红 人生遭遇 方法  正如李陀在《〈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中所说的:“中国的现实太复杂了,我们大概没有任何人能把它解释清楚,强
[摘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文精神不断进步的新时代,电影业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而片头和片尾在电影中的作用,尤为不可低估。纵观当今电影业发展趋势,电影的片头和片尾更加注重其艺术效果,它们在体现现代电影技术水平的同时,又展现出烘云托月,升华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 片头 片尾 作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9    1
[摘要] 爱情是个折磨人的东西,黄小仙为了忘记旧的爱情,用了33天的时间。在33天的失恋时间里面,或许她懂得了如何去珍惜爱情,如果能够和原来的恋人重新再来一次,也许结果不会是现在这样。在爱情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我们如何能够维持住我们拥有的爱情,最终得到自己的幸福。在《失恋33天》中,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不同看法,爱情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