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发展为中国制造大国以来,我国的制造业有了举世瞩目的长足发展。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工业高校培养出的本科大学生却在求职和升学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虽然就业市场繁荣,对机械专业的本科生需求量大,但是在985和211高校之间的招聘工作依旧不容乐观。为此,本文选择211高校全日制大三年级3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高校机械专业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机械专业 职业生涯 调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迈入现代化社会,中国制造业发展蒸蒸日上。我国不仅局限于从前德国、美国、日本等机械制造传统技术,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我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储备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机械专业就业市场虽然紧俏,但是大部分985和211机械专业的高质量的专业本科生都为了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培养更好的职业技能选择了升学深造。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机械专业本科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进一步就如何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技能等问题提供思路。
二、问卷调查研究
笔者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大三机械专业大学生302名作为研究对象,此中问卷回收284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04%。问卷调查设计包含了对机械专业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就业前景的看法和需求和专业期望等多个维度。问卷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专业认知模糊,专业素养欠缺。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喜欢机械专业的学生比例为58.8%,尚有41.2%的同学不喜欢或对专业没有学习热情。对现有专业的认知较模糊,66.9%的学生选择基本明确。
职业生涯指导意识已基本建立,依旧有五分之二的同学对此意识漠然。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得到职业生涯指导具体课程选择中,职业决策与职场适应占比35.56%,就业流程及手续办理占23.24%,专业领域内企业信息占比33.8%。希望在入学时就得到专业职业规划的占比87.32。在3-5年内有就本专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清楚自己方向和目标的占比59.15,但是依旧存在不清楚34.15%,根本没想过6.69%。
考研比例远远大于就业。71.83%的同学选择考研,且考研目标为985/211高校同专业。选择就业占比仅仅为7.39%,考研同时想就业占比18.31%,可以说,考研是目前本高校专业主流趋势。
理想就业专业轻度匹配。在问卷调查中,对理想就业专业的选择机械占比60.56%,而39.44%的同学却选择了其他,也就是说,即便现在学习机械专业,但仍有大量学生有從事其他行业的想法。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问卷调查中,对就业专业有简单了解的占比72.18%,但希望在国企、央企就业的同学占比47.89%,选择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21.48%,仅有17.96%的同学选择了民营私企等。
对自我和专业技能的信心有待提升。在应对未来职场、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调查中,有67.61%的同学选择学好专业课,66.9%的同学选择继续升学,而53.52%的同学同时选择了掌握专业领域前沿信息和学会计算机、英语等其他公共基础技能。
结合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机械专业为应用性强的技术型专业,工科培养专业性强,针对的就业企业基本属于制造业、交通业、电子信息等行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有所下降,就业观念较以前有所转变,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逐年升高,并且二战考研逐渐占主流趋势。从学校层面而言,高校在具体工作中仍应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指导,增开适当的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创业基础、职业决策与职场适应,特别是关于专业领域企业信息等介绍,采用多渠道和途径增加学生对于本专业就业行业的认知,比如在专门的网站开始企业介绍,往届生对企业的评价,开通专门的APP使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等。在新生入学时使其对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工作方向有相对基础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和喜爱程度,在大三下学期积极引导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中做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选修课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专业实践环节,譬如,组织学生参观和了解机械类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工作环境,使其对职业有清晰的认知。.开阔眼界,打开职业格局,保持自信。最关键的是专业课老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应用型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有所用。专业教师应和学生分享职业要求、职位晋升和职场规则等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人生规划。
而就学生层面而言,在选择机械专业的同时,就应对本专业有基本了解。持喜爱的态度学习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知识。多与专业老师交流,开阔眼界,打开职业格局,应用当前流行的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关注行业变化,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同时学习过程中保持自信,相信所学专业,相信自己,善于求助,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体系,并且勇于付诸行动。
除此以外,还应重视企业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不止步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产之间的关系,还应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启发。重视学校课程和企业就业要求的匹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企业也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机械专业 职业生涯 调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迈入现代化社会,中国制造业发展蒸蒸日上。我国不仅局限于从前德国、美国、日本等机械制造传统技术,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我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储备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机械专业就业市场虽然紧俏,但是大部分985和211机械专业的高质量的专业本科生都为了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培养更好的职业技能选择了升学深造。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机械专业本科生就业及职业生涯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进一步就如何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技能等问题提供思路。
二、问卷调查研究
笔者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山西省某高校全日制本科大三机械专业大学生302名作为研究对象,此中问卷回收284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04%。问卷调查设计包含了对机械专业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就业前景的看法和需求和专业期望等多个维度。问卷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专业认知模糊,专业素养欠缺。在调查问卷中显示,喜欢机械专业的学生比例为58.8%,尚有41.2%的同学不喜欢或对专业没有学习热情。对现有专业的认知较模糊,66.9%的学生选择基本明确。
职业生涯指导意识已基本建立,依旧有五分之二的同学对此意识漠然。问卷调查显示,希望得到职业生涯指导具体课程选择中,职业决策与职场适应占比35.56%,就业流程及手续办理占23.24%,专业领域内企业信息占比33.8%。希望在入学时就得到专业职业规划的占比87.32。在3-5年内有就本专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计划的,清楚自己方向和目标的占比59.15,但是依旧存在不清楚34.15%,根本没想过6.69%。
考研比例远远大于就业。71.83%的同学选择考研,且考研目标为985/211高校同专业。选择就业占比仅仅为7.39%,考研同时想就业占比18.31%,可以说,考研是目前本高校专业主流趋势。
理想就业专业轻度匹配。在问卷调查中,对理想就业专业的选择机械占比60.56%,而39.44%的同学却选择了其他,也就是说,即便现在学习机械专业,但仍有大量学生有從事其他行业的想法。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问卷调查中,对就业专业有简单了解的占比72.18%,但希望在国企、央企就业的同学占比47.89%,选择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21.48%,仅有17.96%的同学选择了民营私企等。
对自我和专业技能的信心有待提升。在应对未来职场、提升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调查中,有67.61%的同学选择学好专业课,66.9%的同学选择继续升学,而53.52%的同学同时选择了掌握专业领域前沿信息和学会计算机、英语等其他公共基础技能。
结合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机械专业为应用性强的技术型专业,工科培养专业性强,针对的就业企业基本属于制造业、交通业、电子信息等行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有所下降,就业观念较以前有所转变,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逐年升高,并且二战考研逐渐占主流趋势。从学校层面而言,高校在具体工作中仍应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指导,增开适当的职业生涯课程,例如创业基础、职业决策与职场适应,特别是关于专业领域企业信息等介绍,采用多渠道和途径增加学生对于本专业就业行业的认知,比如在专门的网站开始企业介绍,往届生对企业的评价,开通专门的APP使毕业生了解就业信息等。在新生入学时使其对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工作方向有相对基础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和喜爱程度,在大三下学期积极引导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中做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选修课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专业实践环节,譬如,组织学生参观和了解机械类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工作环境,使其对职业有清晰的认知。.开阔眼界,打开职业格局,保持自信。最关键的是专业课老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应用型知识,使学生明白所学有所用。专业教师应和学生分享职业要求、职位晋升和职场规则等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进行人生规划。
而就学生层面而言,在选择机械专业的同时,就应对本专业有基本了解。持喜爱的态度学习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知识。多与专业老师交流,开阔眼界,打开职业格局,应用当前流行的信息化手段,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关注行业变化,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同时学习过程中保持自信,相信所学专业,相信自己,善于求助,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体系,并且勇于付诸行动。
除此以外,还应重视企业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不止步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产之间的关系,还应重视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启发。重视学校课程和企业就业要求的匹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企业也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