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学与“倚声填词”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音乐文学何时起源,又是怎样发展的?宋词是“倚声填词”的一种文学样式,为什么如今只有文字而没有曲谱?元曲的作者是怎么“倚声填词”的?诸多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
  
  壹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艺术起源时,说过一段精辟的话。他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门外文谈》)在上古时代,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为了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就会发出一种声音,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既是音调的节奏,又是语言的表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最初的音乐、词和曲是同时产生的,是无分先后的。
   在古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贫乏,音乐和舞蹈就是他们的全部娱乐。无论是闲了还是累了,他们往往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一首首歌曲于是产生了。《诗经》就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自上而下采集的一部诗歌总集,作品三百余篇,地域遍及现今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等地。说它是“诗歌总集”,还不如说它是“音乐总集”,因为当时采集来的不仅有文字,同时还有曲调。因曲调不同而分为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诗三百首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后来音乐失传,文字却被保留下来,才有我们见到的“诗三百”。“诗三百”中,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名篇,如《关雎》《桃天》《木瓜》《蒹葭》等(均在十五国风之列),原本都是可以演唱的优秀歌词。《诗经》是中国音乐文学的萌芽和起源,是我国最早一部有文字记载的音乐文学总汇。
  
  贰
   汉代的民歌也相当繁荣。到汉武帝时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明,民间歌谣风起云涌。当时,官方设立一个采集音乐的专门机构,署名叫“乐府”,后来这个机关采集来的音乐也称为“乐府”。据《汉书》记载,采集来的民歌有一百多篇,篇篇可以配乐演唱。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爱情,也有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如《上邪》和《江南可采莲》,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上邪》是一首爱情歌曲,是热恋中的女子的内心表白。《江南可采莲》描写一群姑娘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表现她们欢乐的生活情趣。如果说前者是独唱曲,那么后者则是女声小组唱,两首都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可惜现在我们见不到它们的曲谱了。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一个高峰,也是“倚声填词”的初创时期。据清康熙时编的《全唐诗》所载,诗人有2300多家,作品有48900多首,这还不是唐诗的全部。代表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刘禹锡等等,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大家。由于唐代诗坛群星璀璨,光芒万丈,个体诗人纷纷崛起,诗歌从民间歌谣走向个性化、格律化。音乐元素在作品中逐渐淡出,诗歌与音乐开始分离。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诗人依然关心民间歌谣,热衷于民间歌谣(后成为乐府宫调)的填词创作,开启了一个“倚声填词”的时代。据传,我国最早的词作家,当属大诗人李白,他应为我国音乐文学的鼻祖。他创作的《忆秦娥》《菩萨蛮》(有专家认为,这两首词并非李白所写,现存疑)和《清平调》(就是写杨贵妃的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此为李所填词的乐府曲牌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此外,还有张志和的《渔歌子》、韦应物的《调笑令》、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后唐李璟、李煜父子的词等等,史称“唐五代文人词”。著名词学家龙榆生(曾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指出:“这种‘倚声填词’的风气一开,诗人们也都大胆起来了。”唐五代词为宋词作了思想上、艺术上的准备,为宋词的繁荣开了一个好头。
  
  叁
   “倚声填词”经历了三百年的发展,我国音乐文学到两宋时期出现鼎盛气象。当代词学家唐圭璋编的《全宋词》,共收入1330多家词人,词作19900多首,残篇530多首,涌现了苏轼、陆游、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大批作词大家。
   宋词分为两大派,一是以柳永为首的“婉约派”,所作多描绘都市风光、坊间欢爱、羁旅情怀,颇合市民阶层胃口。另一派是以苏轼为首的“豪放派”,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豪情满怀,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打破了“诗壮词媚”的界线,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
   作为“豪放派”领袖的苏轼,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是对人生的感悟和心灵的呼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词家,他的作品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两宋,尤其是南宋,是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耻辱,许多诗人举起爱国主义大旗,写下了宋代词坛光辉的一页。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以及词史上并称“二张”的张元乾和张孝祥。两宋是中国音乐文学的成熟期,是我国“倚声填词”的繁荣期。
  
  肆
   公元1279年,赵宋王朝被元蒙所灭亡。在元代90年间,音乐文学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可与唐诗宋词媲美的另一种诗体——元曲。
   元曲包括两个部分,即散曲和杂剧,无论散曲还是杂剧,都是“倚声填词”的艺术作品。散曲又叫清曲,它是依照民间小曲填的词,散曲的代表作家是马致远,而最能代表马致远风格的是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曲,如他的《天净沙》。杂剧的剧本由曲调、宾白和科泛(动作)三个部分组成,曲调是唱的部分,是由一个宫调中的多种曲调连合组成的,作家依照曲调填杂剧中的唱词。杂剧可以看作是元代的歌剧。两者相比,杂剧的成就和影响比散曲大得多。
   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和王实甫,他们的作品《窦娥冤》《西厢记》,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风行于世,还流传国外。他们都是“倚声填词”的能手,是出色的音乐文学作家。
   “倚声填词”到明清时开始式微。虽有杨慎的《临江仙》(此词被放在《三国演义》篇首,同名电视剧中确定为主题歌)、纳兰性德的《金缕曲》、龚自珍的《湘月》,但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大不如前了。
   进入新时代,我国音乐文学又有一个新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但“倚声填词”的创作却是凤毛麟角,為数极少。这一问题有待以后再与方家探求。
其他文献
日前,“名家公开课·陈钢音乐课”在文艺会堂多功能厅开课。本次公开课邀请了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上海市延安实验初级中学、上海爱菊小学和上海市金汇高级中学等沪上知名中小学的师生、家长参与,同时众多通过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招募的乐迷朋友和普通市民也参与了活动。课上,徐汇区爱菊小学钢琴老师王奇莉和学生还四手联弹了《梁祝》片段。音乐家陈钢娓娓道来,从孩子的音乐滋养谈起——     让音乐陪伴孩子成长  
期刊
“为什么孩子的东西会吸引那么多大画家?因为他们的画里有最本质、最纯朴的东西。”——由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和上海美协联手举办的“名家公开课·张培成美术课”上,画家张培成如是说。     我们应该像孩子一样画画   多年前的一天,我把我的画拿到小区里拍照。一个老人牵着他的孩子走过来,看见我的画。正好我儿子也在,那时他正读小学三年级。老人就跟他的小孩说:你看人家小孩画得多好啊。我儿子在边上捂着嘴笑,回
期刊
一个艺术作品,能否存活当下并长久不衰,除其外部社会环境诸因之外,有否鲜活的生命力,有否永恒的艺术价值,则是它的主要内因.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金山区委宣传部和上艺戏剧社联
期刊
从我懂事开始,就晓得医生分西医、中医。记得小辰光弄堂口有家私人诊所,是西医,医生是个白面书生,三七开的头发,人清清爽爽,脸上总是笑嘻嘻的。弄堂底也有家私人诊所,是中医。那位老中医人精精瘦,话很少,面孔上不大有表情。不过我生了毛病,还是央求姆妈,“去看中医”,因为看中医可以不打针,尽管中药很苦而且要喝很多。     “药渣倒到马路上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老百姓没有医保,看毛病全部自费,
期刊
石柳莎,东华大学第二期非遗研修班的学员,苗族刺绣传承人。我是在夜色中与石柳莎见的第一面。那日赶到凯里苗侗风情园时天色已晚,同事联系后过了一会儿,随着高跟鞋“滴笃滴笃”声,夜色中走出一位发髻高耸、头顶大花的时尚苗家女子,一见面就与老师抱在了一起。其声干脆,其笑爽朗,她的出现一下子让夜晚变得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同事说,莎莎当初是非遗研修班上公认的“开心果”,只要有她在,班上就会笑声不断,正能量满满。 
期刊
此文原是我妻子张启蓉撰写(她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教授),但她还没有写完就因病住进了医院,谁知住院八个多月竟不幸逝世,享年75岁。我含热泪将它写完,以我的口吻。   如果说戏剧创作是我们的梦想,那么,在追梦的过程中,我们却有不同的道路。1952年我16岁时就进工厂做电工,四年后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当时国家规定工人考进大学,在学习期间可领取原工资70%,我当時
期刊
上海地处江南水网地带,上海人拿流经上海的大小河流统称为“河浜”。大一点叫江、河:黄浦江、苏州河;小一点叫小河浜,有的小河浜忒小,连个名字都呒没;弗大弗小呢就叫浜:陆家浜、肇嘉浜、诸安浜、蕰藻浜(上海话读“温”弗读“云”,吴越古音)、泥城浜、洋泾浜。苏州河原生叫吴淞江,外国人建租界设立殖民地政府机构叫工部局,工部局测绘的上海地图上弗知哪能弄出个“苏州河”来,就此叫到现在。前头提到洋泾浜三个字开头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