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充分将数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思维的障碍点,难以理解的算理转变成生动、有趣、直观的活动,在课堂上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教学效益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的特点,而数学知识的特点却是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抽象的、难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内化。传统的教学是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借助学生极为有限的自身经历等体验、感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笔者就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把它转变成直观、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以下尝试。
一、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独特、有创意的教学情境,最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收到“课伊始,兴即浓”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先制作了一个“喜羊羊玩陀螺”的动漫情境,这样很快就使同学们回到了平时的游戏之中,同时,感知圆锥、认识圆锥也在这有趣的活动中悄悄地进行。接着我又利用PPT课件从同学们喜爱的陀螺中抽象出圆锥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圆锥体来源于生活。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热情,很快就投入到了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他们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自己无法解释,难易理解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把数学课放到微机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画制作中感受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课,给学生上了《美丽的圆》一课。先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圆,以及各种各样有关圆的美丽图案,然后让学生利用自选图形制作自己喜欢的圆形图案。
结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乎笔者的想象,他们制作的图案漂亮极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利用自选图形制作图案的能力,而且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数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很多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PPT或者Flash等软件制作一个个动画,配合算式或者图形分解步骤,就能使学生的思路形象化、具体化,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与坡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数形结合中■ ■ ■ ■ ■ ■ …=?时,常用的方法是依次计算:■ ■=■;■ ■=■;■ ■=■;■ ■=■;■ ■=■…,最后得出的结果会趋近于1。
这样用数学计算推理,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借
助PPT课件设计这样一个圆形幻灯片 ,再结合每
一个算式,添加相应的动作展示每一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使数形结合得珠联璧合,学生就能非常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用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友情说得如“桃花潭水”一样具体形象,PPT课件也把数学推理解释得形象生动、准确无误。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悟数学。
总之,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它能使静止的数学知识活动起来,抽象的知识形象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正如课程标准所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有创意,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章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科学出版社.
[3]王朋娇.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东北师范大学版社.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教学效益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的特点,而数学知识的特点却是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把抽象的、难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内化。传统的教学是充分利用教学仪器,借助学生极为有限的自身经历等体验、感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笔者就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把它转变成直观、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以下尝试。
一、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独特、有创意的教学情境,最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收到“课伊始,兴即浓”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先制作了一个“喜羊羊玩陀螺”的动漫情境,这样很快就使同学们回到了平时的游戏之中,同时,感知圆锥、认识圆锥也在这有趣的活动中悄悄地进行。接着我又利用PPT课件从同学们喜爱的陀螺中抽象出圆锥的图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圆锥体来源于生活。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热情,很快就投入到了愉悦的学习之中。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他们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自己无法解释,难易理解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使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他们学习的伙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把数学课放到微机室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画制作中感受数学、应用数学。例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之后,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课,给学生上了《美丽的圆》一课。先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圆,以及各种各样有关圆的美丽图案,然后让学生利用自选图形制作自己喜欢的圆形图案。
结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乎笔者的想象,他们制作的图案漂亮极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利用自选图形制作图案的能力,而且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数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很多的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PPT或者Flash等软件制作一个个动画,配合算式或者图形分解步骤,就能使学生的思路形象化、具体化,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与坡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数形结合中■ ■ ■ ■ ■ ■ …=?时,常用的方法是依次计算:■ ■=■;■ ■=■;■ ■=■;■ ■=■;■ ■=■…,最后得出的结果会趋近于1。
这样用数学计算推理,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借
助PPT课件设计这样一个圆形幻灯片 ,再结合每
一个算式,添加相应的动作展示每一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使数形结合得珠联璧合,学生就能非常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正如唐代诗人李白用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友情说得如“桃花潭水”一样具体形象,PPT课件也把数学推理解释得形象生动、准确无误。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悟数学。
总之,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它能使静止的数学知识活动起来,抽象的知识形象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正如课程标准所述,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更有创意,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章韬.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科学出版社.
[3]王朋娇.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东北师范大学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