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武术兼收并蓄,纳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佛山特色的武术体系。然而,在繁荣的武术技击实践背后却是佛山武术历史资料的遗失、散乱、不成体系的现实。武术史料的研究和整理严重滞后于武术技术实践,不利于对佛山武术的深入研究和佛山武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呈佛山传统武术之现状,探索武术文化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以弘扬佛山武术文化传统。
【关键词】佛山传统武术;研究现状;武术发展
一、佛山武术概貌及研究现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佛山武术作为中国南派武术的中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魏晋、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北方武术也渐渐传入佛山,与当地的武术结合,形成新的武术体系。至明代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进攻佛山。据《世济忠义记》记载“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忠义之所激发,能使阡陌耒耜之辈,奋而成为精兵,而大敌破者,非此也耶!”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使“阡陌耒耜之辈”“成为精兵”,离不开长期的技击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可以肯定,当时的佛山已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清代的佛山武术基本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流行的主要拳种为洪、得、蔡、李、莫拳及晚清出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武馆林立,名家辈出。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山武术逐渐从单纯的强身健体、表演娱乐演变成驱逐外敌、保家卫国的革命助力。一百五十多年来,佛山孕育的武术名人不胜枚举,还保存了一批武馆、武术名人故居及大量的武术文物。特别是清中叶以后,佛山武术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以及衍生的不少拳种和流派的根都在佛山,被国际武术界视为武林“圣地”。
佛山武术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佛山武术滥觞的源流、地点考证类。如程大力等在《南少林、天地会与闽、粤、川武术渊源》中考证了“西鲁传说”、南少林、天地会等佛山武术源流的传说。二是佛山武术概况描述类。如于少杰在《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概述》中系统地梳理了广东武术的历史沿革,并简述了主要拳种的发展概况,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广东武术全貌。三是拳种、人物研究类。如《佛山蔡李佛拳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谈黄飞鸿文化对岭南武学的贡献》等。四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传统武术发展。如张永明《佛山武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谢荣华《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等等。五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佛山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如《广东省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研究》、《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等。六是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佛山武术精神内核以及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如《论精武粤传的成因与意义》、《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等。
除此之外,也有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武术与中医的关联。可见,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产业化、武术传播以及地域文化分析等领域,仅有的几个史料考证研究多数是以公开出版的史料为主,很多成果都未涉及流传在民间的武术文本史料。随着武术文化及武术史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悠久的武术技击实践历史与稀缺的武术文本史料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凸显。
二、佛山武术研究成果稀缺的解析
自古以来,民间武术多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武林人士的活动几乎处于秘密状态。各种古代方志对民间武术几乎不予记载,绝大多数的武林事迹,只能通过民间传说流传下来,政治阻碍成为了武术文本史料稀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1.“轻空言”、“重实行”导致武术过于注重技击实践
冯友兰先生在分析中国哲学不善言辩时认为“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中国哲学家亦支援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这种“轻空言”、“重实行”的观念导致中国哲人在哲学三大部分——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中注重较为实际的人生论;加上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思有所得、学有所能的时候,直接把所学体现在自己制定的国家社会的“政教典章”中,而不是著书立说。中国武术注重术道合一,然而在武术发展早期,“道”的层面还未形成成熟体系,武术仅仅停留在肢体文化层面,这种形而下的文化传承方式只能是直观教学法最为实用,不需要浪费笔墨言说。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靠的是言传身教,这正是“实行”最直接的体现。可见,“轻空言”、“重实行”的传统哲学观导致武术发展注重技击实践而忽略了对武术理论的研究。
2.直观主义认识论对武术文本史料形成的负面影响
纵观中国哲学史,中国哲人在认知世界时往往采取的是最直观的方法,即用直觉去感知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直观主义最大的缺陷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认知具有模糊性、难以深入性和难以表达性。这种思维表达方式在武术拳谱、拳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陈长兴在其拳论《用武要言》中解释“闪”、“进”、“打”、“顾”四法时这样道:“古有闪、进、打、顾四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可见,哲学的这种通过功能(状态)描述来回避对象概念难以界定时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武术文本中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练武之人因个体差异致使个体在修炼之时的体验不同,潜心体味的武“道”也就因人而异且具有不可言说性,这就是为何武术传承以口传身授为主,而不是以著书立说这样的间接方法来传承。即使是著书立说也无法清晰地描述这种带有私密性的个体体验,从而造成武术论著中晦涩难懂、飘忽不定的、充斥着大量修辞手法典型的宽式语言的特点,从而导致武术文本难以“读懂”,武术理论研究成果难以达成共识并加以传承。
3.“尊古卑今”的退化论导致“武人相轻”、自我封闭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度,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对过去生产经验的重视和依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退化论观点。在思维认识上,老庄等权威哲学命题形成后,随着直观法逐渐向演绎法的变化,后人无法创出新的哲学命题,由于演绎法必须以“先验真理”为前提,而这些“先验真理”恰是先古哲人创出来的,因而汉以后的中国哲人穷尽所有也无法超越古人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古人无法逾越的错觉,尊古卑今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一方面导致武术史料中,表现出对古代拳论的盲从,只要是“古”的就是好的,不敢质疑先人,也就不可能注重当下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地搜集古籍保存,传承也以古籍为本,新的武术论著就没有市场,如此恶性循环自然难寻武术典籍之吉光片羽。另一方面,退化论的观点造成对自己同时代拳理的轻视,“武人相轻”。流派源流上比谁更久远、更师法正统,不同拳种之间互相漠视,暗中较劲,流派保密工作非常完善,一些门派秘籍更是珍贵无比,常被争抢,著书立说没有言传身教可靠。拳派之间只存在比较而没有合作,即使是同行互教互学、切磋技艺时也相互保守,不示真技。加上艺不尽传,留下一手,“文长武短”的保守思想导致武术传承越走越窄,流派也越来越自我封闭,只有纵向倒金字塔式的传承,而没有横向的融会贯通,纳百家之长。
4.“穷文富武”发展方式的局限
武术传承发展几乎都和宗教、帮会、官僚、商人有着密切关系,折射出武术与经济唇齿相依的内核。各拳派武术传人若不为经济利益所动摇,只靠其他方面的收入很难维持着武术的代代相传,薪火传承。在过去,没有经济能力与师傅签下“生养死葬”契约的人是学不到真正功夫的。清朝梁赞以一百两黄金才得换学一套咏春小念头拳。 明清以来,佛山就有“穷文富武”,“亦商亦武”的传统。“南派功夫与北派功夫的最大不同,是所有师傅都没有把功夫当成求生技能,有‘穷文富武’之说,学功夫的人本身就要有钱有闲才能习武,不少人的功夫是藏在家里的。”佛山精武体育会会长梁旭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下,富人习武大多是强身健体,没有外在压力迫使其去钻研立说,设馆授徒。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例外者,但占数甚少。武术的传承局限在某个阶层,系统的武术文本史料自然就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佛山武术文本史料稀缺离不开长期遗留下来的哲学思想意识,同时也与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密切相關,要将佛山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离不开各门各派之间的合作交流,走产业化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 郭志禹主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M].学苑出版社,2013.
3. 尹成敏、陈学超.广东省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
【关键词】佛山传统武术;研究现状;武术发展
一、佛山武术概貌及研究现状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佛山武术作为中国南派武术的中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魏晋、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北方武术也渐渐传入佛山,与当地的武术结合,形成新的武术体系。至明代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进攻佛山。据《世济忠义记》记载“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忠义之所激发,能使阡陌耒耜之辈,奋而成为精兵,而大敌破者,非此也耶!”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使“阡陌耒耜之辈”“成为精兵”,离不开长期的技击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可以肯定,当时的佛山已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清代的佛山武术基本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流行的主要拳种为洪、得、蔡、李、莫拳及晚清出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武馆林立,名家辈出。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山武术逐渐从单纯的强身健体、表演娱乐演变成驱逐外敌、保家卫国的革命助力。一百五十多年来,佛山孕育的武术名人不胜枚举,还保存了一批武馆、武术名人故居及大量的武术文物。特别是清中叶以后,佛山武术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以及衍生的不少拳种和流派的根都在佛山,被国际武术界视为武林“圣地”。
佛山武术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佛山武术滥觞的源流、地点考证类。如程大力等在《南少林、天地会与闽、粤、川武术渊源》中考证了“西鲁传说”、南少林、天地会等佛山武术源流的传说。二是佛山武术概况描述类。如于少杰在《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概述》中系统地梳理了广东武术的历史沿革,并简述了主要拳种的发展概况,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广东武术全貌。三是拳种、人物研究类。如《佛山蔡李佛拳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谈黄飞鸿文化对岭南武学的贡献》等。四是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传统武术发展。如张永明《佛山武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谢荣华《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等等。五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佛山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如《广东省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研究》、《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方式研究》等。六是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佛山武术精神内核以及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如《论精武粤传的成因与意义》、《岭南南派武术技术特征的文化研究》等。
除此之外,也有从中医理论出发研究武术与中医的关联。可见,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武术产业化、武术传播以及地域文化分析等领域,仅有的几个史料考证研究多数是以公开出版的史料为主,很多成果都未涉及流传在民间的武术文本史料。随着武术文化及武术史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悠久的武术技击实践历史与稀缺的武术文本史料之间的矛盾就逐渐凸显。
二、佛山武术研究成果稀缺的解析
自古以来,民间武术多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武林人士的活动几乎处于秘密状态。各种古代方志对民间武术几乎不予记载,绝大多数的武林事迹,只能通过民间传说流传下来,政治阻碍成为了武术文本史料稀缺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1.“轻空言”、“重实行”导致武术过于注重技击实践
冯友兰先生在分析中国哲学不善言辩时认为“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中国哲学家亦支援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所谓‘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这种“轻空言”、“重实行”的观念导致中国哲人在哲学三大部分——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中注重较为实际的人生论;加上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传统使得他们思有所得、学有所能的时候,直接把所学体现在自己制定的国家社会的“政教典章”中,而不是著书立说。中国武术注重术道合一,然而在武术发展早期,“道”的层面还未形成成熟体系,武术仅仅停留在肢体文化层面,这种形而下的文化传承方式只能是直观教学法最为实用,不需要浪费笔墨言说。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靠的是言传身教,这正是“实行”最直接的体现。可见,“轻空言”、“重实行”的传统哲学观导致武术发展注重技击实践而忽略了对武术理论的研究。
2.直观主义认识论对武术文本史料形成的负面影响
纵观中国哲学史,中国哲人在认知世界时往往采取的是最直观的方法,即用直觉去感知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直观主义最大的缺陷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认知具有模糊性、难以深入性和难以表达性。这种思维表达方式在武术拳谱、拳理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陈长兴在其拳论《用武要言》中解释“闪”、“进”、“打”、“顾”四法时这样道:“古有闪、进、打、顾四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可见,哲学的这种通过功能(状态)描述来回避对象概念难以界定时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武术文本中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练武之人因个体差异致使个体在修炼之时的体验不同,潜心体味的武“道”也就因人而异且具有不可言说性,这就是为何武术传承以口传身授为主,而不是以著书立说这样的间接方法来传承。即使是著书立说也无法清晰地描述这种带有私密性的个体体验,从而造成武术论著中晦涩难懂、飘忽不定的、充斥着大量修辞手法典型的宽式语言的特点,从而导致武术文本难以“读懂”,武术理论研究成果难以达成共识并加以传承。
3.“尊古卑今”的退化论导致“武人相轻”、自我封闭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度,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对过去生产经验的重视和依赖形成了独特的历史退化论观点。在思维认识上,老庄等权威哲学命题形成后,随着直观法逐渐向演绎法的变化,后人无法创出新的哲学命题,由于演绎法必须以“先验真理”为前提,而这些“先验真理”恰是先古哲人创出来的,因而汉以后的中国哲人穷尽所有也无法超越古人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古人无法逾越的错觉,尊古卑今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一方面导致武术史料中,表现出对古代拳论的盲从,只要是“古”的就是好的,不敢质疑先人,也就不可能注重当下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地搜集古籍保存,传承也以古籍为本,新的武术论著就没有市场,如此恶性循环自然难寻武术典籍之吉光片羽。另一方面,退化论的观点造成对自己同时代拳理的轻视,“武人相轻”。流派源流上比谁更久远、更师法正统,不同拳种之间互相漠视,暗中较劲,流派保密工作非常完善,一些门派秘籍更是珍贵无比,常被争抢,著书立说没有言传身教可靠。拳派之间只存在比较而没有合作,即使是同行互教互学、切磋技艺时也相互保守,不示真技。加上艺不尽传,留下一手,“文长武短”的保守思想导致武术传承越走越窄,流派也越来越自我封闭,只有纵向倒金字塔式的传承,而没有横向的融会贯通,纳百家之长。
4.“穷文富武”发展方式的局限
武术传承发展几乎都和宗教、帮会、官僚、商人有着密切关系,折射出武术与经济唇齿相依的内核。各拳派武术传人若不为经济利益所动摇,只靠其他方面的收入很难维持着武术的代代相传,薪火传承。在过去,没有经济能力与师傅签下“生养死葬”契约的人是学不到真正功夫的。清朝梁赞以一百两黄金才得换学一套咏春小念头拳。 明清以来,佛山就有“穷文富武”,“亦商亦武”的传统。“南派功夫与北派功夫的最大不同,是所有师傅都没有把功夫当成求生技能,有‘穷文富武’之说,学功夫的人本身就要有钱有闲才能习武,不少人的功夫是藏在家里的。”佛山精武体育会会长梁旭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下,富人习武大多是强身健体,没有外在压力迫使其去钻研立说,设馆授徒。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例外者,但占数甚少。武术的传承局限在某个阶层,系统的武术文本史料自然就少之又少。
综上所述,佛山武术文本史料稀缺离不开长期遗留下来的哲学思想意识,同时也与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密切相關,要将佛山武术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离不开各门各派之间的合作交流,走产业化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曾昭胜等,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 郭志禹主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M].学苑出版社,2013.
3. 尹成敏、陈学超.广东省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