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瘤恶变机理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科学基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综述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与异常免疫反应、细胞周期失调控和抗凋亡的联系,认为B细胞淋巴瘤是研究细胞周期失调控和凋亡异常,以及肿瘤免疫的最好模式,其中的CD4和IL2R的基因变化研究在B淋巴瘤发病机理研究中值得受到更大重视。 By review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B-cell lymphomas and abnormal immune responses, cell cycle deregulation, and anti-apoptosis, B-cell lymphoma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mode for studying cell cycle deregulation and apoptosis, as well as tumor immunity. The study of genetic changes in CD4 and IL2R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 lymphoma.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山西电力高培中心本着以人为本、重在培养、共同发展的原则,培养青年员工的一些做法。 The article expounds some of Shanxi Electric Power Training Center in
为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并为此设立基金,2002年度拿出1000万人民币以支持和推动全国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
摘要:文章对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美国的CBE模式、我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四种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引校入企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韩常在(1963-),男,北京人,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副总经理。(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摘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论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推广应用的必然性,并就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长忠(1969-),男,吉林大安人,大庆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大庆163254)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0-0005-01    一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若违规即被开除”,类似的近乎苛刻的“霸王条款”引起了一片争议,有的支持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的做法,有的则对学校的做法“拍砖”。究竟学生该不该在校园中使用手机,对“违规”带手机到学校的学生如何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时时刻刻被裹挟在这些不同之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样也存在于学生们的周围,有的人在纷繁复杂的世
主任:陈佳洱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4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与卢瑟福研究所进修;1982—1984年为美国石溪大学和劳伦斯伯克利国
期刊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专业人才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没有充足的而且是高品位的人才做支撑,企业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对电网公司来讲,人才是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支撑。近年,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甘肃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落实人才规划、加大培训投入,开展全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創新适合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大胆创新
对于学生是否可以在校用手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倾向于支持,经常由于同学的手机铃声分心的学生可能会反对,同学经常拿高档手机炫耀而自身心理敏感的学生可能也会反对。
摘要:以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方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背景,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专业培养特色,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三层次、四模块、五融合、两渗透”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科研促进教学等,显著地提高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