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是學生在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通常,教师根据教材,拟定教学计划和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由此可知,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高效。
  语文教材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人们对于语文教材之所以如此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语文课在学校教学中担当着其他学科之基础的角色,语文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现在正在使用的语文教材编写得怎么样呢?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
  对此,笔者开始对语文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此次分析中,笔者将目光聚焦于语文教材中的写作部分。由于我国当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混编型教材,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专门的写作教材,因此本文笔者所用的“写作教材”一词实际是指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模块。另外必须说明的是,本次笔者选用了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该版本教材,是因其使用的广泛性。初中语文教材全国统一,对它的编写质量自然要有更高的要求。
  二、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的介绍
  因为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混编型教材,因此该册教材的写作教材由几部分组成,主要包括:
  (一)单独的写作教材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包含两个并列的模块,这两个模块分别是阅读、写作,阅读模块有四篇选文,阅读后面紧接着就是写作。第一单元的写作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是“学会记事”;第三单元是“写人要抓住特点”;第四单元是“思路要清晰”;第五单元是“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笔者称这一类型的写作教材为“单独的写作教材”,如下所示:
  第一单元
  阅读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阅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窃读记/林海音
  12《论语》十二章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
  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6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 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第五单元
  阅读
  17猫/郑振铎
  18鸟/梁实秋
  19*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0狼/蒲松龄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阅读
  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2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3*女娲造人/袁珂
  24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每个单元的写作模块安排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对写作单元的主题即关键词进行介绍,这种介绍通常与前面的阅读选文联系起来,如举出选文中的例子来给学生阐释什么是学会记事,什么是突出中心等等,对概念做好分析和解释后,就会提供三个写作任务,让学生来选择其中之一或之二或全部进行写作。这些选择中有片段写作,笔者称之为练笔或小作文,另外还有大作文,大作文字数要求通常为500字左右,写作任务呈现的方式和考场作文的形式类似:提供一段材料或者说导语,然后给学生几点写作的思路或者说是提示。
  (二)附属的写作教材
  除了每个单元专门、单独的写作教材外,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写作部分还分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另外,在阅读教材的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中,也会有一些写作的练习,笔者称这一类型的写作教材为“附属的写作教材”。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笔者研究和分析的对象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中的第一种类型:单独的写作教材,即每單元阅读模块后的写作模块,下文中的“写作教材”即指该部分的写作教材。
  三、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的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对七年级的写作教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一)写作教材版面较少,受到教材编写者的“冷落”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版面较少,一个单元就只有两页,最多三页,留给写作教材。与阅读教材相比,真可谓相形见绌。该册教材是一本混编型的语文教材,它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放在一本教材中,但是阅读所占的比重要大于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这可能直接造成写作的地位不如阅读,导致教师花费在阅读教学中的时间远远多于写作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要求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多好呢?因为教师本身也没有花多少时间教学生写作。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要给写作教材更大的舞台,把写作教材“扶正”。
  (二)该册写作教材与阅读联系还不够紧密
  第一单元的阅读以自然为主题,而写作教材是关于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虽说热爱生活对于写作是十分重要,但是既然选择将写作和阅读编在一个单元中,那么就要有单元意识,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能够将写作与阅读部分的选文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显得更合理一些。
  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如果有统一的标准,就会更加规范一些。所谓标准,包含两条,一是阅读和写作在语文知识方面有联系点;二是阅读和写作在主题上有相同点。当前的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与阅读部分的联系标准有些混乱,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一点应该要多加关注。
  (三)写作教材中缺少明确的、具体的写作知识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写作的有效教学,首先是需要明确每一次写作练习应该掌握哪些写作知识,可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中有些单元就没有明确的写作知识。
  例如该册写作教材中,第一单元的作文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当中就很难找到具体明确的写作知识,这样的情况会造成学生写作的原地踏步,缺乏教学落点和学习落点,写作就像是飘在半空中,没有根基和基点。
  而第二单元的学会记事,其中既提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记事,把事情写清楚,又提出要在记事中强调情感,传达情感,另外还提出要锤炼语言,学习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句子和词语。如此多的学习目标,什么都抓,可能什么都抓不到。笔者认为还是要明确一个知识点来重点学习。
  (四)该册写作教材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会给写作教学造成消极影响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写作教材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上课的指导力度不够,写作教材缺乏教学和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这样会加大教师的授课难度。
  面对这样的写作教材,语文教师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因为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所以不同老师上课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水平高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水平不是很高、经验不是很丰富的教师则可能会取得不是很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写作徒有其表而有名无实。
  更为严峻的是,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并不高,他们很难设计出较好的教学活动来组织学生学习写作,有些教师甚至就草草了事,教的很少。这样,教师的作用可能会淡化甚至在写作教学中起不到作用了,而让学生在写作学习中自己摸索。[1]
  (五)该写作教材缺少相应的范文和评价指标
  前文提到,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写作教材的安排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对写作单元的主题即关键词进行介绍,这种介绍通常与前面的阅读选文联系起来,给学生阐释什么是学会记事,什么是突出中心等等,举出选文中的例子,对概念做好分析和解释后,就会提供三个写作任务,让学生来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写作。这些选择中有片段写作,可以称之为练笔或小作文,还有大作文,通常字数要求为500字左右,和考场作文的形式类似:提供一段材料,然后给学生几点写作的思路和提示。没有提供一些好的例文供学生参考,也没有给出作文的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好作文应该要达到什么要求和什么标准,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可能会使学生写作时感到迷茫,缺乏方向感。
  (六)写作教材中缺少写作过程、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当前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中还存在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该写作教材中缺少对学生写作的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写作是一个活动,具有相当多的步骤和过程,并且写作的过程与步骤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一步一步完成,精雕细刻,才能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作文,作文很少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高水平的作家也需要不断的修改和润色。因此笔者认为写作的这些过程和步骤应该是需要教给学生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作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
  但现实中,通常是学生遇到一个自己感兴趣,有共鸣、有情感经验、有话想说的话题,然后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具体怎么做了,这时候就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因为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训练阶梯将学生充沛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自发的写作冲动引导到合适的位置,使之发生理性的、自觉的写作行为。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冲动就不能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实际的作用,写作教材所煞费苦心设计的话题引导和语文活动也就落了空。[2]
  (七)写作教材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当前的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主要分为六个单元,其中以记叙文写作为主,包括写人的记叙文,如第三单元的写人要抓住特点;也包括记事的记叙文,如第一单元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的学会记事等;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写景的记叙文,比如第一单元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中有关于“九月份自然景物变化”的片段描写,有围绕“新校园、新环境”的写作,有关于“校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的写作。这一册写作教材中,学生的写作文体主要是记叙文,却很少看到其他文体的学习和练习。   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生写记叙文时,通常是隐形地要求学生加入很多的文学因素和文學味道,用上好词好句,多用修辞手法等,把学生往文学家和作家的方向引,很多时候这个记叙文更像是在写散文,这是不合理的,学生不是作家和文学家,写作教学也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和作家。写作教学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这个写作能力绝不是写散文、写记叙文的能力,而是内涵更为广阔的写作能力,尤其是要包括写应用类文章的实用能力。[3]
  因此,笔者认为一直围绕记叙文来写作是不太合理的。
  四、对策探讨
  针对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有什么方法能帮助解决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存在的问题呢?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
  (一)增加该册写作教材的篇幅或编写专门的写作教材
  要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少不了一本好的、合适的写作教材,不仅是对学生;合适的教材对老师来说也极为重要,合适的教材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的教学。因为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编写一本合适的写作教材是十分紧迫的,它能为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
  针对当前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版面较少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增加写作教材的篇幅。写作与阅读应该是处于同等的位置,它们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一本混编型的教材中应该平分秋色。
  另外,针对该册语文写作教材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也可编写专门的写作教材,和阅读教材分开,采取分编型的教材编写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利用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指导学生习作。
  (二)写作教材可与阅读教材衔接更紧密
  写作教材需要明确学生在写作课堂上应该学习的写作知识,写作知识应当与阅读教材衔接起来,在阅读中进行渗透和学习。在阅读中就开始接触和学习写作的知识,是给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创设了情境,为他们提供了范例。在情境中学习,在范例的指导下学习,效果会比单纯的概念讲解要有意思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并且,将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联系起来,有利于保持语文教学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学生在阅读中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够在写作中及时地加以巩固、应用和掌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应该与阅读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材里渗透写作知识,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明确写作教材中的语文写作知识
  笔者认为,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应该明确每个单元的写作知识,切不可模棱两可,泛泛而谈。最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展开学习,如学会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事,那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呢?进行一些介绍,并设置各式各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来做,如排序题、选择题等,提供一些深入浅出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另外要提及的是,写作知识不仅仅包含陈述性知识,还包含丰富的程序性知识。从内容上区分,写作知识主要包括文体写作知识和文章写作知识。文体写作知识是有关各种文体和表达方式运用的知识。文章写作知识是指写作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性知识。从指向上区分,写作知识包括指向习作目的的知识、指向习作内容的知识和指向习作技法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知识。[4]
  有了明确的写作知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有目的,有落点,有根基。
  (四)增强写作教材的可操作性
  确定了写作知识,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还应该要实现写作教材的可操作,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可教性,使得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教学化和学材化,从而给教师更明确的教学指导,这样能够保障写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达到最基本的、最起码的效果,而不至于受语文教师个体因素的很大影响。[5]
  写作教材的可操作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落实,有利于写作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在处理写作教学时,是草草了事的,是很少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的,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教材编写时应该要给予语文教师较为明确的、步骤较为清晰的、活动较为合理的教学指导。这样教师对写作也会积极地去实践和实施,写作教学也就能够保证被落实,同时,写作的受重视程度也会得到提高。[6]
  (五)可更多的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设计丰富、有趣的活动
  口语交际和写作都属于语言输出,是一个表达、吐露的过程,具有性质上的相似性,写作教材的编写可以考虑将口语交际和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积极表达,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作文。[7]
  要将写作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就必须要设计丰富、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最好是考虑到初中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
  由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而且综合性学习中会有写作的内容,可以考虑将写作与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写作,练习写作,特别是进行应用文的写作练习。
  (六)对学生进行写作步骤、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在国外,特别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和写作步骤的指导,这一点笔者认为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如弗劳尔和海斯认为写作是一个包含诸多步骤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写作步骤一般分为预写、起草、修改、校订、发布等五个步骤。在写作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这样一些步骤来引导学生写作,采用过程写作法的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8]   这一点,美国就做得比较好。美国Scott Foresman公司出版的8年級《文学》教材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有决定意义的旅游”,围绕这一单元主题,写作研讨聚焦于“探究个人的变化”。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将怎样完成这项写作任务呢?是经历了三板块、六步骤的训练之后,才算完成了一篇作品,他们真正是把写作当成研究专题来做。学生完成一篇文章,不是短暂的肤浅的感性表达,也不是随意胡诌来完成任务,而是切切实实地依照步骤,一步一步地逼近目标。[9]
  其实,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中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就涉及到了写作的顺序和过程,如整体构思、确定写作顺序、列提纲,如果能够在每一单元的写作教材中都加入这种写作过程、思路的指导,就会更好的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七)写作教材中加入优秀学生例文和评价标准
  当前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作教材中,会对写作知识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释和说明,让学生明白该单元写作知识的内涵,这当中会联系到该单元阅读部分选文中的例子,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把写作知识呈现给学生,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毕竟作家的作文水平较高,七年级的学生还难以企及,这当中如果还能够再加入一些该年级学生习作的优秀例子,可能会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比较能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不会让学生感到有太大的差距。
  另外,写作教材中如果能够给出作文的评价标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因为学生的写作是需要评价的,其中包括自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如果要让学生自评,就需要给学生评价的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如果能够以表格、量表等易于测量、易于计算、易于操作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写作具有很好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学生能够根据评价标准来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作文。[10]
  (八)写作教材中要处理好不同文体的比例
  部编本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教材应该更多的注意其他文体的重要性,如应用文和说明文等。其中应用文包括:书信、通讯稿、演讲词、新闻稿等等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文类。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要当作家,当文学家,不能一直让所有学生都老是写记叙文和带有散文性质的作文。
  如今,很多学生连基本的一些应用文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这是需要引起深思的,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写作,居然不会写基本的应用文,不得不说是语文写作教学的失败。追根溯源,就是写作教学中忽视应用文的练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写作教材必须要合理分配各种文体的比例,处理好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给予应用文等文体应得的重视。[11]
  参考文献:
  [1][2]王丹.上海市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5-46.
  [3]姚林群.中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要素、水平及指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3(3):71-72.
  [4]吕映.写作知识视域下的习作教材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为例[J].教育评论,2016(6):131-135.
  [5]叶黎明.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0(2):51-56.
  [6]孙志伟.写作教材的可使用性研究——以美国《作者的选择》为借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陈玉泉.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J].读与写,2013(3):90-91.
  [8]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2-85.
  [9]王爱娣.美国初中语文的“写作研讨”[J].语文建设, 2006(1):46-48.
  [10]刘春文.探究写作评价方式,践行写作评价建议——兼评“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新教材写作板块的对接”专题研讨课[J].语文知识,2016(2):83-87.
  [11]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77.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是预设的、可把控的,尽管也会有教学“意外”的发生,但只是预设与生成之间交互作用擦出的一点火花。但如果改变常态的教学环境,变换教学对象,改变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教学就成了有趣的“冒险”,意外丛生。可恰恰是这些“意外”,触动了教学者和教学对象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了教者的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生成的诸多特点,帮助教者更好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性课堂。  一、由头:问题思考的触发点 
【设计意图】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排独具特色,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每一单元所提供的小说文本,是由编者按照该单元的话题所择定的。事实上,经典小说可挖掘的内容很广,可探讨的路径很多,我们常常在确定教学重难点上纠结迷茫,而话题的设置为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提供了有效指向。《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名篇,该文本被置于“情节”这一话题。被誉为“小说之神”的志贺直哉恰是在这篇
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便是“有文采”。客观而言,界定一篇文章的文采,活用句式是重要的呈现方式之一。特别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分析性写作,由于整篇文章都在就事说理或者就理析理,语言极易滑入平淡无味的窠臼。为此,考生如果在高考作文中有意识地活用句式,熟练包装一些颇具亮点的语句,力争在作文的天空中植入一枚月亮,或者一轮太阳,或者璀璨群星,才会使作文灵动出彩,从而赢得阅卷者的青睐。  
农村教育氛围及文化素养普遍落后于城市教育,导致农村学子整体文化水平低下、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知识见识短浅、分析表达能力欠妥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整体素质水平低下的农村初中学生教学现状,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身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理念给予学生科学的教学指导。   一、学科教学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石   一般理解“核心素养”就是指一定的涵养,也指一个学生应
一、德育的范畴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者,只是顺着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做事,自我意识尚未苏醒,借庄子的语词可称之为“真人”;功利境界者,自我意识觉醒,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做有利于自己的事,可称之为“能人”;道德境界者,视自己为社会的一份子,从利他的角度出发,能为他人或社会做任何事,可称之为“贤人”;天地境界
《师说》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中韩愈所创作的课文。“说”表明《师说》属于一种议论文章,“师说”的含义是:讲述对从师学习的看法。根据文体特点,学生首先就需要读懂写作者韩愈的态度。通过课前预习的反复诵读,同学们不难明白,课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提倡积极地从师学习,原文的中心论点句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论点应该会使读者产生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韩愈为什么要为倡导从师学习而写下这篇文章呢?”这个问
命题作文,包括“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即只给作文题目和要求,不给材料;“材料作文”,即既给材料,又给作文要求,有时还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通用模式通常为“基础过关——整体感知——重点段落阅读——阅读迁移”,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问题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上常常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不仅用课文这一“例子”,还找了很多课外佳作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可从实际反映的情况看,学生的阅读水平就是难以见长。现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方面,阅读教学要在策略上调整,多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如接受美学、本体论阐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和文本学等将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拓了文本解读的新空间,究其本质,主要还是注重将读者的“体验”充分用于文本解读。(诚然,只要解读文本,就会用到阅读者的体验,只不过有时是隐性利用的,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目前,高中生的体验有多源性,日常生活、大众媒体、阅读体验等,但仍然相对有限,因此解读超越其感性生活体验的文本还会碰
王泽龙,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一、回归传统不是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