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地理课堂;生活化;课堂导入;地理思维;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121—01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地理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认真思考,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导入新课;要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世界,从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业”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进新郎帐房”等描述某个地方交通状况的民间歌谣或顺口溜来导入教学。又如,在学习“祖国宝岛——台湾省”时,教师可用朗读爱国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来导入课堂教学。再如,江南水乡的建筑临水而筑,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景,因此被誉为“人间天堂”,还素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说,还被誉为“东方水城”,因此,在学习“富饶水乡——江苏省”时,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解以上的知识来导入新课。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更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他们想要学习更多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或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还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他们独特的地理视角。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或观察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正午时刻阳光照射到教室的位置,让他们清楚地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又如,在讲授“水循环”时,可以结合黄河的例子来提问:黄河之水从哪里来?黄河之水最终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海水是咸的?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节水的宣传?等等。在讲到“黄河断流”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兰州十年来沿河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上游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等。通过这些富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三、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智识”(包括知识、长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章太炎先生说过,“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实,二是致用。”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原理与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地理素养。但教师不要忘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进行有必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例如,在学习“地上河”时,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分析“黄河洪涝灾害”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工业”时,可给学生提供某工业区域的简图和相关素材,让学生为某钢铁企业寻找合理的布局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评价和决策能力。再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时,可让学生就“2012世界末日预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分析、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历,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编辑:王金梅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6—00121—01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对地理课堂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地理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认真思考,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者学生熟悉的人或事导入新课;要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世界,从生活中获取地理知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业”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趟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进新郎帐房”等描述某个地方交通状况的民间歌谣或顺口溜来导入教学。又如,在学习“祖国宝岛——台湾省”时,教师可用朗读爱国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来导入课堂教学。再如,江南水乡的建筑临水而筑,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景,因此被誉为“人间天堂”,还素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说,还被誉为“东方水城”,因此,在学习“富饶水乡——江苏省”时,教师可通过给学生讲解以上的知识来导入新课。这样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更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他们想要学习更多地理知识的欲望。
二、分析生活中的地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或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还可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不断地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他们独特的地理视角。
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或观察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正午时刻阳光照射到教室的位置,让他们清楚地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又如,在讲授“水循环”时,可以结合黄河的例子来提问:黄河之水从哪里来?黄河之水最终又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海水是咸的?水是可再生资源,为什么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节水的宣传?等等。在讲到“黄河断流”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兰州十年来沿河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黄河上游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等等。通过这些富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的问题,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三、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智识”(包括知识、长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章太炎先生说过,“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实,二是致用。”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原理与技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地理素养。但教师不要忘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进行有必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例如,在学习“地上河”时,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分析“黄河洪涝灾害”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工业”时,可给学生提供某工业区域的简图和相关素材,让学生为某钢铁企业寻找合理的布局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评价和决策能力。再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影响”时,可让学生就“2012世界末日预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分析、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历,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