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hu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教育者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技术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生 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职业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市场,直接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岗位,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益,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第一,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地位。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仅仅掌握若干技能,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未必能把事做好。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他们学会做人,尤显重要。学校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品德修养到法制教育,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品质,并升华为稳定的个人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打下思想基础。思想素质教育不仅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轨迹,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健康发展,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第二,必须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校就读的学生大多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而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有的自傲、有的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所以,对职教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格外重视,避免类似马加爵的悲剧重演。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予以指正,帮助学生克服弱点,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要结合所学专业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各种情境,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第三,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打好基础。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职业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讲授要适当拓宽专业适应范围,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育。老师既要当好演员——备好课、讲好课,又要当好导演——指导学生模仿、演练、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第四,重视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很多职校学生缺乏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缺乏合作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可组织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知识、技能竞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结合本专业到相关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从中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目的地组织专题社会调查,可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树立生存意识,增强危机感,从而增加学习动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职业学校不能光注重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在职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要转变教师观念。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育人态度上,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好“作品”的“材料”,要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职教工作者,应具有对实施素质教育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在传授好知识、训练好职业技能的同时,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全体职育工作者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现念,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造就出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东芳 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
  2、钟启泉 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
  3、桑晓君 王俊杰 论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其他文献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
期刊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知道,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就学校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  1、改
期刊
面向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创造精神与能力在人类生活和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创造力,人既不能有什么预见,也不会有什么发明。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用人类创造的最新的知识财富来武装下一代的头脑。知识无穷,但人生有涯,只有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是创造思维能力,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掌握知识,将来也才有可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工作和不断更新知识。不培养青少年
期刊
摘 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的基石。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如果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就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使得上课与教师合作的机会不同,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学生只是消极参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情感 数学观念 情感基础 情感注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祖
期刊
一堂公开课《登岳阳楼》刚上完,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收获和喜悦,我从听课教师的神情中读到了赞赏,而他们共同的赞誉是“教师太会煽情了”,我在心中偷笑并得意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  诗词鉴赏离不开一个“情”字,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悟名人情怀时又能激发自己作为社会弄潮儿的斗志,这堂课就有了“质量”、有了实效。  激情是诗歌教学的关键,那么诗歌教学是否应该运用课件?应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传知授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在求知好奇中开发创新潜能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老调重弹,不知所云。”小学生语文阅
期刊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求教师不但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更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维以及一颗年轻而富有爱的心灵。然而信息技术课又与别的课程不一样,它表现在既注重理论的同时又非常注重操作,对学生而言,应该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锻炼。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已由原来的教授DOS命令、五笔打字、WPS排版转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WORD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诗经》中“国风”所表现的质朴风格,从内容到章法、修辞及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阐述。  关键词:质朴 直率 章法 修辞 传承 风格    “风”是民间乐调的意思,正如前人所说,“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点序》)。“国”是地域的通称,主要指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所以“国风”就是地方小调。《诗经》按地名加以分类搜集,成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