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 停火虽至,和平尚远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40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调停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于5月20日达成停火协议,标志着双方自2014年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高的冲突暂时平息。
  5月10日,哈马斯向以色列发起代号为“圣城之剑”的大规模袭击行动,而以国防军则以“城墙守护者”行动强硬回击。截至5月20日晚,冲突导致以方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巴方232人死亡,1900余人受伤,数万人流离失所,但双方都以胜利者自居。一场令国际社会颇为忧虑的冲突,呈现出一幕耐人寻味的局面。
  战火重燃
  当地时间5月10日晚,哈马斯给以色列来了个空中轰炸夜,数百枚火箭弹腾空而起,像夜空的一波波流星雨。以色列随即对巴勒斯坦发动导弹袭击,精确制导炸弹几乎指哪打哪。在轰炸加沙地区居民楼前,以军还给居民打电话,提前预警“一个小时后就轰你家”。
  在以色列面前,哈马斯的火箭弹技术上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大约1/3的火箭弹还没飞出哈马斯控制区域就坠落了。那些进入以色列的火箭弹,则被以军“铁穹”防空系统监控,九成都被拦截。
  按打架“谁先动手谁不占理”的逻辑评判,哈马斯的确是率先动手的一方,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哈马斯发动袭击的27天前,也就是穆斯林斋月第一天,一大批以色列警察闯入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直接切断电缆,导致播放祷告的音响无法工作。
  那天恰好也是以色列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同样在耶路撒冷,在清真寺旁的犹太教西墙内,以色列总统里夫林正在发表演说,纪念那些为犹太人作战而死的人。当时有以色列官员担心穆斯林的祷告会抢了风头,就想出了断电的损招。
  在斋月进入尾声时,东耶路撒冷地区的街头暴力冲突不断,以色列警察进入圣城的大马士革门附近设置屏障,阻拦巴人抗议活动。同时,以色列法院计划将12个巴勒斯坦家庭,从谢赫贾拉的房屋驱逐出去,发生在该居民区的一条视频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视频中,一个名为雅格的以色列男子,闯入住在谢赫贾拉的巴勒斯坦女子家中,企图将女子一家人驱逐出去,并将房屋据为己有。女子与该男子对峙,试图驱赶他,却得到了这番回应:“如果我不偷,总会有别人来偷的。”
  这种赤裸裸的欺凌,外界很难理解,但却揭开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巴勒斯坦人,在这片祖祖辈辈生活了上千年的土地上,不仅没有人权,也没有尊严。
  千年恩仇
  对于犹太人而言,巴勒斯坦地区是他们的教义起源地,耶路撒冷是《希伯来圣经》中大卫王以色列的首都,神把以色列的土地赐给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也就是以色列民族祖先。
  而耶路撒冷在《古兰经》里,是先知穆罕默德升上天堂前最后拜访的地方,巴勒斯坦是他留下的宗教财产,神圣不可转让。这也正是哈马斯拒不承认以色列,执着于消灭以色列,并在整个巴勒斯坦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文化根源所在。
  仅这个信仰差异的原因,双方对这块土地的诉求就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但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驱逐,则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
  19世纪末,在全世界流浪的犹太人开始了“犹太复国运动”,试图在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重建家园。随着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并瓦解,犹太人加快了复国运动的脚步。那时的英国,在国际联盟的授权下统治巴勒斯坦地区,并且承诺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这吸引了更多犹太人回到中东,“犹太复国主义”日益壮大。
  二战爆发后,流散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对犹太人敞开怀抱的,反而是巴勒斯坦。随后,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与阿拉伯人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并不“兼容”,生活在一起后一直冲突不断,这个“烫手山芋”被英国扔给了联合国。
  1947年,联合国通过投票表决,将巴勒斯坦分成独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国家,耶路撒冷则成立耶路撒冷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管理。但这一计划只被犹太人接受,阿拉伯人并不认同,所以并未得到真正执行,由此也为冲突埋下了祸根。
  1948年,以色列宣布正式建国,但包括约旦和埃及在内的很多阿拉伯国家均拒绝承认。所以在宣布独立的第二天,以色列就遭到了阿拉伯五国联军的群殴,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据统计,从1948年至今,有超过430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沦为难民。而以色列则非法占领东耶路撒冷,在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建立了100多个定居点,安置了数十万犹太人。
  各说各话
  5月20日,在持续交火10余日后,巴以双方宣布达成停火事宜,并逐步开展重建等人道主义工作。停火从21日凌晨开始。至此,本轮历经11天、造成数千名平民伤亡的巴以军事冲突在国际社会斡旋下按下了暂停键。
  在停火生效的第一时间,巴勒斯坦人在加沙、东耶路撒冷、拉姆安拉、伯利恒、希伯伦等地举行盛大的欢庆仪式。虽然是凌晨两点多,但有成千上万人走上街头,举着旗帜和标语欢呼,还有人燃放焰火庆祝。哈马斯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强调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军事行动羞辱了以色列军队”。
  而内塔尼亚胡21日在特拉維夫发表停火后首次讲话称,以军“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打击了哈马斯”,摧毁了加沙大部分地下工事,还摧毁了哈马斯的武器工厂等。他说,以色列杀死了200多名哈马斯“恐怖分子”,包括25名高级官员和战地指挥官,“那些没有被杀死的,应该知道以色列的手很长。”
其他文献
在安徽省凤台县(现属淮南市)的廖湾村,廖氏堂兄弟中出了3个国民党将领,他们是廖运升、廖运泽、廖运周。廖运升是黄埔军校四期生,廖运泽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廖运周则是黄埔五期炮科毕业生。  1948年11月27日黎明,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黄维兵团第八十五军一一○师广大官兵,在师长廖运周的率领下,遵循刘(伯承)邓(小平)首长的指示,在中原野战军六纵队领导的指导与协助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
期刊
驱车行进在落差780米的大冶市殷祖镇北山村盘山公路上,丽水山庄、北山天池、吊瓜基地以及忙碌的群众,无不尽收眼底,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新农村画卷。  十年前的北山村可不是这樣。四周群山耸峙,沟谷纵横。行路难,犹如一道紧闭的“山门”,成为制约村民脱贫致富的“瓶颈”。  “北山村,一定得有路!”2005年,刚上任的村支书徐顺国果断决定:打开“山门”,走出大山,闯出一条致富路。  当年冬天,随着一声震天的
期刊
茅盾是20世纪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一直到1963年才卸任,任期长达14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文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激荡的政治风云中,茅盾身为文化部长,面临着很大的考验。那么,茅盾这个部长当的如何呢?    毛泽东亲自动员茅盾担任文化部部长    1949年春夏之交,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年初,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茅盾被中共秘密从香
期刊
吴本立(1916-2003)。安徽省怀宁县人,著名新闻纪录电影摄影师、导演。他参加拍摄和导演的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民族大团结》分别荣获1950年第五届、1952年第六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和报道奖,担任副导演兼摄影、与苏联合拍的长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于1950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南京打工学习摄影技艺    1916年5月14日,吴本立出生于安徽省怀宁
期刊
谢觉哉为“延安五老”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他总是心中装着人民,勤勤恳恳为人民办事,为人民谋利,一贯实事求是,不求虚名。“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向谢觉哉祝寿时赠送他的诗句,也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腐败分子,平时慈眉笑眼
期刊
央企高管履新地方,哪些领域“空降”官员多?什么样的高管会被调任地方?背后有何深意?  继近年来“金融副省长”频频履新后,近期多名央企高管赴地方履新的现象也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前“金融副省长”不同的是,此轮到地方履新的央企高管大多来自实体经济。央企高管履新地方,哪些领域“空降”官员多?什么样的高管会被调任地方?背后有何深意?  能源系统多名高管“空降”  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出生于1973年7月,
期刊
自2010年担任应城市四里棚办事处福利院院长以来,卢水生以院为家,视院民同亲人,把老人当父母,努力改善供养条件,精心侍奉孤寡老人,用爱和责任倾情守护着老人们的晚年生活。  今年81岁的田木海,在四里棚办事处福利院生活了13年,2016年农历腊月廿八,老人因患高血压中风,生活难以自理。此后,卢水生自告奋勇地照料起田木海的日常起居,为老人洗澡、喂饭、洗衣,照料得无微不至。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护和疗养,如
期刊
最近,山东曹县火了。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我们勒宝贝”的口号,引发众多网友效仿模仿或调侃,微博等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5亿。  “北上广曹”“宇宙曹县”“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山东菏泽这座小县城,一夜间“出圈”了。  对此,曹县县长也在近日公开回应“曹县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不论是正面还是调侃,都欢迎广大网
期刊
董必武和妻子何连芝一共有三个孩子。目前,已经年过80的长子董良羽由于身体欠佳在北京家中养病,女儿董良翚也同在北京生活。但最小的儿子董良翮,去年在云南瑞丽因病去世,享年72岁。  日前,记者采访了董良羽的长子,即董必武的长孙,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绍壬。  《党员生活》:您对爷爷有怎样的印象?  董绍壬:我3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我对爷爷的印象都来自家里的一桌一椅和长辈们的讲述。  因为爷爷
期刊
邓颖超历来反对宣传党史和党史人物上存在的不适当的褒贬和粉饰虚构等现象,多次强调要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编辑《周恩来选集》时,邓颖超就对编辑人员说,你们选周恩来同志的文稿, “一定要有确实依据证明它是恩来同志的东西时才能用,不要根据分析或猜测。在没有证实之前,宁合勿选”。后来,在编辑过程中,对于当年若干历史情况,邓颖超不止一次地教导编辑们要实事求是。她说,对于领导人物,不要总想方设法把正确的东西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