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出口溢出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ce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FDI出口溢出效应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本文试图从时间脉络上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FDI;出口溢出效应;水平;垂直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FDI企业出口对东道国商品出口数量的提高和出口结构的改善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这类研究大多从总体上来验证这种影响,即FDI对东道国出口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本身所带来的,而关于FDI对东道国出口的间接影响,则要涉及到溢出问题。那么FDI是否会影响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呢?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即"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内资企业出口的溢出效应",称为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最早由Aitken,Hanson,Harrison(1997)提出,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经营活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带动或影响东道国内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出口决策和出口强度)。它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之一,其实证研究也仅十多年时间而已,相对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本文试图从时间脉络上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 FDI出口溢出效应的"萌芽期"
  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者是Aitken et al.(1997)。然而,Rhee,Belot(1990)提出的"出口催化剂"被认为是"FDI东道国出口溢出"这一命题的雏形。Johansson,Nilsson(1997)验证了EPZs(即出口加工区)所吸引的外国企业子公司通过向东道国当地企业传递与国际市场上生产、销售和分销产品的相关信息,使得东道国本土企业开始涉足出口,这说明Johansson和Nilsson的研究证实了外资企业对马来西亚存在显著的"出口催化剂"作用。
  关于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由来,国内学者赵伟,陈文芝(2008)则认为研究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异质性问题,即成千上万的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以及扩张出口贸易业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也算是FDI出口溢出效应的来源之一。不论是Rhee,Belot,还是Johansson,Nilsson,在FDI出口溢出效应"萌芽期"的研究都是着眼于"出口催化剂"上,没有明确地提出"出口溢出效应"这个概念。
  二、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形成期
  Aitken,Hanson和Harrison 于1997年正式提出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基于"其他出口商会降低一个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这一观点,Aitken et al.(1997)在对墨西哥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分别验证了一般企业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其他企业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行为对东道国国内企业的出口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这说明外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企业的出口。这是第一次为验证外资企业作为东道国国内企业"出口催化剂"提供数据支持,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概念。
  然而,Aitken et al.(1997)确认了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存在,并且将这种溢出全部归结为一种信息的溢出,并没有细致地提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影响东道国国内企业出口的途径问题,这一问题由Greenaway,Sousa,Wakelin(2004)对模型的不断修正和改进中得到解决,概括为三种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决策存在正向的出口信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其中出口信息溢出效应最为显著;而对出口强度的影响,只存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不存在出口信息溢出效应,造成影响的效应中又以竞争效应最为明显。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同一行业内的出口溢出效应,随后关于行业间的溢出效应也慢慢地被提出并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Kneller,Pisu(2007)运用1992-1999年英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来检验FDI出口溢出,结果并没有发现对国内企业出口决策产生影响的水平出口溢出,但是出口强度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的水平出口溢出。
  作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关于FDI在中国的出口溢出自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Ma(2006)在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了正向的出口溢出。Buck(2007)从六个方面来验证中国的出口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了正向的影响。Sun(2009;2010;2012)对中国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了显著的FDI出口溢出效应,但是这些效应是异质的,即对不同企业的效应是不同的。Fu(2011)为了检验中国加工贸易中的FDI对中国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对国内企业的出口行为有显著的正向的信息溢出,但是由技术活动带来的示范效应却有限甚至对出口强度有着显著的负作用。
  国内将FDI出口溢出效应进行细致地分析当属师求恩(2006),由于企业层面数据的难以获得,他从行业层面上来构建模型,结果表明,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口示范效应、竞争效应提高了我国内资企業的出口倾向,在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在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水平较低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降低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倾向。何艳(2008)在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存在水平的出口溢出效应,且与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中FDI的水平出口溢出效应较大。
  上述大量文献证实了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存在,并且大多数得出的是正向的溢出。然而,还有与此相左的结论,即有些实证研究得出FDI水平出口溢出效应并不存在或存在负向的水平出口溢出的结论。
  Ruane,Sutherlan(2005)为了验证"作为出口平台的国家是否存在FDI出口溢出效应"这一问题,对爱尔兰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FDI的存在会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决定形成正的影响,但是在出口强度方面却得出了与以往研究相反的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强度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和出口强度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选取的爱尔兰是作为出口平台存在的。   刘修岩、易博杰、邵军(2011)使用2005-2007年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行业外资渗透率对同行业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都存在显著为正的影响(即竞争效应为正);行业外资出口强度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决定和出口强度的影响却显著为负(即出口信息溢出效应为负)。
  由此可见,FDI水平出口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甚至于完全相悖。然而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以及Blyde,Kugler,Stein(2005)提到的观点,这种情况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所选取对象的不同特性引起的,其中有数据的问题,所选择的国家、企业变量和行业变量的差异等。
  三、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发展期
  FDI出口溢出效应的发展期视为其理论的拓展阶段,这一阶段是继Greenaway et al.(2004)将FDI水平出口溢出效应进行细分后,Kneller,Pisu(2007)在验证FDI出口溢出的途径时指出,这些途径不仅包括同一行业同一地区的水平溢出,并且在生产率溢出的基础上,研究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客户-供应商"的联接形成的行业间的溢出。Kneller,Pisu认为外资企业能够向下游行业产生外部性(前向联接)或是向上游行业产生外部性(后向联接),并且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的后向联接。而对于出口强度的影响,则存在负向的前向联接和正向的后向联接效应。
  国内关于FDI垂直出口溢出效应的文献主要有,何艳(2008)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水平关联、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是FDI出口溢出的重要渠道。其中前向溢出最大,水平溢出次之,后向溢出最小。赵婷、赵伟(2012)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构建了一个FDI-出口溢出机理系统,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揭示:FDI借助后向关联机制产生的出口溢出效应最为显著,水平关联机制的出口溢出效应仅在低技术企业中显著,借助前向关联机制的出口溢出效应则为负;动态上,FDI后向关联出口溢出效应呈渐增态势,水平关联出口溢出效应则逐渐减弱。
  四、小结
  通过对FDI垂直出口溢出效应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并不是很多,这是相对于水平出口溢出而言更为新近的研究方向,尚处于起步階段。新的实证研究倾向于同时检验FDI水平出口溢出和垂直出口溢出,这对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理解将更为全面。
  国外关于FDI出口溢出效应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企业层面,但是国内存在微观数据难以获得的问题,所以几乎FDI出口溢出效应的所有研究都是根据我国的特殊性,将企业层面上升到行业层面而进行的。因此,随着这一难题的解决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更细致,即不仅可以知道FDI是否会对本土企业出口造成影响,还可以了解到我国本土企业出口的内部因素,这也是以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Aitken,Hanson,Harrison.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ort behavior[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1-2):103-132.
  [2]Gorg,Greenaway.Much ado about nothing?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02):171-197.
  [3]Greenaway,Nuno Sousa,Katharine Wakelin.Do domestic firms learn to export from multinational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04):1027-1043.
  [4]Kneller,Pisu.Industrial linkages and export spillovers from FDI[J].The World Economy,2007(01):105-134.
  [5]柴敏.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07):46-52.
  [6]何艳.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86-91.
  [7]刘修岩,易博杰,邵军.示范还是挤出?FDI对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溢出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1(05):106-120.
  [8]师求恩.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06):84-89.
  [9]赵婷,赵伟.产业关联视角的FDI出口溢出效应:分析与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2(02):113-122.
其他文献
ML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23,是人类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易位常累及的基因之一.MLL基因大约能和50多种不同的伙伴基因融合,形成的融合基因编码产生新的融合蛋白.MLL基因异常多见于淋巴系白血病、髓系白血病以及双表型白血病的患者,同时在婴幼儿患者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也常常见到,这些患者多数预后不良。
HBV感染机体后,为了达到长期在宿主体内存在的目的,在机体的免疫压力、药物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可发生基因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不同读码框的不同幕因变异导致免疫逃逸的机制也不相同.此文就HBV不同读码框的基因变异与免疫逃逸的关系进行综述。
目的本次体检旨在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为下一步制定符合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依据。方法从我市中小学教师中抽取2250例,对其分别
患者男,42岁,牧民.因右面颊部乳头状增生性结节3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右面颊部出现针帽大小红棕色结节,表面无渗出,无痒痛,质柔软.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先后诊断为毛囊炎、面部真菌感染、盘状红斑狼疮等.给予化毒丸、莫匹罗星软膏、伊曲康唑胶囊、复方曲安奈德乳膏、昆明山海棠、羟氯喹等治疗,皮损不见好转,且逐渐增多增大.于2004年11月11日就诊于我院皮肤性病科.病程中无发热、盗汗、乏力、消瘦.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打造特色的人文景观环境、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规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交流平台、实现校区文化活动品牌对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应对,对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校园文化;路径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建设新校区成为我国高校建设中的常态化现象。新校区的运行一方面使高校的
近10年的研究发现部分糖尿病肾病不按一般发展规律发展,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之前不出现白蛋白尿.虽然对这种糖尿病患者不伴白蛋白尿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原因、病理基础及预后还不明了,但提示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不能单纯依赖筛查白蛋白尿,必须结合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
摘 要: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现存不足的剖析,基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详尽阐述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T(Training)策略、E(Evaluation)策略与A(Application)策略,以期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策略  一、科学发展观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摘 要:自中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立以来,政府与大学就一直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在现实背景下,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矛盾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缓解,而是越发尖锐与突出。探讨大学自治与政府干预的合理性,有助于二者在动态的矛盾中找寻到平衡点以建立起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更好的发挥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自治;政府干预;对立统一  一、大学自治的内涵与合理性  现代大学的滥觞,最早
近年来,随着物业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物业服务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物业服务公司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而产生的纠纷尤为突出.关于物业安全保障义务如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