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培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和文化产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化自信培育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能促进文化自信培育。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以文化自信培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培育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 正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不仅具有价值引导、思想教育等功能,还具有商品、产业等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发展拥有了多个目标和维度。就当代中国而言,文化建设不仅是培育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方式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平和、客观务实、开放包容的民族文化心态;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文化理念等为表现形式,以满足社会文化消费为价值目标的现代产业形态。所以,应当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联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培育的双向互动,以更好地实现文化建设的多维目标。

文化自信缺失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文化自信培育


  文化自信往往能够促进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内容,这些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如果文化自信缺失,往往会影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看,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之间尚未全面形成正向互动关系,在两者的互动中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
  文化自信缺失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极大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仍面临着文化自信不足问题,时常存在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两种心态,这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比如,在传统社会中,中国在东亚大陆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优越感,但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自卑、文化自弃的民族心态,许多国民都觉得“西方的月亮圆”“美国的制度好”等。这种自负和自卑相互交织的文化心态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在文化自负心态影响下,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企业常以教化者、布道者的心态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营销等,忽视受众的心理需要、消费习惯等,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文化自卑心态影响下,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企业常常觉得“好莱坞模式好”“西方文化先进”等,盲目模仿西方國家的文化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地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生活方式等搬到中国文化产品创作中,导致中国文化产业缺乏民族性和独特性。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内容及形式创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文化需要,这些对于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美国利用文化产业将其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输出到世界各地,从而确立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些充分说明,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尚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许多文化企业都是通过简单的规模化生产、重复式创作来生产文化产品,导致文化产品内容乏味、形式雷同,不能很好地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也无法满足受众高质量的文化需要。此外,我国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文化开发和营销机制缺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文化品牌宣传及保护机制缺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也给文化自信培育带来负面影响。
  正视文化自信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认知、情感体验、心理感受、价值信仰、意识形态等。文化自信培育和文化产业发展都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首先,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扬弃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动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时,才能自觉地挖掘、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容,建构中国气派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则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仅经济和科技发达,而且文化产业也非常发达,也都是重要的文化产品输出国。所以,我们应当正视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的关系,推动两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以文化自信培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培育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培育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自信以宽容平和、理性务实的文化心态为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着国人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包容开放、自信豁达,这为社会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环境。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国人在文化心态上仍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时常在自卑和自大之间徘徊。所以,我们应当将文化心态及文化自信培育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先进文化建设、社会文化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国人良好的文化心态和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应当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的产生是有许多前提条件的,比如文化内容是否科学、价值观念是否先进等,只有培育先进的社会文化,才能更好地培育国人的文化自信。其次,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人民主体性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推动文化创新,建构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最后,应当以社会文化活动培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文化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只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由此,应当积极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价值观实践教育、各种文明创建活动等,在文化活动中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人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
  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产业具有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属性,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增进社会就业等,还能够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提高国人的文化自信。所以,应当以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自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当完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应严厉打击侵犯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等各种侵权行为,为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提供制度保障;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积极推动文化模式及机制创新,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这样能够更好地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积极的政策支持游戏动漫、民俗文化、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丰富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提高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方式促进民间工艺、传统曲艺、文化遗址等健康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共赢。
  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培育都是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很好地发挥文化的经济属性、产业功能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要,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自信培育能够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应当辩证看待两者的内在联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自信培育正向互动。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陈登源:《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其他文献
航宇大厦基础长122.6m,宽61.6m,总面积7553m^2,厚度1—2.2m(局部4.5m),混凝土总浇筑量11200m^3。施工中通过详细的计算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裂缝控制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十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一胜利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一个占世界
上海是中国机床工业的发祥地。上世纪40、50年代,沪上赫赫有名的机床企业创始人童氏、章氏等家族都是宁波人,所有机床厂里说的“官”话也都是宁波话,故机床工作者俗称为宁波铜匠
目的:揭示双酚A(BPA)的发育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植入后全胚胎培养模型,将9.5d龄Wistar大鼠胚胎与含BPA的大鼠即刻离心血清共培养48h(BPA终浓度分别为0、20、40、60、80、1
哈萨克斯坦北京大厦工程地下室最大长度89.1m,最大宽度76.7m,属超长结构。本工程主体底板厚度1200-4400mm,属大体积混凝土。而当地只有水化热极高的早强型硅酸盐水泥,不能使用粉煤
目的探讨氯化三丁基锡对小鼠胚胎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胚胎培养技术,将孕8.5d的小鼠置含不同浓度氯化三丁锡的即刻离心血清
清水混凝土墙体、结构楼板与三条剪刀式设置的跃层坡道穿插拖工方法,解决了结构上多条坡道交叉设置,与结构楼板、结构墙体穿插拖工,减少并淡化拖工缝,从而保证了清水混凝土质量要
某厂房于2006年建造,2012年、2014年进行工艺改造时的检测发现,厂房有不均匀沉降和裂缝损伤。通过现场检测数据分析,计算结构实际承受,确定不均匀沉降和裂缝产生的原因,为相
某高速公路特大桥,由于施工阶段底板纵向预应力束张拉导致箱梁底板发生层状撕裂,须凿除底板后重新浇筑。修复施工过程中,张拉底板钢束后产生的压应力将从底板向全截面传递,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