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因此,无论是何种教育方式和理念,都需要在时代的变革中,在教育的新背景下进行调整和改革,唯此才能保证教育的先进性. 初中数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新课改之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优化,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以“知识”为中心,注重结果而轻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而轻学,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实际内涵,无法体现数学教育价值等现象. 因此,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需要教师把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设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融合探究教学的理念,通过探究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在侧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动画演示全过程)
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有效的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以更为生动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严肃的、刻板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们设置这个情境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笔者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追加了动手探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圆柱,寻找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 然后再分组讨论:将圆柱的其中一条母线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思考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这个探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抽象模型转化,凸显数学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 问:上午10:00时,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二、加强学习研究,多维度解题
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通向这一目的地的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数学亦是如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可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以多维度为教学视角,注意教学的多面性.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公式或结论进行推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如,求证:cos■ + cos■ + cos■ = ■. 在学生用“三角证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接着从复数证法的角度切入,当学生还在思考另一种可能的时候,再与学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广cos■ + cos■ + … + cos■π = ■(n为奇数,且n ≥ 3).
此外,我们所说的多维度教学,还包括充分运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纠正,但是不应该把错误当成纯粹的错误,而要借题发挥,发挥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把握正确的解法.
例如,直线l过点P(2,-1),它在y轴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轴上截距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解答为:设l的方程为■ + ■ = 1,则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联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
此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此题:
设直线l的方程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题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时,笔者顺势提出:为何两种解法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明白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为0(过原点的直线)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截距式直线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获得简易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例题时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
三、结 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方面展开总体规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预设性.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保证课上的好,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肯定取得不了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规律和经验,不断地优化教法设计,更好地联系教材、教师与学生,让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设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融合探究教学的理念,通过探究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在侧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动画演示全过程)
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有效的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以更为生动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严肃的、刻板的形式出现,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们设置这个情境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此. 笔者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追加了动手探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数学知识. 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个圆柱,寻找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 然后再分组讨论:将圆柱的其中一条母线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思考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 这个探究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抽象模型转化,凸显数学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 问:上午10:00时,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二、加强学习研究,多维度解题
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通向这一目的地的道路却是多种多样的. 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数学亦是如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可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以多维度为教学视角,注意教学的多面性.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将公式或结论进行推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例如,求证:cos■ + cos■ + cos■ = ■. 在学生用“三角证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接着从复数证法的角度切入,当学生还在思考另一种可能的时候,再与学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广cos■ + cos■ + … + cos■π = ■(n为奇数,且n ≥ 3).
此外,我们所说的多维度教学,还包括充分运用课堂中学生的错误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纠正,但是不应该把错误当成纯粹的错误,而要借题发挥,发挥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把握正确的解法.
例如,直线l过点P(2,-1),它在y轴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轴上截距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解答为:设l的方程为■ + ■ = 1,则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联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
此时,笔者要求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解此题:
设直线l的方程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题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线l的方程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时,笔者顺势提出:为何两种解法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明白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为0(过原点的直线)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对截距式直线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获得简易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在课堂讲解例题时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
三、结 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了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从内容、方法、手段、活动等方面展开总体规划,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预设性.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保证课上的好,但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肯定取得不了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规律和经验,不断地优化教法设计,更好地联系教材、教师与学生,让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