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创新视角下的英国高校技术促进学习战略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各机构发布自己的学习、教学和考核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做法。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也十分常见。本文分析了44份公开获取的英国大学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旨在评估机构战略在多大程度上融合技术促进学习的创新和为这种创新提供空间。文章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从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三个方面评价这些学校各自的机构战略。研究發现,在这些战略中,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比破坏性创新更为常见,而这种情况却与师生的技术实践相悖。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技术促进学习;战略;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8)12-0005-10
  导读:如果说过去技术用于教育用途主要是教师(乃至学生)的自发行为或者说是在学校“鼓励”下而为之的努力,今天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已经被上升到机构战略的高度,甚至是体现为国家层面的承诺或要求。比如,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2015)、《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以及最新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等。
  从机构的角度讲,机构对技术促进学习的态度如何?有何要求?有何举措?有何目标?凡此种种,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技术促进学习的发展方向和技术与教与学的融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迈克尔·弗莱文博士近年的主要研究兴趣是(破坏性)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他在2017年出版了一部专著《破坏性技术促进学习: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误用》(Disruptive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The use and mis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全面分析破坏性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机构对这些技术的反应,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应用破坏性技术促进学习的具体措施。该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大量实证数据,对师生、研究者乃至决策者都富有启发意义。
  此前弗莱文博士曾经运用克里斯滕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技术促进学习实践,而本文则是研究高等教育机构(涉及)技术促进学习的战略。本文原发表于英国学习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Technology)的会刊《学习技术研究》(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上①。这篇文章围绕两个研究问题展开:“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报告如何体现创新理念?”和“如果创新理念在战略报告中得到体现,具体侧重哪一种创新?是持续性、破坏性还是效率创新?”。坦率说,最吸引我的是第二个研究问题。如何体现创新理念固然重要,而且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不至于被贴上落伍的标签,绝大多数高校在自己的战略或发展规划中都会提到创新。但是,影响技术与该机构教与学有效融合的是第二个问题,即在“创新”的宏大叙事语篇中实际隐含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创新?于是,这篇文章出炉不久我便与作者取得联系,交流了一些想法之后,提出翻译成中文的建议。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关注,也相信对中国的同行有启发意义。
  文章首先指出,“技术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已经被广泛用于支持学习、教学和考核”,因此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两年前开展了这项研究,旨在“评估破坏性创新在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得到融合、应用和促进的程度”。文章接着简要介绍破坏性创新理论,指出可以从克里斯滕森所提出的三种创新(破坏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的角度研究技术促进学习。破坏性创新指的是“催生新实践的技术”;持续性创新指的是“能够使我们把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的技术”;而效率创新则是指“少投入、多产出的创新”。正因如此,作者认为“效率创新可能是一种退步”,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效率,则可能会牺牲教学法上的考虑,甚至导致出现“竞次”(a race to the bottom)这种与破坏性创新理论相悖的情况。
  本研究的素材是44份公开获取的英国高校机构战略报告。作者首先从中选取4所高校[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玛丽王后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和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战略报告进行初步分析,在获得预期效果之后按照初步分析的方法对剩下的40份战略报告做全面分析,并再次从中选取4所大学[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战略报告做详细内容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本身是愿意适应新变化的,但是不愿意破坏现状。各大学在它们的战略报告中宣称自己有创新性,但是实际上它们经常只是为了改善现状,追求的可能是持续性创新或效率创新,不是破坏性创新”。换言之,师生自发的破坏性创新实践(即在自己的学习或教学与研究中使用破坏性技术探索新实践)普遍没有得到机构的重视。作者认为,英国的大学在推进技术促进学习方面缺乏真正意义的创新性,“在运用破坏性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之举”,因为它们重点是“为了提高现行实践的效率,不是为了重新审视实践”。为此,作者提出必须重视采取自下而上的技术促进学习战略,使机构战略与师生实际的技术使用实践相向而行,这样才有利于开展破坏性创新,实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我认为本研究所揭示的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推行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方面面临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矛盾在其他国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真正意义的破坏性创新主要源自自下而上的探索,而机构考虑得更多的是管理和效率的问题,因此机构更加推崇持续性创新和效率创新——我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机构不重视培育自下而上的破坏性创新文化,没有给这种探索提供必要的空间,乃至斷然拒绝承认破坏性创新探索的“合法性”或价值,那么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必将成为空谈。在教育信息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的今天,机构的技术促进学习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制定机构的技术促进学习战略,如何通过这种战略体现机构所追求的创新,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既能提高效果和效率又能与时俱进实现破坏性创新,凡此种种,都是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我们谨向两位作者致以衷心感谢,特别是迈克尔·弗莱文博士对本文翻译工作的支持!(肖俊洪)
  引言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遍发布自己的学习、教学和考核战略。高校信息系统协会(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的调查显示:“机构战略继续影响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的发展,受访者认为教学、学习和考核作为主要内部战略的地位得到巩固”(UCISA, 2016, p.11)。该协会的研究样本包括110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此外,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也认同涉及技术促进学习的战略的重要性(HEFCE, 2009, p. 2)。金和柏亚特在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教师中开展了一项研究,同样指出技术促进学习战略十分重要(King
其他文献
那马车越走越远了,扬起一阵阵灰尘,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兰姨娘与德先叔同进了马车,隔着窗子向“我们”招手,就慢慢渐行渐远了……  兰姨娘走了。其实我并不想去过多妄自揣测什么,因为是她自己,选择了她自己的生活,无论结局是悲是喜,我们都应该祝福她,甚至赞颂她。  兰姨娘三岁被卖给人家,十四岁被带进北京,二十岁嫁给六十八岁的老头。她在这个家庭受尽欺辱后来逃离那里,来到英子家。新青年闹革命时期,一个叫德先的人
摘 要:华裔美国文学是属于美国文学大范畴下的一种少数族裔文学,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和史,“文化认同”是华裔美国文学百年以来亘古不变的焦点问题,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文化身份、民族地位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华裔美国作家不断构建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超越。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文化认同;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
据开放教育欧洲在线2015年8月3日报道,在线杂志《数字化学习论文》刚发布第43期,探讨各种方法和模型以点燃人们的创新潜能,汇聚跨学科团队合作并生产应用游戏和游戏化app。  该期包含9篇文章,主要探讨应用游戏和游戏化手段的基本需求和成功要素。第一篇《计算机模拟巴以冲突和态度转变:和平制造者还是全球冲突制造者》比较了两款游戏,用以更好地理解巴以冲突。第二篇文章《合作数字游戏作为冥想工具,构建荷兰小
【摘 要】 普及小学教育已取得显著进步,但是全球仍有大约13.1亿小学适龄儿童以及初中学龄儿童辍学。普及小学教育的成功给中学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各国政府正在努力满足对中学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各国正面临着中学教育需求的增长,但是普及小学教育在一些国家并未取得真正的成效。统计数据表明,3,120万孩子未完成小学教育就辍学,还有3,220万孩子留级。本文阐述了满足教育发展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同时把英联
【摘 要】 为提升处于“互联网 教育”前沿阵地的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本研究从社会学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个案研究方法,选取开放大学总部四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访谈、观察和实物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整理,以及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研究者对四位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和现状进行深描,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生成了开放大学教师在与社会
【摘 要】  碎片化、微型化学习资源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泛在学习发展的需要。微课是基于单个知识点、微型、完整的教学单位。基于语义本体技术和语义关联技术构建微课,使微型学习资源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既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非正式学习的需要,又使海量的碎片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成为在职成人继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调研表明,国内对基于本体技术的微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围绕基于语义
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  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  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  蟋蟀莫相催。
摘 要:作为制度文化层次的重要方面,语言承载了文化的意蕴,是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产生及发展方向有着限定作用。从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层面选取了习语作为研究语料,探究语言表达模式与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审美方式之间的关系特征。  关键词:语义;文化;习语;审美方式  作者简介:吴军群(1990-),男,硕士,安徽黄山人
摘 要:田耳的获奖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里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生活在底层物质世界,过着凄苦无望的生活,生活带给他们的多是不幸与压抑,但是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芒并未因此黯淡,同时,善与恶,美与丑,各种光环也在他们身上复杂交织。在创作中,田耳将视角不断下沉,对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进行了真实的还原,体现了他对普通民众深切的怜悯和关注,在他的笔下,人性的丰富和复杂被深度挖掘。  关键词:底层;人性;复杂  作者
摘 要:一个特定群体的历史文献表达着至少四个层面的内容:族群历史记忆的书写、群体情感和自我的经验表述、历史和政治身份的折射、建构自我和表达认同。瑶族《过山榜》正是表达对族群历史记忆等方面的一种表征,并使之一代代地传承来建构自我,表达认同。  关键词:瑶族;历史记忆;《过山榜》;文本表达;表征研究  作者简介:谢耀龙(1988-),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