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万物在热烈的阳光都显得分外浓烈,走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岸边,一排排樟树带着明艳的绿色,“之”字形栈道向远处延伸,江水的清波与航船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夏季画卷。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一流的港口、“千亿”的体量而知名,同时在发展中也始终不渝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港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10周年之际,发展中的“含绿量”清晰可见。
国际码头里的绿色高科技
太仓港四期项目是太仓港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举措,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赋予的新目标、新定位,太仓港突出长江大保护,“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走进太仓港四期建设项目现场,码头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统、船舶压舱水处理工艺、自动化堆场、基于5G远控岸桥、无人集卡与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TOS)、设备控制系统(ECS)、5G网络建设……一系列设施设备叫人惊叹,而其中不乏为了保护长江而引进的高科技。如码头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可通过码头面收集明沟、下方预制收集池、全自动排水管线等设施,把初期雨水收集到陆域雨水泵站进行处理,检测合格后再予以排放。船舶压舱水处理工艺则可以有效防止外来船舶带来不明物种或疫区船舶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这在长江沿线港口尚属首次应用。
提升长江“含绿量”的“黑科技”还被应用在散货作业区、石化作业区和木材作业区。华能太仓港务码头是长江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之一,堆场上堆满了煤炭,但在堆场外仅一墙之隔的长江江堤上看不到一点煤屑,这正是大型散货码头堆场扬尘智能化监控及抑尘设施工程功劳。6台干雾抑尘设备、堆场全封闭防风抑尘网、8000立方米的雨污水收集池、3000米的管道,使散货码头和在建工地建设防风抑尘设施率、全港生产生活污水纳管率、码头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率、码头可绿化区域绿化率、港作船舶使用岸电率和码头装卸设备电驱动率皆达到了100%。
新材料产业园边的清澈江水
高科技的港口码头只是港区生态保护的缩影。跃上千亿物贸、千亿制造台阶的港区一方面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档次,另一方面腾退污染排放偏高、产业结构偏重、环境风险偏高的落后产能,引进世界500强项目、欧美项目、央企项目,提高经济“含绿量”。
随着以港城核心区、港城郊野湿地公园、骨干河道及道路两侧绿化扩容增量为主要内容的“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开建,港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景观整治提升工程于今年加快建设。这一工程北至杨林塘、南至新塘河、西至龙江路、东至长江,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000万元,修建栈道约800米,改造防浪墙约1万平方米,江堤绿化约10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材料产业园区集聚了BP、埃克森美孚、中石油等润滑油龙头企业和霍尼韦尔、利洁时、艺康、中化等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端润滑油生产基地,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与此同时,港区投资了5780万元对新材料产业园区实施封闭化管理,建立边界、卡口、信息化等三大功能板块,在华苏路、东方路、协鑫路、石化路等路段设置15个卡口,建设高音喇叭、电话站、多气体泄漏监测、信息发布平台等设施,投入4265万元建设危化品专用停车场,投入1426万元建设化工专业消防站,投入4800万元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投资2400万元建立环境监控平台,投资1500万元扩建“一厂一管”……近6亿元的投入,推进了新材料产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水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入江主要支流实现水质稳定达标。
此外,总投资约1.7亿元,占地165亩的生态湿地处理净水工程采用“复合垂直流湿地+表面人工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的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要求。工程还充分利用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功能,对氮磷等污染物进一步生态降解削减后再进入水系,最大限度减轻地表水的污染负荷,进一步保障长江水环境的生态安全。
除了港区新材料产业园景观整治提升工程,港区还整治低产出用地,见缝插针植树种绿,完工七丫口郊野湿地、七浦塘生态修复三期等工程,在用地极度紧张的背景下,2020年以来港区新增绿化面积2300亩。
今年,《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港区正扛起长江大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提升沿江绿色廊道、沿江生态湿地等形态结构,争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而随着“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个富有“江风海韵”“港口特色”的旅游空间体系也将随之出现。“含綠量”满满的太仓港区,将使来自四面八方的所有人心旷神怡。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一流的港口、“千亿”的体量而知名,同时在发展中也始终不渝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同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港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10周年之际,发展中的“含绿量”清晰可见。
国际码头里的绿色高科技
太仓港四期项目是太仓港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举措,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赋予的新目标、新定位,太仓港突出长江大保护,“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走进太仓港四期建设项目现场,码头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统、船舶压舱水处理工艺、自动化堆场、基于5G远控岸桥、无人集卡与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系统(TOS)、设备控制系统(ECS)、5G网络建设……一系列设施设备叫人惊叹,而其中不乏为了保护长江而引进的高科技。如码头面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可通过码头面收集明沟、下方预制收集池、全自动排水管线等设施,把初期雨水收集到陆域雨水泵站进行处理,检测合格后再予以排放。船舶压舱水处理工艺则可以有效防止外来船舶带来不明物种或疫区船舶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这在长江沿线港口尚属首次应用。
提升长江“含绿量”的“黑科技”还被应用在散货作业区、石化作业区和木材作业区。华能太仓港务码头是长江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之一,堆场上堆满了煤炭,但在堆场外仅一墙之隔的长江江堤上看不到一点煤屑,这正是大型散货码头堆场扬尘智能化监控及抑尘设施工程功劳。6台干雾抑尘设备、堆场全封闭防风抑尘网、8000立方米的雨污水收集池、3000米的管道,使散货码头和在建工地建设防风抑尘设施率、全港生产生活污水纳管率、码头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率、码头可绿化区域绿化率、港作船舶使用岸电率和码头装卸设备电驱动率皆达到了100%。
新材料产业园边的清澈江水
高科技的港口码头只是港区生态保护的缩影。跃上千亿物贸、千亿制造台阶的港区一方面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档次,另一方面腾退污染排放偏高、产业结构偏重、环境风险偏高的落后产能,引进世界500强项目、欧美项目、央企项目,提高经济“含绿量”。
随着以港城核心区、港城郊野湿地公园、骨干河道及道路两侧绿化扩容增量为主要内容的“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开建,港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景观整治提升工程于今年加快建设。这一工程北至杨林塘、南至新塘河、西至龙江路、东至长江,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总投资约4000万元,修建栈道约800米,改造防浪墙约1万平方米,江堤绿化约10万平方米。
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材料产业园区集聚了BP、埃克森美孚、中石油等润滑油龙头企业和霍尼韦尔、利洁时、艺康、中化等行业领军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端润滑油生产基地,获评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与此同时,港区投资了5780万元对新材料产业园区实施封闭化管理,建立边界、卡口、信息化等三大功能板块,在华苏路、东方路、协鑫路、石化路等路段设置15个卡口,建设高音喇叭、电话站、多气体泄漏监测、信息发布平台等设施,投入4265万元建设危化品专用停车场,投入1426万元建设化工专业消防站,投入4800万元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投资2400万元建立环境监控平台,投资1500万元扩建“一厂一管”……近6亿元的投入,推进了新材料产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水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入江主要支流实现水质稳定达标。
此外,总投资约1.7亿元,占地165亩的生态湿地处理净水工程采用“复合垂直流湿地+表面人工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的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要求。工程还充分利用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降解功能,对氮磷等污染物进一步生态降解削减后再进入水系,最大限度减轻地表水的污染负荷,进一步保障长江水环境的生态安全。
除了港区新材料产业园景观整治提升工程,港区还整治低产出用地,见缝插针植树种绿,完工七丫口郊野湿地、七浦塘生态修复三期等工程,在用地极度紧张的背景下,2020年以来港区新增绿化面积2300亩。
今年,《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港区正扛起长江大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持续提升沿江绿色廊道、沿江生态湿地等形态结构,争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而随着“一核一廊二园三横三纵”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一个富有“江风海韵”“港口特色”的旅游空间体系也将随之出现。“含綠量”满满的太仓港区,将使来自四面八方的所有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