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茨威格说:“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如其所言,我就是那个幸运者,因为在我的教育人生中途,培训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坚定为师,真教致远,走向更为自觉。
一、梳理成长路径,明晰未来方向
2015年,在回顾经历24年教育生涯时,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成长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可以等分为三个8年。1991年开始工作的我,在1999年完成第一个8年,以精进的学科教学、突出的育人业绩,被评为东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历史教研先进工作者”。第二个8年是2000—2007年,2002年我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历史教师,授予中华民族教育促进会金质奖章,我所带的历史科组与年级组均成先进集体。第三个8年从2008年开始,这期间,我先是被推举为学校副校长,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不断垒高的高度,使我有幸成了“教育家”培养对象,接受更好的再教育。
学习过程,是我反思的过程,不断的反思成就了自身成长路上认知思维上的一次蜕变,这个蜕变关乎目标,也关乎视野。
二、形成教育思想,明晰为师之道
1.“真”教育思想
一名教师的教育思想,需要一块植根的土壤,也需要一段生长的经历。我的所谓教育思想,应该就是基于我的成长经历—所教学科、主管的工作和一直以来不断的思考。我的教育思想,似乎与“真”字有先天与后天难以分离的缘结,“先天”就是我的性格特点、教育者的必备品质,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在需求;“后天”则是我一直自觉与不自觉的努力和所呈现的工作品质。
“真”教育是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真”教育坚定地追求“成全人”和“发展人”这一教育的本“真”意义。“真”教育是对教育“真”实价值的追求。“真”教育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真”教育也是对教育“真”诚态度的追求。一方面,指教师对真理的信奉,对真知的探求,对规律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指对学生有一份“真”诚之心,“真”心教育和引导学生,“真”情关心和帮助学生,不做虚情假意之师。
2.“真”教育与我的历史教学
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历史教育首要目的在于教人“求真”。这不仅是随着教学年龄的增加产生的强烈感受,更是历史学科在当今社会价值重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不断被重视的结果。首先,历史教育要以“真”作为前提。历史教育首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而且,基于知识之上的能力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样需要“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其次,从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和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诸项核心素养来看,核心就是“求真”。
我在历史教学中,努力体现对历史教育“本真”的追求。首先,对传授的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尽可能负责,通过对自己教授的历史知识的多方查证与证伪,尽可能还原或接近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原来镜像。其次,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进行持续修正与引导,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努力。最后,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并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课程设计,将学生们对历史的关注由过去移至当代,比如成立史学社团,穿越历史的时空,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视角分析与讨论。
3.“真”教育与我的德育工作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德育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最深刻的感悟就是“以‘真’立德,方有‘真’德,以‘真’立行,方有‘真’‘行’”。
有效的德育工作一定需要受教育者的亲身参与体验,而最有效的体验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生只有在“真”环境中,才能获得最“真”的感悟,而这也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真”的体验中。近年,我主管的德育工作就十分注意对实践活动课程、拓展体验课程的设计与推动,从贫困山区的体验学习,到校园植树的劳动参与;从艺术舞台上的精彩绽放,到辩论场上的唇枪舌剑;从赛场台前的大方展示,到台下幕后的志愿者行动,等等,为学生们创造多样化机会,多元化平台,让他们走出课室,走上舞台,走向课外亲自体验与参与,在“真善美”的热切期望中感悟,在真实的实践经历中成长。
三、渐成教学风格,走向更为自觉
培训学习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做了思考与提炼,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本真、激情、人文化。
本真,一是追求历史教学的本真;二是做学生喜欢的本真老师。发掘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将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呈现,影响学生的成长,是历史老师的不二责任。
激情,是基于自己性格而形成的行为做事的风格、特征,简单说就是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激情投入工作”,坚持用激情的工作投入状态,激活一节又一节鲜活的课堂,组织一场又一场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教师的激情投入、感染教师的昂扬心态,培育自己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效投入学习中。“激情面对生活”,坚信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热爱生活、热情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现实样板并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人文化,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的“人文化”就是以学生为本,眼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學生,一切为了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始终坚持历史课独特的人文教化功能,从历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品格教育因素。在课程开发上,在坚持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自己对历史学的理解,设计基于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领域、历史视野。
梳理自己近30年专业成长与生活经历,渐渐开悟,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由低到高的渐进历程,我的教师生命成长也经历了由懵懂困顿、艰辛努力到豁然开朗、终有所获。
教育思想的凝练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我教师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对教师工作本质意义的再认识,是自己教师生涯宗旨性的目标指引,将对今后的管理与教育教学带来持久的支持,也必将促使自己未来的教育走向更为自觉。
本文系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一、梳理成长路径,明晰未来方向
2015年,在回顾经历24年教育生涯时,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成长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可以等分为三个8年。1991年开始工作的我,在1999年完成第一个8年,以精进的学科教学、突出的育人业绩,被评为东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历史教研先进工作者”。第二个8年是2000—2007年,2002年我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历史教师,授予中华民族教育促进会金质奖章,我所带的历史科组与年级组均成先进集体。第三个8年从2008年开始,这期间,我先是被推举为学校副校长,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不断垒高的高度,使我有幸成了“教育家”培养对象,接受更好的再教育。
学习过程,是我反思的过程,不断的反思成就了自身成长路上认知思维上的一次蜕变,这个蜕变关乎目标,也关乎视野。
二、形成教育思想,明晰为师之道
1.“真”教育思想
一名教师的教育思想,需要一块植根的土壤,也需要一段生长的经历。我的所谓教育思想,应该就是基于我的成长经历—所教学科、主管的工作和一直以来不断的思考。我的教育思想,似乎与“真”字有先天与后天难以分离的缘结,“先天”就是我的性格特点、教育者的必备品质,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在需求;“后天”则是我一直自觉与不自觉的努力和所呈现的工作品质。
“真”教育是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求。“真”教育坚定地追求“成全人”和“发展人”这一教育的本“真”意义。“真”教育是对教育“真”实价值的追求。“真”教育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真”教育也是对教育“真”诚态度的追求。一方面,指教师对真理的信奉,对真知的探求,对规律的敬畏,对事实的尊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指对学生有一份“真”诚之心,“真”心教育和引导学生,“真”情关心和帮助学生,不做虚情假意之师。
2.“真”教育与我的历史教学
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感悟最深的一点就是,历史教育首要目的在于教人“求真”。这不仅是随着教学年龄的增加产生的强烈感受,更是历史学科在当今社会价值重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不断被重视的结果。首先,历史教育要以“真”作为前提。历史教育首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这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而且,基于知识之上的能力与价值观的教育,同样需要“真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其次,从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和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诸项核心素养来看,核心就是“求真”。
我在历史教学中,努力体现对历史教育“本真”的追求。首先,对传授的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尽可能负责,通过对自己教授的历史知识的多方查证与证伪,尽可能还原或接近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原来镜像。其次,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进行持续修正与引导,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努力。最后,引导学生把历史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并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课程设计,将学生们对历史的关注由过去移至当代,比如成立史学社团,穿越历史的时空,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视角分析与讨论。
3.“真”教育与我的德育工作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德育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最深刻的感悟就是“以‘真’立德,方有‘真’德,以‘真’立行,方有‘真’‘行’”。
有效的德育工作一定需要受教育者的亲身参与体验,而最有效的体验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生只有在“真”环境中,才能获得最“真”的感悟,而这也就需要德育工作者以求“真”的态度,引导学生进入“真”的体验中。近年,我主管的德育工作就十分注意对实践活动课程、拓展体验课程的设计与推动,从贫困山区的体验学习,到校园植树的劳动参与;从艺术舞台上的精彩绽放,到辩论场上的唇枪舌剑;从赛场台前的大方展示,到台下幕后的志愿者行动,等等,为学生们创造多样化机会,多元化平台,让他们走出课室,走上舞台,走向课外亲自体验与参与,在“真善美”的热切期望中感悟,在真实的实践经历中成长。
三、渐成教学风格,走向更为自觉
培训学习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做了思考与提炼,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本真、激情、人文化。
本真,一是追求历史教学的本真;二是做学生喜欢的本真老师。发掘历史学科教育价值,将历史教育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呈现,影响学生的成长,是历史老师的不二责任。
激情,是基于自己性格而形成的行为做事的风格、特征,简单说就是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激情投入工作”,坚持用激情的工作投入状态,激活一节又一节鲜活的课堂,组织一场又一场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教师的激情投入、感染教师的昂扬心态,培育自己积极的情绪状态,有效投入学习中。“激情面对生活”,坚信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热爱生活、热情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现实样板并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人文化,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的“人文化”就是以学生为本,眼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學生,一切为了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坚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置于教学目标的首位,始终坚持历史课独特的人文教化功能,从历史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品格教育因素。在课程开发上,在坚持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自己对历史学的理解,设计基于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领域、历史视野。
梳理自己近30年专业成长与生活经历,渐渐开悟,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由低到高的渐进历程,我的教师生命成长也经历了由懵懂困顿、艰辛努力到豁然开朗、终有所获。
教育思想的凝练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我教师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对教师工作本质意义的再认识,是自己教师生涯宗旨性的目标指引,将对今后的管理与教育教学带来持久的支持,也必将促使自己未来的教育走向更为自觉。
本文系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项目论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