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结冰还是破冰?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冷的日韩关系


  不久前,日韩两国紧急推迟《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终止计划。而在大家以为尘埃落定时,双方政府却又开始互相指责,且说法不一,原因或许在于两国是在美国的施压下勉强握手言和的。此前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和冷战,最后却仓促宣布推迟终止协议,但具体问题尚未解决,双方并不互信。
若将首尔明洞的街道(左)与东京涩谷的街道(右)照片拼接在一起,你可能会忽视照片中间的分割线,因为两国行人的整体面貌与街头氛围非常相似。

  很多人说,日韩两国的关系已跌至二战后的冰点,不少日本人高喊“厌韩论”。日本朝日新闻《AERA》周刊与韩国产业财经报《亚洲经济》共同企划并实行了民众调查。同时,日本国民投票信息室也提供了支持,在东京、大阪的街头随机采访路人,并将回答纳入调查结果。
  国民投票信息室的金井一局长说:“这次调查与普通的‘舆论调查’不一样,通过直接对话的形式得到的回答更贴近参与者的真实想法。”

喜欢还是讨厌


  “你喜欢韩国,还是讨厌韩国?”
  面对这个问题,36名日本人回答“喜欢”,20人回答“讨厌”,其余60人表示“两者皆非”。
  在回答“两者皆非”的人中,有人表示自己受到了对方政府的行为及媒体报道的影响:“我虽然不喜欢‘韩国’这个国家的某些行为,但并不讨厌普通的韩国人。”“我倾向于‘喜欢’,但韩媒常常对日本进行恶评……”
  回答“喜欢”的人年龄分布广泛,他们的理由大多是“喜欢韩国流行歌曲”“韩国有很多美食”等等。也有人给出了独树一帜的答案:“韩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民主化的胜利。”“韩国的人际关系更紧密,他们敢于对问题展开讨论,富有批判精神,这些都是日本人及日本社会所不足的。”
  另一方面,回答“讨厌”的人则明显表达了对政治问题的不满:“韩国欺软怕硬,经常撒谎”“无视国家之间的约定”。
  从年龄层来看,参加调查的日本人中,超过60岁的29人中只有3人表示“喜欢”韩国。

冷静的民众


  “提起‘韩国’‘韩国人’,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不少人的答案是韩国组合BIGBANG、演员裴勇俊等人气韩流明星,还有高尔夫选手李宝美、朴智星等。而重复次数最多的答案是“泡菜”——足足有32人给出了这个回答。还有10人回答“文在寅总统”,他们中有人因“文在寅政权促进韩朝关系缓和”而对其抱有好感,但也有人对他产生质疑。
  37名受访者曾去过韩国,68人表示自己身边就有韩国人。
  “最近半年,你对韩国的印象有变化吗?”
  针对这个问题,76人回答“没有”,24人回答“有变化”,前者是后者的三倍。可见尽管媒体大肆报道两国政府的对立态度,大部分日本民众的情绪并未受影响。给出否定回答的人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韩国本国内政紧张,为了赢得国民的支持,政府就会呼吁反日行动,这种做法很典型。”“两国的对立是一部分人造成的,媒体也起了煽动作用。”近半年对韩印象有变化的人大多是因为韩国政府的态度而对其产生不信任感。
  “你认为要改善日韩关系,什么是必要的?”
  对此,受访日本群众的回答五花八门,比如“中立的媒体报道”“不再互相責难的新闻”“举办音乐节、电影节等文化活动,让年轻人进行对话”“消除本国民众的偏见”等。

取消赴日旅行


  在《AERA》杂志社于日本进行调查的同时,韩国《亚洲经济》的记者们也在首尔对民众进行了随机采访。
  “你喜欢日本,还是讨厌日本?”
  针对这一问题,在受访的韩国人中,15人回答“喜欢”,34人回答“讨厌”,51人回答“两者皆非”。喜欢日本的韩国人给出的理由有“喜欢日本动漫”“日本人的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很高”“日本是经济大国”。而在讨厌日本的韩国人当中,不管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性,均举出了历史课本上提及的日本侵略战争,还有人认为“安倍晋三首相让人厌恶”“日本人不懂得反省历史”。回答“两者皆非”的人大多表示,如果韩日关系能够好转,自己会更喜欢日本。
  “你去过日本吗?”
  30多岁的受访者共有37人,其中35人去过日本,并表示日本给他们留下了个性多彩的印象。宅文化、杰尼斯事务所、日本人的场面话和真心话、小泉纯一郎、大江健三郎、热情诚实的国民性、织田信长、花样繁多的创新文具……他们举出了多种多样的实例,并在表达向往的同时,流露出“韩国不能输给日本”的信念。在体育竞技方面,韩国人对日本也往往抱有极强的好胜心。
  此外,有半数受访的韩国人在近期改变了对日本的看法,赴日旅游的人也变少了。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因在意大环境对日本的态度,取消了赴日旅行计划。
  “你认为要改善韩日关系,什么是必要的?”
  针对这一问题,韩国人给出的建议有“两国政府改变态度”“停止让国民仇视对方的教育方法”“加强交流”。同时,不同年龄层的人都提出了对日本的明确要求:“日本应当就历史问题进行正式谢罪和反省”“补偿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编译自日本《AERA》周刊]
  编辑:侯寅
其他文献
如果說巴西狂欢节是一场桑巴风情的热舞盛宴,那么威尼斯狂欢节则更像是充满浓郁巴洛克色彩的假面舞会。每年二月,意大利威尼斯都会举办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狂欢节——威尼斯嘉年华狂欢节,俗称“面具节”。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标志。在中世纪,据说戴上面具的当地贵族可以掩盖身份、放飞自我,而平民们则可以和富人一起享受剧院、餐厅和咖啡厅的服务。面具消除了贫富、年龄、性别和阶级的屏障。时至今日,面具逐渐
2011年,新型病毒MEV-1在中国出现,接着快速扩散至全世界。疫情发展的第26天,美国的死亡人数已达250万,全球则是2600万。当然,这不是真的——它是好莱坞电影《传染病》中的情节。然而,电影生动地展现了人类面临全球疫病大爆发时的恐慌。当下的我们,正处于一场真实的疫情战里。虚构电影有一点与真实情况极其相似:一种病毒“跳”进了一个毫无准备的世界。| 不成熟的反应模式 |疫情的爆发既可怕又似曾相
如今往来于东京街头的,都是戴着防护口罩的行人。| 不期而至的转变 |像大多数勤勉工作的日本上班族一样,佐藤健二(化名)通常过着极其规律的生活。他每天6:30起床,早餐时吃一根香蕉,在把三岁的女儿送到幼儿园后,搭乘7:30的早班车去东京市中心上班,开启作为IT工程师的一天。12:00至13:00是他的午餐时间。他会在20:00下班,并于1小时后返回家中。二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实施一系列防疫措施
为保护老年人免受新冠病毒侵害,法国出台了数项严格措施,例如不建议外出、减少聚会、不要相互拥抱等。3月11日,法国政府又作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封闭所有养老院、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以及老年公寓,不再允许他人前来探望。“就该如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规定。”养老院一名84岁的老人表示同意,并理性地接受了这些新的生活条例。“的确,这是一项具有强制性的措施。人们从未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过。既然还没有应对新冠病毒的治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引人忧心的不再只有健康问题。在全世界,从诋毁式社交媒体动图,到偏见引发的诸多冲突,中国人及长得像中国人的亚裔备受指责,被视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病毒传播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位研究美国种族史的专家称,恐亚情绪深深植根于美国几十年来充满歧视与偏见的公共卫生和移民政策,目的是防止亚裔移民对美国人在其国内外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目前,19到20世纪美国仇外和种族主义传统重新回归。”在伯克
严控黑死病的英国英雄村如今,徜徉于英国伊姆村的游客从容自得,欢声笑语。殊不知350多年前爆发黑死病之时,街巷间哀嚎此起彼伏,挥之不散……1667年8月,短短八天之间,伊丽莎白·汉考克的丈夫和六个孩子相继病逝。尸体腐烂的恶臭使她不得不用手帕遮住口鼻,并将其拖到附近的田里埋了。1636年的黑死病,是杀死汉考克至亲们的罪魁祸首。13至17世纪间,这场致命灾难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欧洲,共导致1.5亿人丧命。这
我们所处的今天对应着罗马兴衰历程中的哪个阶段?这是每一位研究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都曾面对的问题。借助这种以古论今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中加深对人类自身的理解,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多么脆弱。帝国的兴衰在公元2世纪中叶,罗马人控制了地球上一片广阔的土地,北达不列颠,南至撒哈拉沙漠边缘,西起大西洋,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其人口总数曾在一片兴旺繁荣中攀至7500万的顶峰。18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曾评价那是人
若将地球上所有的病毒排成一条线,那么这条线将长达一亿光年。地球上的生命,都被一种微小、无形又鲜为人知的生物控制着,那就是病毒。这种微生物的数量十分庞大,每1毫升海水中,就可能含有1.8亿个病毒。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游泳时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那你吞下的病毒数量几乎能和欧洲人口总数一样多。据科学家估算,地球上的病毒数量大约有千穰之多,也就是1后面跟着31个0,是宇宙中星体数量的百万倍。在过去20多年中
丹尼尔·米勒在得克萨斯州287号公路附近的一家烘焙屋里,我和丹尼尔·米勒喝着咖啡谈论敏感话题。“我们必须好好想想,”丹尼尔·米勒向同为得州人的我问道,“对得克萨斯来说,什么才是对的?”在他看来,如果加泰罗尼亚人、库尔德人和苏格兰人都应当拥有自治权的话,那得州人亦然。“脱美”蓝图得克萨斯拥有自己独特的有趣文明。大约30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听说,医生在一名得州女性体内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卵巢囊肿
俄气的通勤列车正穿越冰漠,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火车行驶在北半球如此高纬度的地方。火车以30公里的时速穿过冰漠。车厢中十分温暖,火车进站时才有乘客带进寒意。司机亚历山大·米罗诺维奇望着白茫茫的窗外,一次次地擦去窗上的霜花。这辆列车行驶在北极圈内的贾马尔半岛,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俄气”)的通勤列车,它将工人们送到波瓦南科沃——这里坐落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田之一。冰漠环绕的绿洲世界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