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影响与生存环境安全评估”研究专题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地理单元,有“世界屋脊”之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地缘安全关键区域.因此,青藏高原地区的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原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青藏高原出现诸多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地缘安全等问题.为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人类活动影响与生存环境安全评估”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和生态活动入手,深刻理解高原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福祉的状态、过程和趋势,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力求为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专题具体研究以下4方面内容,其内在逻辑如图2所示.
其他文献
岸滤系统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是傍河取水过程中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哈尔滨第一水源地为典型的松花江傍河水源地,本文以其岸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分析不同深度含水层介质对氨氮的吸附去除特征,并研究了氨氮初始质量浓度、温度、pH等对含水层介质吸附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含水层介质对氨氮的吸附作用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受化学作用控制;随深度增加,含水层介质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减小,岸滤系统的净水能力减弱;氨氮吸附量与初始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含水层介质对NH4
结合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TRENDYv2模型模拟净初级生产力、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STW)及网格气候数据集,借助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 1982-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SREB)区域不同类型荒漠植被各季节生长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升温导致SREB在1993-2015年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2003-2015年陆地水储量下降,且△STW下降趋势增大,干旱加剧.2)不同类型荒漠植被生长存在差异,沙
基于多尺度投入产出法,核算了广东省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水-能源资源要素强度,在此基础上,量化了广东省与中国其他地理区域间的资源流通情况,分析了广东省各部门的资源最终使用情况,以期精确量化资源利用效率,发掘资源节约的重点关注部门.结果表明:农业的水资源强度(619.25 m3.(万元)-1)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能源强度(120.64 GJ·(万元)-1)显著高于其他部门,部门平均用水效率和能耗效率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与能源的相互利用效率高于中国及世界平均水平.区域贸易中,由中国其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是一种典型的Zn、Cd、Pb的超积累植物,也是一种极佳植物修复材料.本文采用盆栽实验方法,研究东南景天组培苗在几种不同Zn、Cd污染土壤上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土壤Zn、Cd的去除效果.预期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利用东南景天组培苗治理Zn、Cd污染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研究结果:1)东南景天组培苗完整地保留了扦插苗对于重金属的耐受性,并且对于高质量分数的Zn、Cd的环境适应性更强.在3#污染土壤(w(Zn)约2 000 mg.kg-1)中,组培苗地上部分生物量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初步揭示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中部NSPEI较低,区域内68%的站点NSPEI呈上升趋势,淮河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干旱程度增强;2)长历时、高强度的干旱事件主要集中在南部大别
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土地覆盖、河流道路、DEM、珞珈一号夜间灯光以及兴趣点各数据作为影响因子建立人口指标体系,针对人口空间化中多源数据权重确定方法复杂且主观性强的问题,提出以主成分分析法挖掘各项数据特征,以因子对指标评价体系的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多因子加权融合,实现北京市30m×30 m精细人口空间化.与Worldpop数据进行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精细空间化结果的精度(R2=0.85、EMR为0.28)优于Worldpop数据的精度(R2=0.67,EMR为0.48);2)北京市人口主要分布在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东达横断山脉,北越昆仑-祁连、南并喜马拉雅,面积260万km2,平均海拔超过4 000m,成为地球上最年轻、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全球最独特、最重要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并以特有的强烈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局域、广域资源环境效应而闻名于世.青藏高原在我国及亚洲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关键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13条亚洲地区的重要河流,是中国、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国家及地区水资源的安全
期刊
随着 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计划进行,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GCM)输出结果陆续发布,及时探究在新模式新情景下青藏高原未来降水及气温的变化规律至关重要.在对CMIP6多模式进行适应性评估的基础上,运用DM(direct method)统计降尺度方法,以1979-2014年为基准期,预估青藏高原未来近期(2031-2050年)、远期(2061-2080年)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与典
探索青海省1995-2019年出口贸易格局的演变态势,基于贸易引力模型,从经济自由度、文化差异、人口规模等方面研究青海省出口贸易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青海省的出口产品结构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外贸依存度较低且在波动中逐渐下降;2)青海省出口格局呈现贸易伙伴多样化和出口规模均衡化的态势,与我国周边国家和其他大洲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贸易联系;3)影响青海省出口贸易格局演变过程的核心因素为双方经济体量、出口国人口数量、经济自由度、与中国的地理距离及宗教亲近,次要因素为出口国与中国的区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基于系统动力学开展区域综合发展建模分析的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研究趋势、研究力量、发表途径、研究主题4个方面探究该领域研究进展;并以青藏高原作为典型区域,详细回顾系统动力学在该区域的综合发展问题中的应用并提出展望.发现:1)基于系统动力学开展区域综合发展建模的研究起步初期发展缓慢,但当前发展势头迅猛,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中国的发文量远超美、英等国,同时影响力具有提升空间;高被引作者中美国学者居多,中国高被引作者仅有1位.3)相关研究的主要刊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