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垃圾”赚钱的饭店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2037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史密斯曾是美国一家星级饭店的大厨,待遇优厚,生活舒适,是许多朋友羡慕的对象。然而一年前,史密斯竟然放弃了这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专门做起了和垃圾打交道的生意。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当时,还在饭店当大厨的史密斯,经常看到那些刚过保质期但包装完好且还能食用的食品,被人毫不可惜地扔进垃圾桶里。有时,他们饭店一天要扔掉近百斤的食品,其中有的甚至是进口食材,价格昂贵,就这样被当作垃圾扔掉,显然非常可惜。
  不过,作为大厨的史密斯却不可能上前去阻止这种行为。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开口,就会被人当作想用过期食材去糊弄顾客,这可是饭店的大忌。
  终于有一天,有人再次当着史密斯的面将过期才一天的几十罐番茄酱一股脑扔掉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立即辞掉饭店大厨的工作,转身将那几十罐番茄酱回收过来。史密斯的这一疯狂举动,让饭店所有人目瞪口呆。他们认为,史密斯出了饭店后会立即变成穷光蛋。
  史密斯主意已定,他打算自己开一家饭店,主材就用超市货柜或餐馆里那些过保质期但仍可食用的食品,他还给饭店取了一个颇为别致的名字:“垃圾咖啡馆”。史密斯心里明白,要想让顾客接受用过期食材制作出来的食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必须身先士卒。
  一个星期后,“垃圾咖啡馆”正式营业。史密斯将所有亲朋好友都请到了饭店,并端上自己精心用过期食材制作出来的食物,请他们食用。他微笑着对众人说道:“作为一个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厨师,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对大家说,这些食物全部是安全的。虽然它们是过了保质期的东西,但是并没有变质,完全可以进行再加工,请大家放心食用。”说到这里,史密斯停顿了一下,然后脸色凝重地说道,“也许有的人还不理解我为何要这样做,其实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告诉所有人,不要让可怕的浪费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果然如史密斯所说的那样,亲朋好友们在食用了那些食物后感觉很好。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史密斯的“垃圾咖啡馆”名气越来越大,有许多顾客开着车,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他们在品尝到史密斯用过期食材制作出来的食物后,都赞不绝口。
  如今,史密斯的“垃圾咖啡馆”已遍布全球,在澳大利亚、法国、尼日利亚等地开有一百二十多家合作店铺,生意异常兴隆。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中国作家每年产出的报告文学不少,但讲究结构,注重品格,富于文采,蕴含人文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美感的作品并不多,陈新的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却是这样一部难得的作品。  《嫦娥揽月》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稿31.1万字,是我国首部展现“嫦娥”号探月卫星进行月球探测实验的作品,也是首部中国科技版的《星际穿越》,该书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
期刊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打哈欠的时间愈长,可能代表脑容量愈大。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29种哺乳动物打哈欠的影片,并计算出每次哈欠的时间长短。研究发现,老鼠打哈欠时间最短,平均仅0.8秒,其次是骆驼,然后是狗,而人类打哈欠时间最长,平均6.5秒。在人类中,打哈欠时间的长短与脑容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期刊
举报儿子,牵出贩毒大案  2016年3月初的一天,一名中年女性急匆匆来到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禁毒大队,抓住接警的手激动地说:“救救我儿子吧!”  原来,于女士的儿子张壁令她伤透了心。学业不佳的他不顾父母反对,初中肄业后开始闯荡社会,换了十几份工作,最后才在大型超市的保安岗位上安稳下来。  于女士发现儿子最近常购买一种叫“大力”治咳嗽的药液服用,每天至少喝一瓶,不仅上瘾,而且精神萎靡不振。同事得知以
期刊
四川雅安市以北24公里处的上里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著名重镇,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驿站。上里镇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  在上里古镇,最有名气的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韩家大院,为清代道光年间韩氏盐商所建,也是川西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当时,上里镇内主要以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各自称霸一方,
期刊
在万里长江的入海口,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江苏海门。这里生活着50多万女性,她们聪慧而又贤淑,平凡而又伟大,用一双双巧手描绘着绚丽的画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传奇。  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创优环境、做强服务、唱响品牌,帮助和引导广大城乡妇女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发展有动力,破解了女性创业就业的工作难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送春风,感受“娘家”的温暖  海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将
期刊
讲述人:李丽梅,成都市成龙街道敬老院护理人员  半年前我们敬老院扩建后开辟了“喘息式服务专区”,服务项目刚开通就迅速“满员”。第一位入住的是75岁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女儿远在国外,此前一直与老伴一同生活,选择“喘息式服务”是希望能顺利度过术后过渡期。因为两个月前他因胆囊出现问题实施了手术,术后的特殊饮食要求让两位老人犯了难:“医院开出的饮食要求非常高,流质、半流质什么的,我们根本弄不好。”  住进我
期刊
“我所知的只是不久必将死去,我最不了解的便是无法避免的死亡”。法国思想家巴斯卡的这句名言为我们当下对死亡的认知状态做出了最好注解。作为命定的结局,死亡或许算不上悲剧,但被死亡剥夺人的尊严、以亲情之名绑架活着的亲人,却是一种沉重的悲剧,而这种悲剧时刻在上演着。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曾推出“死亡质量报告”,对40个主要经济体关于死亡前看护质量做出评估并进行排名,中国位居倒数第四。  老龄化社会的快
期刊
讲述人:王详林,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志愿者  关注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源于我和它的创办人罗点点女士相同的遭遇。罗点点女士曾经深陷违背患病亲人生前“不过度救助”的嘱咐而产生的无比纠结与愧疚中,而我,也在坚持让父亲放疗、化疗之后开始悔恨自己的固执与愚蠢——在某个难得的半清醒半糊涂时刻,父亲喃喃地说:“早知会有今天,我应该早立遗嘱的,这样我不痛苦,你们兄弟俩也不会因意见不同而争吵……”  这句话是父亲留给
期刊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人生,正像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就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艰难求学,立志造艇  天生聪慧的黄旭华4岁时就到当地的教会学校给长兄伴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沿海的学校停办,14岁的黄旭华背着沉甸甸的书箱辞别双亲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旅。  抗战进入白热化阶段,20岁的黄旭华随着逃难的人群向重庆转移。在经历了一次次飞机
期刊
当年,黄旭华接到北京秘密召集的任务时,妻子刚刚生完孩子三天。妻子拖着虚弱的身子把黄旭华送到门口,对他说:“祖国这个大家需要你,我们这个小家你就交给我吧。”黄旭华用力地拥抱了妻子,亲了亲妻子怀中熟睡的女儿,踏上了去北京的征程。  1962年,思念妻女心切的黄旭华干脆把家安在了荒岛上,但是忙于工作的黄旭华早出晚归,女儿很少能见到父亲。黄旭华有三十年从未回过老家,就连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能回家奔丧。直到
期刊